電子商務之父4(3 / 3)

●福洛斯特研究中心統計數字:總計網絡消費者1998年總共花費78億美金,到公元2003年時,花費將激增到1080億美金(約占全美零售業的6 %)。

●根據美國另一著名的網絡企業“思科”的總裁錢伯斯指出:六年前預估全球的電子商務約有4000億美元,不過實際的發展顯然超過了預期。到1999年,若預估公元2003年的電子商務全球可能達到1.1 兆美元的市場。

從1997年到1998年,電子商務的表現,就令假期購物熱潮之後甚至是最樂觀的預估都相形失色。因為在這段時間,網絡商業的金額飆漲了230 %,達到50億美元。

雖然,仍不到北美地區26000 億元零售總額的1 %,但一日千裏的成長速率,已經對傳統零售店構成嚴重的威脅。

1998年3 月8 日的《福布斯》,就一語道破電子商務的迷人之處———“免去昂貴的店麵、免去售貨人員的薪資編列,庫存成本也可以降到最低,所以電子商務是經商者的夢想。”因此,在網絡上開店已經熱到最高點,近四年裏麵,就已經有高達9 萬家的商店在網絡上開張。以網絡書店為例,自從亞馬孫網絡書店在1995年誕生後,短短的三四年間,美國先後出現了1200多家網絡書店。雨後春筍的現象說明了電子商機的潛力,不過另一方麵也象征著書籍市場戰爭更加白熱化。

傳統的經營業者自然也不會放棄這個夢想,根據美國恩揚公司估計,有40%的傳統業者已經上網並且有更多的業者準備加入。

專家預估:1998年網絡線上的銷售金額達80億美元,而且預估在四年內可能成長10倍,這個數字已經清楚說明網絡商業強大的吸引誘因了。

但是電子商務也有致命傷,就是如亞馬孫一樣,雖然營業額年年衝高,但仍無法損益兩平———問題的症結出在驚人的營銷開支。

網絡業者不必像一磚一瓦砌成的店麵一般,斥資興建經銷中心及堆放物品的倉庫。網站能做的就是打折再打折的比價優惠折扣戰爭。所以,“宣傳、宣傳、宣傳;打折、打折、打折”似乎就成了網絡業者經營之必然了,作為互聯網上第一位成功的零售業者,亞馬孫書店現在已經是最能代表消費者電子商務的象征。

但不要光看亞馬孫現在的風光場麵,想當年它也同樣經過了非常慘烈的折扣大戰。

亞馬孫自1995年5 月創建後,就提供暢銷書30%的折扣價優惠,1997年跟進上網的全美書店龍頭巴諾也打出40%的折扣價促銷;另外也是大書商之一的沃馬特集團也在網站上以45%的優惠價加入競爭,另外一家後起之秀———“購買公司”

更推出高達對折價格的優惠加入這場戰局。在令人眼花繚亂的商家,關心重點是如何將無所適從的網絡客拉進自己的店家門口。於是與傳統商家的做法一樣的就是———“在人潮多的地方登廣告”。

網絡上所謂“人潮多的地方”,當然就是像雅虎這樣扮演網絡門戶角色的網站了。為了刊登在網站的顯著位置上,以及讓顧客一按鍵就可直抵本店,這些租金以及相關的營銷成本,根據波士頓谘詢組織的說法,可能會高到銷售額的65%。

1998年6 月美國第二大、擁有1145家分店的傳統連鎖書店疆界書店,也在網絡上推出自己的網站。但是疆界書店並未因此欣喜若狂,1998年為了推廣新網站,就花了高達500 萬美元的營銷費用。疆界書店的總裁飛利浦。普菲佛(PhilpPfeffer)即表示:“書籍、音樂和錄像機都一直有實質的折扣優惠。消費者拿到好價格,但是到頭來利潤終究不足以支撐這項企業,無論做了多少生意都沒有用。”

普菲佛的擔心就是:網絡的利潤也許永遠隻是海市蜃樓。疆界書店已經預計1999年網絡業務的虧損將達1000萬,而明年將增至2000萬美元。而就在這項預估以及其他不利因素於1999年1 月揭露以後,疆界書店的股價立即重挫38%。

除了高額的廣告宣傳費用外,想直接賣產品給顧客的製造業者,也必須冒著引起交易商以及中間批發商發怒的風險,因為跳過這兩個階層無疑是破壞了原有的合作及產業生態關係,這對製造商來說也有一定的難處。因此傳統業者想涉足網絡銷售必定會遭遇類似的考慮。

但是也許新興的領域總是危險與機會各半的局麵,但對“見利當為”的商人來說,“不妨一試”或許就是“良機一現”了。

作一個成功的網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部分在網絡上尋求商機的網站,非但常常是無利可圖的,而且還必須花上將近50萬的美元來作為營運的成本。甚至連部分大有名氣的上市公司也同樣難逃虧損的命運,例如像時代華納公司就曾經宣稱,該公司所建立的途徑發現者網站是一項重大的錯誤決定。雖然在網絡上的商家常常入不敷出,但是誠如網絡研究專家的說法,即使如此,至少有一項重點,就是網絡企業對傳統公司構成了可能的潛在威脅。而亞馬孫網絡書店就是專家最喜歡引證的活教材,亞馬孫隱約成為“網絡大未來”的領先指標意義。

1994年當貝佐斯仍苦思著列出20種適合在網絡上販賣的商品時,網站似乎離現實還相當遙遠,甚至還有人嘲笑貝佐斯不切實際的想法。但是今日網絡的分析家腦中盤算的卻是:到了公元2000年時,網絡零售的銷售額是60億、120 億,還是350 億美元?無論一疊疊厚重出爐的報告所預測的網絡電子商務產值多麼地南轅北轍,他們卻有一個共同點———都不約而同地引用亞馬孫的成功作為鮮活的範例。

美國《福布斯》以及分析師本傑明都同樣說過:“一想到網絡購書時,亞馬孫已經變成了會在腦中立刻浮現的名字了。”甚至還認為亞馬孫就像是一個張貼網絡商業海報的童工,而這張海報普遍吸引了大眾的目光。

有人說,亞馬孫的經營模式至少證明了電子商務的兩項特質。第一是亞馬孫虛擬的書架上宣稱陳列有250 萬本書籍,比傳統書店多上十倍的書籍,但是公司的庫存隻有其中極為暢銷的400 種書籍而已。在免於負擔實際開店成本的優勢下,打出的折扣自然能夠較傳統商店更優惠。

第二是,其實單隻是上網建立自己的資料庫,以及與經銷商打交道難度並不高。

因此為了建立競爭優勢,所以亞馬孫極度依賴客戶的忠誠度,而且一直在尋找除了提供低價以外的服務。所以第二項的特質就是,亞馬孫不隻是賣書,而且還提供服務:也就是與書籍有關的信息。

但是這兩項特質多為人忽略,一提起網絡商業一般人真正關心的隻有賺不賺錢的問題。而網絡公司到底賺不賺錢呢?1998年8 月3 日美國《時代》周刊的一篇報道指出:“根據一家名為‘主動媒體’的機構調查了2000家以商業為導向的網站,結果發現有46%的公司賺錢;另外有30%的公司則預期過兩年就會出現盈餘。”依目前來看,亞馬孫公司顯然不在前述的46%的賺錢公司之列,那麼是否屬於另外的30%預期過兩年就會出現盈餘的公司呢?貝佐斯自己就說過,如果亞馬孫在未來幾年獲利,那可真是令人意外。

以亞馬孫作為預知網絡大未來的指標,其實許多人隻將重點放在網絡的未來是否有利可圖的單一層麵上。所以許多人觀察研究的重點,在於亞馬孫的營收以及獲利的相對關係。但是在貝佐斯的想法中,利潤其實是等而次之的問題,至少就當前來說是如此。

那麼貝佐斯最關切的是什麼呢?1999年5 月24日出刊的《財富雜誌》提到,有些求才公司在替網絡公司獵尋執行官時會要求兩項特質:第一,具有思考與目前存在事物迥然不同的一個未來世界的能力,並且對之充滿熱情。第二,具備重要時刻的決策能力。由人力公司的第一項要求即證明,若是對未來沒有一點異於他人的想象力,大概就不會是一個稱職的執行官。而貝佐斯所想的其實就是網絡的未來,以及亞馬孫的未來會是什麼模樣?所以他的基本經營訓練,就是要求自己,也要求一般大眾要永遠將目光“緊盯未來”。

1999年3 月14日的《時代》周刊上,記者彼得。強區就提到貝佐斯的這項特質,他表示“不論貝佐斯當前是如何地慶祝攻城掠地喜悅,他總是能使我們凝視未來。”

貝佐斯總是如此提醒大家:“我們所知的電子商務的內涵,可能如任何人一樣的多,但是這些隻不過是從現在起五年後,我們所知的百分之二。”曾有人問貝佐斯:網絡發展的速度令你驚訝嗎?貝佐斯回答:“我雖然預期了網絡的重要性,但是發展的速度的確令我吃驚。”在投身變動如此快速的產業,任何片刻的駐足以及猶豫都是退步。更何況,連自己都不敢斷定自己的未來可能發展時,將目光鎖住未來,是必然的方向。

彼得。強區對比得極好:當亞馬孫的對手正陷入當前的狀況,擺脫不了必須專注在“賺錢贏利”這類細瑣事項上時,亞馬孫公司的發展最終形式卻仍是隱約難見的。從這點來看,亞馬孫的確是當之無愧的“虛擬公司”,隻存在於人們的想像當中。一家網絡公司的總裁詹姆士。麥肯的一段話倒是替網絡的未來做了簡單的詮釋:“我們正投身於黑暗之中,不過,我們相信網絡就是未來,所以,我們傾囊下注。”

貝佐斯在接受《電腦周刊》編輯約翰。道奇的訪問後,該媒體曾表示:在貝佐斯麵前試著去定義亞馬孫公司,貝佐斯肯定是不會同意的。亞馬孫公司到底是什麼,其實很難說出一個清楚的全貌,所以貝佐斯也必須要回歸到“創造一個顧客全新經驗”這句銘刻於心的箴言。

亞馬孫公司的未來在哪裏?在貝佐斯自己也無法準確預知的情況下,惟有回到“顧客”這個核心的焦點上才能夠找到支撐。美國有人認為,正因為貝佐斯跟許多公司的執行官一樣,喜歡保持部分的神秘性,所以令人摸不清亞馬孫未來的走向,也因此能吸引顧客的注意。但是隻要貝佐斯本人或世界能夠弄清楚這家公司的時候,那麼該公司的營運表現與股價就不會有相互關係了。換言之,有人認為,現在的亞馬孫提供了投資者許多虛擬想像的空間。

雖然未來不可知,但是貝佐斯的一番話或許是可以窺知亞馬孫公司未來發展的基本主軸。他表示:最後,我們就是一個“信息經紀商”的角色。我們的左手邊有許多產品;右手邊有許多顧客。亞馬孫位處中間建立好聯係。結果是:我們擁有兩組顧客。一組是正要找書的消費者;一組是正要找尋消費者的出版商。

亞馬孫何去何從,現在論斷還嫌太早。但是亞馬孫本身倒是朝著一個大方向努力前進———就是個人化。

比爾。蓋茨在最新著作《數字神經係統》,曾經提到現在的商業人士常常把“售後服務”掛在嘴邊。當然此一說法並沒有不對,但是在未來的營銷市場中會隨著網絡的興起,而把焦點放在送貨的時間、送貨的方式上;甚至過去采用大量製造,規格統一的模式,也會有所改變。因為會有更多的網絡業者注意到個人化的需求,如果業者可以盡量滿足每一個人的特殊愛好與需求,那麼這家公司就越有成功的潛力。而貝佐斯的觀念,就這方麵而言就與比爾。蓋茨相近。貝佐斯接受《電腦周刊》記者約翰。道奇訪問時,就提到類似的概念。

約翰。道奇:電子商務的下一件大事將是什麼?

貝佐斯:下一件大事將是個人化。我們目前看到的不過是網絡世界2 %的發展而已,如果亞馬孫有620 萬名顧客,就應該會有620 萬的特別量身訂做的商店。

在網絡的特殊發展下,針對小眾市場特別經營的網站,將是貝佐斯眼中未來的網絡趨勢,而個人化發展的趨勢也勢必將使特殊的消費者得到更優於以往的服務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