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入世”將加速中國房地產業的開發,導致與房地產業相關的產品和技術的進口增加,以及進入中國方地產市場的外資增加,從而促進方地產業的技術進步,進而促使房地產業的有效供給能力增強。
與國際水平比較,中國房地產業的發展水平較低,特別是房地產業的技術進步得產業現代化的水平過低,直接阻礙了房地產業的發展。根據測算,發達國家技術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在60%以上,中國這一比重在35%左右,而房地產業的技術進步貢獻份額僅為25.4%,還不及農業的水平(接近40%)。中國房地產業的技術水平落後是由多種原因造成的,特別是由於長期推行性住宅實物分配製度和實行房地產業、對外開放的限製政策,製約了房地產業技術水平的提高,阻礙了房地產業的發展。
以前高檔物業所需的高檔建材均需進口,價格昂貴。入世後關稅將由22.5%降至17%甚至更低。關稅大幅下調將使房地產在引進新技術、新材料、新設備以至新理念和新運作方式等方麵帶來很多便利,大大提高房地產的科技集成度,並會有更多的外資進入房地產領域,從而加速房地產業的技術進步。特別是房地產新材料技術、設計技術、智能技術和全程策劃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以及在此基礎上的創新和突破,可以在有效降低和控製房地產開發成本的條件下提高產品呂質,極大地增強房地產開發成本的條件下提高產品品質,極大地增強房地產的有效供給。這種供給必將產生房地產的需求創造效應,刺激房地產的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
(3)中國“入世”所產生的宏觀經濟效應,引致中國城市居民消費選擇行為的較大變化,以至消費者的偏好發生根本性變化經,進而促使房地產需求的擴大。
從整體上看,中國“入世”對消費、投資、進出口都將產生積極影響,並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有利於中國的經濟增長,導致國民名義收入水平提高;關稅的大幅下調,使國民消費價格指數保持平穩或下降,引起實際工資增加。這種宏觀經濟效應在微觀上將改變國民的消費選擇。根據消費者均衡分析,收入提高使預算線上移,以及一般商品的價格下降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即價格效應),都會促使房地產需求水平的提高。而房地產的高需求收入彈性和房地產位置不動性的特征,以及房地產所具有的投資功能,將促使消費者對房地產的偏好提高。最典型的是轎車進口關稅的大幅下調,不僅刺激轎車消費需求,而且必然使城市郊區的高品質房地產需求看好。
(4)開放金融業,是中國“入世”的基本條件,而中國金融來的開放、海外金融機構的進入將促進中國金融業的服務水平迅速提高,這就使對金融業依賴性極強的房地產業因此而得到強有力的支持。
目前國內開發企業的平均淨資產隻有1000多萬元,最高的也不過幾十億元,而境外開發企業的淨資產動輒幾億甚至幾十億美元。房地產業與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的關係甚為緊密,房地產既需要金融的支持,又是天生的信用擔保品,房地產融資及房地產證券化也為金融業的發展開辟出一片天地。但是由於中國銀行業、保險業、證券業發展水平較低,金融技術落後,服務質量差,使房地產業運用資金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過高,消費者很少能用明天的錢圓今天的住房夢,因而製約了房地產業的發展。中國“入世”,必然使金融業開放的步伐攻加快。海外金融機械色的進入固然會對國內金融機構產生強烈的衝擊,但同時也將引進先進的金融技術,加快國內金融業的改革和經營範圍的拓展,推出金融產品創新,促進金融的競爭,使金融業的服務質量迅速提高。這將有效地促進房地產證券化和刺激房地產市場的需求,促使更多的居民通向銀行按揭貸款實現住宅的超前消費,並進行房地產投資及房地產金融投資。
(5)中國改革開放的進程將因為“入世”的影響而加快,從而使外商、外資與中國民族經濟日趨融合,外商、外資大舉進入中國市場,勢必對中國房地產產生較大需求。
中國“入世”後,改革開放進程加快,企業必須遵循國際通行的遊戲規則,中國作為新興市場經濟國家對外商、外資極具吸引力,外商、外資進入中國市場,特別是服務貿易業的迅速發展,將對國內房地產產生多樣化的市場需求,並消化空置,盤活存量。入世後大批國外機構紛紛進駐中國,勢必會為目前低迷的外銷物業帶來一股暖流。商務寫字樓、酒店式公寓等高檔居住用房、娛樂等生活配套設施、倉儲設施及通用廠房的需求都因此而增長。由於跨國公司雇員實行輪流外派製度,普遍采用住房租賃消費方式。房地產租賃市場前景更加廣闊。
(6)盡管中國農業會受到“入世”的嚴重衝擊,但卻能加速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財時鄉鎮企業為應付國際市場的激烈競爭也將出現總部向城市遷移的趨勢,上述影響都將促進城市化進程加快,進而帶動房地產業的成長。
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課題組的模型分析,由於中國“入世”,1998—2010年,有960萬農業勞動力要轉移到工業和服務業,紡織和服裝行業會增加540萬人就業,總休下會使中國的產業結構更偏向於勞動密集型。中國必須根據這一條件加速城市化,通過城市服務業的發展來提供更多的就來機會。與此同時,一些有實力的鄉鎮企業、生產中心將向開發區集中,利潤中心或管理部總則向中心城市遷移,以徹底消除鄉鎮企業鄉土身份的局限性,獲得集聚效應,主動迎接國際市場的挑戰。因此,“入世”對中國農業和鄉鎮企業的衝擊,反而會推動城市化的進展。城市化是房地產業發展的根本條件,城市化所產生的房地產引致需求;城市化為房地產業發展所創造的基礎設施條件,將有效地促進房地產業的成長。
3、微觀麵:培植競爭優勢
對於中國房地產企業來說,“入世”不隻是帶來難得的發展機會,還將麵臨更加激烈的國際競爭。與國際上老牌的房地產公司相比,中國房地產企業還十分幼小。中國房地產企業必須采取的主要對策是:
(一)全麵實施品牌戰略
對於發展商,無論從哪一角度來講,最重要的是競爭戰略是品牌競爭戰略,市場競爭是營銷競爭,但歸根到底是一種品牌競爭,擁有品牌比擁有工廠更重要。擁有領導市場的品牌,是占領市場的開拓市場的唯一捷徑。名牌企業的產品在市場銷售中具有品牌競爭優勢。消費者相信品牌,是因為在市場充斥各種信息的情況下,品牌是消費者最能直接利用的信息。發展商一旦在社會上擁有很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品牌,必將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贏得更多的優勢。在香港,居民買房子最認新鴻基、長江實業、恒基兆業、信和等幾個牌子,這些品牌的物業比其他發展商開發的同類物業價格高10%以上,這就是名牌在房地產銷售中產生的品牌效應。目前國內開發企業多達2.5萬餘家,1998年行業平均利潤率僅為3.7%。入世有利於加速產業重組,鑄造“品牌效應”。?
對於房地產業來說,品牌是規劃、設計、文化、藝術、品質、信譽、實力、服務、營銷等多層麵因素的集成和凝結,是企業內部有效管理的綜合表現。企業品牌是名牌企業和名牌項目兩部分結合而成的。名牌企業與名牌物業緊密相關,名牌企業更容易提高物業品牌的知名度,形成項目競爭力,而通過精心打造名牌項目又可以提升企業品牌。
(二)有效推進技術進步
實施品牌戰略,就是要在同質化時代創造差異化的產品,在房地產市場上創造不可替代性、創造短缺、創造個性,悉心打造精品物業。精品物業既要靠曆史文化的沉澱,又要融現代科技的精髓。而創造精品物業的關鍵是有效地進行技術創新,持續實現技術進步。對於房地產企業來說,技術進步主要依靠項目全程策劃技術和整體設計技術的創新,如環境設計、建築外立麵和戶型設計等,以及高新科技硬件設備的應用,如IT產業向房地產業的滲透和融合。項目全程策劃,即從總的價值分析、市場調查分析、項目市場定位、物業規劃、營銷企劃、廣告推介及廣告策略到銷售實施等全過程的精心策劃。項目全程策劃是建立企業技術創新優勢和形成發展商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手段。
(三)不斷開展營銷創新
就房地產業而言,企業核心競爭力的源泉是企業的技術創新力和市場營銷力。因此,發展商必須持續地進行營銷理念創新和營銷手段創新,不斷增強市場營銷力。根據房增市場的特殊性,可以從以下12個方麵確定營銷理念和營銷策略:(1)區域營銷,涉及地區、片區、區位;(2)品牌營銷;(3)競爭營銷,明確自身是市場上領先者、挑戰者、追隨者、補缺者中的哪一個角色;(4)雙贏營銷;(5)全過程營銷;(6)全員營銷,公司每個員工都要有營銷觀念;(7)網絡營銷,一種立體性、綜合性的營銷;(8)創新營銷;(9)信息營銷;(10)專業營銷;(11)服務營銷;(12)文化營銷,一個項目文化內涵越多,這個項目越有生命力。
由於房地產行業的獨特性和客戶購買行為的慎重性,房地產營銷的專業性很強,這就要培育“專家型”的房地產營銷人才。房地產營銷人員需要具備宏觀經濟分析能力、房地產專業知識、心理學知識、法律常識,熟悉銀行的房地產抵押貸款業務,要有公關技巧,具備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了解市場、研究市場、準確把握市場的走勢。在房地產市場上,客戶的需求就像一座冰山,通常隻有1/10浮出海麵,海麵以下的部分隻可能有出現在潛意識裏,要從細分市場到細分客戶來挖掘市場需求、發現市場機會,滿足和創造客戶的需求。
(四)竭力培植龍頭企業
從整體上來看,中國的房地產市場是一種壟斷競爭房地產的格局,市場集中度低,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過度競爭。當務之急,是要通過多種途徑促進企業擴張,盡快提高市場集中度:一是推進房地產企業改製實行產權結構多元化;二是放開房地產企業股票上市,增強發展商的資本實力;三是充分利用資本市場,通過收購、兼並,推進企業資產重組和企業擴張。
4、宏觀麵:把握大勢求發展
根據加入WTO對我國房地產業的影響,結合我國經濟狀況和趨勢及房地產市場狀況,應當研究對策。相關部門現在就應當做好政策上和技術上的準備,迎接挑戰,發展自身。
一要開展住宅與房地產市場戰略決策的研究。2000年國家要編製15年規劃綱要,各地區要把地方規劃綱要編製好,同時要編製好住宅業、房地產業、建築業等方麵的規劃,而房地產業是一個大的規劃。他強調說,要科學編製規劃,必須以軟課題的研究作為支撐。
二要深化房改,實行住房貨幣化。深化房改的關鍵是全麵推進住房分配貨幣化,貨幣應包含在職工的收入裏。99年是內地停止實物分配後的一個過度期,2000年起實物分配就終止了,能否真正實現住房商品化,除加速住房金融體係發展,配套出台相關政策外,還要看能否補貼職工購房資金,這也與企業效益好壞直接有關。
三要把握好宏觀調控的方向,掌握好力度,在總量方麵實現合理調控。住房市場應該供大於求,住房是一個特殊商品,要有一定的庫存讓買房者選擇,要追求合理的空置率,否則就是積壓。目前增量市場活躍,相對存量市場不活,交易市場要努力盤活存量,要出台激活存量市場的政策,包括租賃、降低稅費、管理、市場聯動等各個方麵。
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及管理,熟知變化的市場狀況,包括競爭對手狀況,減少房地產開發投資的盲目性,降低房地產開發成本,注重市場定位的準確性。各房地產企業盡快製定並實施相應的行動方案,盡快解決建設成本過高且無升值潛力或落伍於市場而空置的商品房等問題,運用各種資本運營手段,增加自身競爭力。
對於中國房地產企業的發展要給予更寬鬆的環境。中國國務院已經正式批準允許房地產企業試點上市。1995年中國限製房地產上市,這對抑製當時的房地產熱,防止經濟泡沫起到重要作用。但自1998年下半年起,中國整體經濟環境發生了的變化與我們對房地產業作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的認識進一步深化,從1999年初起國家有關部門就開始著手就解除房地產禁令做了一係列工作。不少房地產企業都向有關部門遞交了上市申請,其中天津與廣東省兩家企業已獲得批準。按有關部門要求,欲上市房地產公司基本條件有二:股份製改造後良好運轉1年以上;具備土地儲備和後續項目。建設部與中國證監會將在這些企業挑選有實力、信譽良好的上市。
房地產企業重新上市後對證券市場會有很大的影響:增加證券市場的容量;房地產股票的上市會在股票市場上形成一個新的增長點;對加快國有企業改革有積極的促進作用;房地產企業上市為股民提供了選擇的空間。房地產股票已被看成僅次於高科技股和網絡股的具有成長性的新潛力股。股民們會把入市的資金向房地產股轉移,將使股市結構發生變化,總量也會發生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