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日本NTT公司發展戰略和措施
改組後的NTT集團提出的企業理念是:以領先於世界的研究開發為基礎,向用戶提供最高的服務和信用,為實現信息社會做出貢獻。
NTT的經營構思和發展戰略是:把NTT發展成為全球性的信息流通企業集團。這個經營構思和發展戰略是針對世界信息技術和信息網絡發展的新趨勢而提出來的。NTT從一個長期以電話為主的通信集團轉向以信息流通為主的企業集團,可以說是NTT這次改組後的經營思路和經營內容的重大變化。
為實現全球性信息流通的戰略,NTT在經營構思上從三個領域開展業務:一是致力於開辟廣泛地信息流通市場,包括以網絡為中心的“信息通信事業”以及信息平台、內容終端等。二是以純粹的控股公司開辟新的集團經營,最大限度地利用控股公司具有R&D的優勢,同時最大限度地發揮集團的整體實力來發展NTT的事業,以實現企業價值的最大化。三是大力開展國際業務,通過提供以固定、數據、IP等無縫隙的綜合服務,在世界上開展信息通信事業。
NTT實現信息流通的目標也分3步實施:第一步,實現企業到企業的信息流通(B to B),把網絡數字化和網絡電視作為重點,實現通信家用電器、雙向TV播放的信息流通。並最大限度地滿足商業IP的需求和線路服務的有用化;第二步,實現企業到用戶的信息流通(B to C),以通信與廣播的融合,形成媒體集市為重點,實現廣播、廣告、出版、遊戲、音樂、電影等宣傳媒介內容的流通;第三步,實現個人到個人,即消費者到消費者之間的信息流通(C to C)。以兆級信息內容傳送為重點,實現SOHO、區域、家庭等內容廣泛的信息流通。NTT計劃用10年的時間完全實現上述目標。
NTT對信息流通市場分4個階層來描述:一是內容應用層,從企業的宣傳內容變為播放、廣告、音樂、遊戲、體育、醫療等宣傳媒介內容的網絡信息流。二是信息流通平台層,從信息數據庫、檢索服務變為網上廣告、播放、結算、銷售、協議、實況演奏會等信息流通的通用服務。三是通信網絡層,從最佳效果變為頻帶保證,高速通信的光、衛星、無線等的網絡服務。四是終端軟件層,從商業、愛好者中心的PC變為所有的人都能使用的大眾信息化家用電器,如PC、信息TV、手機郵件、小型服務器、家用電器、車用導向等。
此外,NTT還十分重視開拓客戶服務市場,以提供線路為主,轉向利用自己的優勢和經驗,為其它通信網絡客戶服務。NTT的客戶服務中心,目前大約有100多家網絡公司委托他們進行管理服務。主要是對用戶的網絡進行故障管理、性能管理、結構管理、設備增設和變更管理、安全管理、支援平台等,進一步擴大了NTT的業務範圍。
5、新加坡電信
作為一個亞洲小國,新加坡正在快速奔向一個高速發達的信息社會智能島。在這幾年相繼推出了IT2000和SingaooreONE等一係列計劃,積極推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其次還特別注重信息技術的戰略性開發,大規模開展技術人才培訓,以形成優秀人才的群體。
(1)政府支持 企業聯合
新加坡在信息基礎設施建設的推進中,硬軟並舉,從科研到產品和應用進行統籌計劃,協調發展,同時,以各種優惠政策鼓勵私人企業加入。1996年,新加坡投資8200萬新元開發國家寬帶信息高速公路,為每一個新加坡人提供交互型多媒體業務。這個項目叫SingporeONE(One Net for Every One),首要應用是IT2000計劃中的旗艦項目。IT2000是早先推出的國家計算機計劃和國家IT計劃。國家計算機委員會(NCB)、國家科技局(NSTB)、新加坡電信管理局(TAS)、經濟發展局(SBA)共同協調網絡規劃,並開發運營這個網絡。TAS主要負責SingaporeONE的基礎設施硬件平台的建設;NCB主要負責網上應用的開發;NSTB及其投資的科研單位主要負責寬帶技術的支持;EDB的作用是開發和促進電子商務及應用上的投資;SBA將幫助和鼓勵廣播機構和其它內容提供者為SingaporeONE提供豐富的信息內容。
在SingaporeONE的基礎設施建設中,政府強調國營和私營企業聯合投資共同建設。鼓勵相關重要企業參加到這項工程的建設和運營中。首先由TAS發起成立一個合資有限公司1-NET Singapore Pte Ltd.,來參加這個合資公司的有新加坡投資公司(TAS的子公司)、Singpore Cable Vision和新加坡電信公司,其股份分別是40%、30%、30%。TAS通過新加坡通信投資公司投資SingporeONE的基礎設施建設,待到該網運營發展、私有成分擴大後,TAS將撤走它的股份。為了鼓勵參加SingporeONE的項目,政府建立了一個“開拓者”俱樂部。重要吸收對象是內容、業務和技術提供者。俱樂部的成員可享受政府的資金補貼和優惠政策,如特別關稅、減免稅款等。與此同時,14個跨國公司也表示將提供1億新元的各種應用開發項目和業務,包括在線教育、培訓、信息服務和娛樂節目等等。在政府的支持下,SingporeONE迅速建成。
(2)加強人員培訓 形成人才群體
知識經濟的競爭將是知識資本和信息化的較量,人員培訓和提高技能是迎接未來世界挑戰、使知識和信息密集型產品和服務走向世界的關鍵因素之一。首先,投資於教育,成立了信息科學院、係統科學院、信息通信學院等院校,大力培養信息技術人才。除正規教育外,還支持各種方式的業餘培訓,為那些已經工作在信息行業的專業人員提供深造的機會,所設課程符合新加坡智能島計劃中的人力資源基礎設施發展計劃的要求。
對信息IT人才的培訓是全方位的。要求服務專業人員具有多種技能,包括信息管理、計算機技術、通信等,對企業管理人員,要求他們具有對國內和國際市場反應敏銳、應變能力和分析能力強的素質。對普通老百姓來說,計算機已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文化。據調查,在IT的專業人員中,最需要的是既有IT技能又具備終端用戶體驗的人才。為此,NCB正在製定一個計劃,在IT行業中引進非IT專業的技術人員,並對這些人進行3-6個月的脫產培訓。
三、中國電信業的現狀與前景
從有關資料顯示,2001年1—6月,全國電信業務收入完成1665.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4.7%。其中中國電信完成873.2億元,增長6.4%;中國移動完成627.1億元,增長16.4%;中國聯通完成159.6億元,增長57.4%。2001年第三季度,電信業繼續保持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拉動作用。盡管受中國電信分拆以及各種電信重組的消息影響,我國通信事業仍然較快地發展。我國移動電話用戶規模已躍居世界第一,同時電信業務收入達到2575.5億元,同比增長12.5%,仍高於國民經濟增長水平。電信行業包括電信服務業和電信設備製造業。由於現有的開放程度、內部的市場結構以及適用的WTO 的具體的規則不同,加入WTO 對電信服務業和電信設備製造業的影響程度是不同的。
1、基礎電信運營商
(1)中國電信改革與電信運營商的新格局
中國的電信改革經曆了3步曲:
1980年至1993年是放鬆價格管製時期。1980年之前,我國電信業的基本體製是政府部門(原郵電部)直接壟斷經營公用電信業。其後,政府開始實施電信管理體製改革並放鬆價格管製,采取對郵電業實行中央和地方雙重領導、允許郵電部門征收電話初裝費等措施。
1994年至1998年是管製初期。1994年,中國聯通公司成立。郵電部獨家壟斷國內電信市場的局麵開始改變。雙壟斷寡頭的競爭使基本電信服務市場效率得到改進,在聯通公司進入的移動通信市場,郵電部門大幅降低了入網費和資費。但電信市場的有效競爭並沒有形成。聯通公司的資產隻有中國電信的1/260,1998年其營業額僅為中國電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是機構改革和產業重組時期。1998年3月,政府機構改革,在原電子部和郵電部的基礎上組建信息產業部,隨後電信業實現了政企分開。1999年2月,信息產業部決定對中國電信拆分重組,將中國電信的尋呼、衛星和移動業務剝離出去。原中國電信拆分成新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和中國衛星通信公司3個公司,尋呼業務並入聯通公司。此外,為強化競爭,政府又給網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鐵通公司頒發了電信運營許可證。中國電信、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網通、吉通、鐵通和中國衛星通信7家電信運營商,初步形成電信市場“七國爭雄”的分層競爭格局。但由於分層市場上壟斷力量依然較強,新運營商進入時間較短,電信業的有效競爭局麵仍未形成。根據投資規模劃分,2001年第三季度我國電信產品市場中三大運營商的投資比例分別為:中國電信43.2%,中國移動31.3%,中國聯通25.5%,顯然中國電信的投資規模仍然是我國電信市場中最大的。
2001年12月11日,在中國加入世貿的同一天,國務院日前批準電信體製改革方案,將對現有電信企業進行重組。根據有關方案,中國電信現有資源劃分為南、北兩個部分,華北地區(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東北地區(遼寧、吉林、黑龍江)和河南、山東共1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電信公司歸屬中國電信北方部分;其餘歸屬中國電信南方部分。北方部分和中國網絡通信有限公司、吉通通信有限責任公司重組為中國網絡通信集團公司;南方部分保留“中國電信集團公司”名稱,繼續擁有“中國電信”的商譽和無形資產。重組後的兩大集團公司仍擁有中國電信已有的業務經營範圍,允許兩大集團公司各自在對方區域內建設本地電話網和經營本地固定電話等業務,雙方相互提供平等接入等互惠服務。南北兩部分按光纖數和信道容量分別擁有中國電信全國幹線傳輸網70%和30%的產權,以及所屬轄區內的全部本地電話網。
12月19日,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正式掛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是由原郵電部投資於衛星領域的公司和相關企業依據國務院電信體製改革方案組建的國有大型通信企業。主要成員單位包括:
中國通信廣播衛星公司:成立於1985年,是國內首家運營衛星通信廣播業務的國有企業。公司現擁有“中星6號”、“中星8號”兩顆衛星。其中“中星6號”已在軌運營。公司現經營多套VSAT係統,各種單、雙向用戶站已達2000個,廣泛服務於民航售票、海洋預報、地震監測、金融谘詢、期貨證券、話音通信以及無線尋呼和高速數據全國聯網等業務,並具有總承大型衛星通信係統工程的綜合實力;
中宇衛星移動通信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是我國目前惟一的衛星移動通信運營公司。主要經營“全球星”衛星移動通信係統,提供全球覆蓋的語音、數據業務。
中國東方通信衛星有限責任公司:該公司主要經營衛星空間段、衛星數據通信、衛星導航等業務,擁有“中衛一號”大容量衛星,可支持多種通信業務。該星自1998年投入運營以來,衛星轉發器一直保持較高的出租率,服務於語音、數據、圖像、IP、廣播電視等領域。
此外還包括中國郵電翻譯服務公司和中國電信(香港)CHINASAT公司。
中國電信的分拆和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的成立,標誌著中國電信業由原先的“七雄”並立演變為“5+1”格局。這六大電信巨頭分別是:中國電信、中國網通、中國移動、中國聯通、中國鐵通及中國衛星通信集團公司。
新中國電信收入占原集團總收入的60%以上。電信集團的11個贏利大戶的前幾名廣東、江蘇、浙江分公司都留在了新中國電信,不過大部分需要補貼的西部省份電信公司也由新中國電信集團統轄。 這樣,2000年中國電信集團在全球500強企業排名中名列236位,拆分後排名要退後。但同時,一個擁有幾千億資產的新網通誕生,成為特大型國有骨幹企業。這次重組暫時不涉及移動業務,新的中國電信和中國網通要拿到移動牌照尚需時日。而中國鐵通也暫時保留並獲得國際業務經營權,到2003年再決定是否並入聯通或單獨上市。屆時,我國電信業格局將再有變化。
(2)WTO與中國電信運營業
中國電信運營企業在運營經驗、資金實力、技術實力和市場運作方麵同國際電信主導廠商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多年以來電信行業的服務意識、競爭意識淡薄,在經營規模上還有待於進一步提高和擴大。因此一旦中國加入WTO,中國電信市場將會形成激烈的競爭局麵,合資電信公司的經營模式、管理技術和服務營銷策略形成的競爭優勢,將迫使中國電信、中國聯通等國內企業不斷提高其工作效率和服務質量。
第一,我國電信服務企業難於應付國際電信服務企業的競爭。一方麵,潛在競爭對手實力相當強大。可以預料,一旦我國開放電信服務市場,這些國際巨頭必將紛紛搶灘中國這一最大的、最具潛力電信服務市場。另一方麵,就自身實力而言,我國企業競爭實力和競爭狀況明顯不足。首先,我國的電信企業不習慣競爭、不敢於競爭。其次,市場競爭無序。名義上,中國電信允許聯通公司經營移動電話業務和在部分城市開展固定電話業務,同意網絡間互聯互通,但實際上,聯通公司在移動電話和市話的接入方麵還受到種種限製,聯通網絡難於互聯互通。這導致了聯通公司發展相當緩慢,競爭實力難以快速增強。他們不習慣競爭,也不敢於競爭。
第二,電信管理體製與企業經營機製還不適合WTO的要求。一方麵,WTO 要求其成員必須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其目的是要在市場經濟的共同基礎上,實現全球範圍的貿易自由化。另一方麵,也隻有具有市場主體地位和性能的企業才能較好地適應市場競爭。而我國電信體製在這一方麵相距甚遠,我國競爭實力和競爭狀況堪憂。 在我國電信市場上,目前經營基礎業務的運營商都是國有企業,完全或大部分由國家控股。加入WTO後,這種資本和股權結構都會受到挑戰。WTO關於《電信附件》的《電信參考文件》的基本內容之一就是要求在電信領域裏實行政企分開。各成員在落實這一原則時,基本做法就是讓國有電信企業與政府脫鉤,減少國家在電信企業中的股權,改變國家控股的狀況,讓各種成分的經濟融入電信企業的資本中。我國的電信公司的公司化改革也會朝這個方向發展。“入世”後,國內經營基礎電信業務的運營商不可能再享受以前的政策保護。在管理機製、資金、會計製度、營銷手段等方麵,基礎電信運營商與已經實行現代企業製度管理的國外大型電信運營商和跨國電信公司存在不小差距。國內電信運營商現在的經營和管理基本上還是粗放型,而國內公司早就實行集約型經管模式。國內電信企業和世界電信企業在管理上的差距主要表現在員工專業化技能水平低;組織內部機製不活、權責不清、工作效率不高,對市場變化反應慢;員工積極性未得到充分發揮,這種機製下直接導致市場份額和人才大量流失的嚴峻形勢。外資直接進入我國電信市場後,國內企業將會受到來自這些方麵的壓力和競爭,國外競爭者占上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