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務好。經過與國外廠商多年的市場競爭,國內廠家已經建立完善和龐大的銷售網絡和服務支持中心,它們的服務已得到運營商的認同和讚譽。

結合國情好,對運營商需求變化的相應速度快。國內廠商對我國通信網的了解較深、較多、較好、較全麵,本土化的開發和服務更能夠結合國情、民情、網絡實際情況提出建議,這對幫助運營商提高網絡質量、開發新業務等有好處;

部分技術走向成熟,並有領先的優勢。國內通信企業在開發生產在開發通信產品的過程中培養和儲備了大量研發力量以及對國際標準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消化、理解、吸收要比國外公司深刻得多,而且在實中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對這些企業來說,加入WTO ,為他們進入國際市場掃除了一些障礙,也帶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的競爭。由於在第一代、第二代移動通信標準製定上中國沒有能力及時參與,從而導致國內設備開發工作的滯後,跟不上通信事業發展的需要,不得不花費大量的外彙從國外引進設備,影響了我國移動通信產業規模的發展和擴大。麵對第三代移動通信洶湧而來的浪潮,中國移動通信應實現跳越式發展,在第三代移動通信領域趕上甚至超過世界先進水平。我國從1990年開始研究開發GSM,1994年開始研究開發IS-95CDMA,投入已超過十億元,可得到了多少市場份額?知識經濟的基本特征就是知識產權,中華民族是一個有創造力的民族,隻有運用國家行為,采用自己的標準,利用自己的知識產權,才能形成自己的移動通信產業。而研究開發IMT2000並形成產業,對我國移動通信產業的形成,是十年一遇的機遇。

1999年11月5日,由CATT代表我國提出的第三代移動通信TD-SCDMA標準建議已被國際電聯(ITU)正式采納,成為第三代移動通信標準(IMT-2000)係列中的重要標準之一。這是我國百年電信史上中華民族首次完整地提出自己的標準,並成為國際標準。這也標誌著我國的通信技術的發展程度已經由單純的跟蹤轉到創新的階段,是一個開創性的轉變。

1997年,國際電聯(ITU)正式啟動第三代移動通信的標準製訂工作(IMF-2000)。截止1998年6月30日(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線傳輸技術方案申請中止日),ITU共收到中國、美國、歐洲、日本、韓國等國提交的提案15個,其中美、歐和日本的提案占了絕對多數,而我國僅有一個提案,即TD-SCDMA標準提案。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多種標準草案的激烈競爭、融合,在十幾次國際標準會議上,經我國與會代表團的不懈努力,特別是在我國政府信息產業部以及我國電信運營部門,包括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的大力支持下,通過與國外其他標準提案公司間既團結又鬥爭的結果,終於在1999年10月底在芬蘭赫爾辛基舉行的ITUTG18/組第18次會議上被國際電聯采納為第三代移動通信電線接口技術規範建議之一。

領先的技術是我們的標準能夠最終被國際電聯采納成為國際標準的基礎和前提。在多次的技術評估與方案融合中,正是靠我們獨創的非常具有競爭力的技術才使我國的方案排除種種阻力,逐步成為主流方案之一。這些技術優勢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麵:第一,TD-SCDMA方案使用了智能天線、同步CDMA、軟件無線電技術,非常適合於非對稱數據業務。第二,智能天線使基帶數字信號處理器為每個信道提供一條賦形無線發射波束,波束賦形可以克服多徑傳播效應,從而可以大大降低發射功率,增加係統容量。第三,同步CDMA的上行信號與基站解調器完全同步,降低了碼道間幹擾、提高容量、簡化硬件、降低成本。第四,軟件無線電在同一硬件平台上,利用軟件處理基帶信號,通過加載不同的軟件,從而實現不同的業務性能。此外,在從第二代移動通信係統向第三代移動通信係統的平滑演進以及係統成本方麵,TD-SCDMA也有很大的優勢。

(2)劣勢與挑戰

加入WTO後,對於中國日益崛起的通信製造業,也將麵臨重要挑戰。信息產品的關稅降低以及2005年的零關稅,將使中國信息產品麵臨衝擊。中國通信產業的主導廠商——中國電子百強第十名的深圳華為公司其1998年銷售額是89.3億人民幣,而美國朗訊科技公司該年的銷售額則是383億美元。其力量對比不言而喻。中國企業在一些傳統產品領域如交換機等僅有的價格優勢在入世以後將不複存在。在一些通信前沿領域如與互聯網相關的產品、半導體等中國製造產業的薄弱環節,將麵臨更大衝擊。民族通信產業存在的劣勢主要表現在:對於市場反應不夠敏感,市場運作不夠成熟;資金實力有限,迫切需求大量風險基金和地方及民間資金的湧入;管理水平和運作機製有待改善;外國進口產品的跑馬圈地加大了國產通信產業市場開拓的難度;在標準的競爭中處於劣勢,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和專利少,在核心技術上相對落後。除此之外,還有以下幾個重要方麵:

首先,企業研究開發能力薄弱,產品技術含量低的企業和產品將在市場競爭中被淘汰。我們在同外資合作中,由於國內監管水平較低,企業並沒有拿到技術,或者隻拿到工藝技術,而開發技術和設計技術並沒有轉移進來。很多合資企業甚至沒有設立研究開發中心,由於缺乏消化創新能力,不能開發新產品。加入WTO 之後,這類企業將麵臨被淘汰的危險。

其次,規模經濟效益問題需提前解決。在擁有自己知識產權的電信設備中,除程控交換設備獲得一定的規模經濟效益以外,大多產品如手機等則剛投產,有的才剛剛研製成功,產品性能與國際知名品牌還有很大的差距,尚未獲得規模經濟。若在加入WTO之前不能解決這一問題,入世後其市場份額增長勢頭會受到扼製。

第三、政府保護措施取消後,產品的市場份額會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民族電信企業的較快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國家的扶持政策,電信服務部門固定資產投資中國產設備的采購比例相對較高。加入WTO 後,這一優惠措施遲早會被取消。,WTO基礎電信協議的技術自主原則,將削弱中國通信產品在中國網絡應用的優勢,運營商將打破中國本土的限製,進行國際采購,甚至是在控股國采購。學會在沒有政府保護的環境下發展,是電信設備製造企業必須未雨綢繆的大事。

3、手機製造商

(1)中國手機市場上的外國三巨頭

1999年世界移動電話的銷售量比1998年增長了65%,達到2.83億部。排在前三位的諾基亞、摩托羅拉與愛立信分別占據了26.9%、16.9%和10.5%,而上一年三巨頭的市場份額分別為22.5%、29.5%和15.1%。

1999年諾基亞移動電話銷量比上年增長了近一倍,由3860萬部增加到7630萬部,市場占有率也從22.5%上升到26.9%,繼續保持了全球移動電話銷售的冠軍地位。來自諾基亞公司的數據顯示,1999年其淨銷售額增長48%,達到197.72億歐元。增長幅度超過了公司的預期指標。營業利潤增長了57%,達到39.08億歐元,營業利潤率為9.8%。每股收益額增長51%,達到2.24歐元。這是諾基亞自1997年以來連續第三年實現業績創紀錄增長。1999年諾基亞在中國投資累計已達到10億美元,全年出口總額達10億美元。中國已成為諾基亞在全球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摩托羅拉的市場份額由1998年的19.5%跌至16.9%。雖然如此,摩托羅拉1999年全球銷售收入仍達到309億美元,利潤為13億美元,分別比1998年同期增長5%和275%。與此同時,摩托羅拉的另一個重要支柱半導體事業部自1997年來首次出現盈餘,僅1998年第四季度即實現純利8100萬美元。摩托羅拉在1999年完成了經營戰略從“工程主導型”向“市場主導型”的轉變。它提出無線因特網協議(WAP);與CIS—C0公司共同購買德國BOSCH公司的一個電信部門;與SUN公司聯合開發專為無線因特網服務的無線通訊設備;收購了在寬帶技術方麵具有領先地位的通用儀器公司;成立了摩托羅拉中國研究院。這些都為,摩托羅拉迎接無線因特網時代的到來奠定了基礎。1999年11月,摩托羅拉率先推出支持WAP的上網手機。

愛立信這兩年處於重組的過程之中,其移動電話市場份額受到了眾多挑戰,市場占有率下跌了4.6%。其淨銷售收入增長了17%,達到2154億瑞典克朗。1999年毛利從42.9%下降至41.6%,移動係統方麵毛利穩定,而移動電話方麵毛利下降。愛立信認為移動係統相對強勁的表現和移動電話的弱勢是影響公司業績的主要因素。愛立信1999年全年訂貨和銷售分別增長了19%和27%,銷售增長超過40%。第四季度愛立信在訂貨、銷售、收入和現金流量方麵均創紀錄,遠高於上一年同期水平。1999年愛立信在中國的銷量為188億瑞典克朗,比上一年同期下降了16%,但中國仍是愛立信在全球的第二大市場,總淨銷量占9%。

(2)中國國產手機起步艱難

由於移動通信設備製造業由於市場開放程度已經很高,進一步開放對其造成的衝擊相對較小。但是,移動通信領域,其市場潛力大、技術更新快,網絡建設和市場進入相對比較容易。沒有中國這一大市場就沒有今天的愛立信、諾基亞。這可能有些誇張,但至少有許多像愛立信、諾基亞這類世界級公司,是把開拓中國市場作為工作中心的。因此,入世後,申請設立合資電信經營的外資企業會比較多。現在中國有兩個移動通信企業已經上市,外資比例達到百分之二十五,已經實現了對外開放的承諾目標。所以,我國移動通信設備市場的競爭之激烈,也必然是空前的。移動通信設備製造業民族品牌與跨國公司相比實力懸殊,在更加開放的通信設備市場上壓力很大。

國產手機的劣勢主要表現在:

首先,國產品牌與第一集團差距甚遠。單從雙方市場占有率的差距就能充分說明這一點:根據國內、國際數家權威調查機構的數據顯示,2000年摩托羅拉在國內手機市場的占有率排名第一,銷售額占市場總額近36%,國產品牌10多家廠商事在一起才為摩托羅拉的1/10,差距之大一目了然。

其次,市場開始成本高,收入和利潤增長出現巨大反差。以2000年新上市的波導股份為例,波導手機全麵推向市場後波導股份的“三費”(營業費、管理費、財務費)增加了393.7%,其中廣告費2000年就支出1.04億元。費用上升的結果肯定是利潤率的大幅下降,波導上市第一年主營收入增長117%,但淨利潤卻下降了9%,以至於該公司上市第一年就達不到招股說明書中提出的盈利預測。一般來講,目前國外廠商中檔手機的成本大約在100美元左右,而出廠價則為1500-2000元,產品毛利率大約有50%;而波導股份2000年手機產品的毛利率僅為31.7%。

再者,技術、核心零部件受製於人,發展速度大受影響。國產手機貼牌模式比較普遍。核心的芯片及其電子元器件的供應基本依賴進口,在2000年全球新型電子元器件頗緊俏的背景下,等米下鍋現象比較突出,嚴重影響國產手機的發展速度。非常典型的例子如TCL在1999年底就隻下了80萬套手機原料的訂單,實際到貨的隻有10萬套,生產線隻能開通一條。廈華電子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向國外供應商遞交了芯片等關鍵元器件的訂單,當時計劃月產10萬部,但實際到貨量無法滿足產量的一半,並影響了一款全新產品的推出。大部分元器件都需從朝國三星進口的中科健,則在中韓貿易戰中嚐盡了苦頭。

其四,規模和資金沒有優勢,價格下降空間小。長虹打敗了國外廠商的一個重要法寶是發動價格戰,但處於剛起步階段的國產手機顯然還不情願發動這一場戰鬥;相反,國外品牌為了壓製競爭對手,倒是不時拿起了這一法寶。2000年國內市場的手機價格平均降價30%,有些型號下降的幅度甚至達到了60%,國外品牌有相當一部分型號已和到接近1000元,這對很多把自己定位在中低檔手機的國內廠商造成了巨大壓力,以至於南京熊貓還推出了千元以下的手機。因為手機的更新速度在不斷加快,國際市場上平均7天就有一款新型手機,產品的淘汰周期已不到半年,而國內一般是3個月才更新;同時國內廠商的成本在近期又難以大幅降低,這樣在手機的價格戰中成了被動應戰的一方,這種局麵顯然不是國產手機所願意看到的。

(3)對策

政府要大幅度增加對民族品牌電信企業的投入。通信設備製造業作為高技術產業,在投資上屬於高風險產業,沒有政府或金融業在資金上的強有力支持,是難以迅速成長壯大的。實踐也證明,我國在電子信息產業中的許多突破,都是在國家財政的扶持下實現的,如GSM、CDMA移動通信技術等,都得到過國家的大量投入。

對具有較大產業前景,技術開發與產業化較弱的產品項目,在起步階段應給予更多的稅收優惠政策,並鼓勵風險資金投入;

對民族移動通信產業產品出口提供信貸支持或提供貸款擔保;

製定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用民族品牌產品的政策。優先選擇國產設備的提法,並不影響對外開放,同時也不等於不選別人的設備。我國移動通信製造業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巨大中華”的群體突破,已經具備了為中國移動通信事業提供設備的能力。在同等條件下,優先選擇國產設備,也是移動通信運營業對我國製造業發展的促進。

加強移動通信設備製造業的產學研結合,認真做好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布局規劃。信息產業特別是移動通信產業成為爭相投資的熱點,但是資源過於分散,不便於形成大企業,建議認真做好我國移動通信產業布局規劃,對一些重要產品實行生產許可證製度,集中有限資金和人力物力到當前已有基礎優勢的大企業,避免一擁而起、低水平重複和市場惡性競爭。

政府還可以從政策方麵引導企業聯合或兼並,通過以經濟利益為紐帶,使一些小企業有前景的成果盡快轉到大企業去形成產業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