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普遍服務問題

德國郵政公司在商業化原則指導下,追求經濟效益,同時承擔著提供基本服務的義務,兩者之間不可避免地存在矛盾,為此,國家與郵政公司通過郵政法擬定服務質量及財務指標,對社會義務部分作出規定,因此普遍服務的規定可視為經濟可行性和政治可行性相妥協的產物。德國郵政法規定基本業務為符合特定質量要求,每個用戶可在距離住所或工作場所適當遠近的郵政機構以可以接受的價格享受最低數量的係列郵政服務。隻有市場需求廣泛,且必不可少的業務才可被列入基本業務。若基本業務提供不足或無法保證時,行業管理部門在官方報紙上發表公告,在一個月期限內若無公司宣布自願無補貼承擔基本業務,則強製上年度在執照經營範圍內銷售額大於50萬馬克、占有主導地位的持照經營者提供基本業務,但隻限於持照經營者經營業務的相關地域市場。若幾個經營者共同占有主導地位,則在聽取相關經營者意見後,決定普遍義務的承擔者及其承擔程度。

麵對歐盟的經濟一體化趨勢,德國郵政經營者由於背負普遍服務的負擔,與競爭對手相比處於不公平的境況,故對歐洲市場自由化要求迫切。希望有一個新的法律來支持合理的、係統的、開放的和可與歐盟重要夥伴聯合的郵政市場。

在研究荷蘭和德國郵政改革的過程中,我們認為以下三點經驗很值得我國郵政思考和借鑒:

(1)銳意改革

改革是適應新的經營環境的唯一選擇。而盡早改革、主動改革、大膽改革比到不得不改時再去改革,損失小得多,有利於從容籌劃,平穩過渡,並保證長遠目標的實現。

(2)弱化郵政的特殊性,充分引入市場規則

以往郵政改革難以推進,難見成效,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過分強調郵政行業的特殊性,強調保護,以致於遲遲無法把市場規則導人郵政的經營管理中。荷、德等歐盟各國郵政改革的經驗表明,弱化郵政的特殊性,盡可能地使市場規則滲透到郵政生產經營的各個環節,正是郵政改革成功的關鍵所在,隻有把商業化作為改革的根本指導思想,才能真正“改”出一個以市場為導向的郵政。

(3)如何理順與政府的關係和根據商業原則來保證普遍服務是郵政改革的重點和難點,必須要從長期戰略的高度,周密考慮,合理規劃。

3.郵政改革的基本目標與檢驗標準

縱觀世界各國的郵政改革,可以看出,各國郵政改革的目標都是要建立一個有活力、有效率、有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郵政。其含義是:

有活力的郵政:通過改革,有效提高郵政部門對於不斷變化的生存發展環境的適應能力與應變能力,適應並滿足顧客不斷變化的用郵需求。

有效率的郵政:通過改革,有效提高郵政作業、服務效率,改善郵政服務質量。提高郵政服務水平,保障國民實現基本通信權利,樹立郵政在社會公眾中的良好形象。

有競爭力的郵政:通過改革,提高郵政部門在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郵政市場競爭中的競爭力,確保郵政部門在這一市場中的主導(領先)地位。

可持續發展的郵政:通過改革,改善郵政部門的經濟效益、扭轉經營虧損,實現郵政發展的良性循環,為郵政部門可持續發展提供財政支持。

鑒於各國政治、經濟、文化、法律、曆史傳統和郵政發展水平以及政府對郵政改革的態度不同,郵政改革的模式也不是唯一的。但可以采用以下三個方麵的標準來衡量改革的成果。即:

是否充分滿足了社會對郵政的需求;

是否有利於履行普遍服務的義務;

是否有利於郵政的生存與發展。

二、中國郵政業的現狀

對照WTO的基本原則,中國的郵政業與世界郵政市場一體化提出的要求,還有相當的差距,主要有以下一些特點值得關注:

(1)郵政法規體係不符合GATS的要求

中國現行的《郵政法》明確規定:“國務院郵政主管部門所屬的郵政企業是全民所有製的經營郵政業務的公用企業”。在市場開放的情況下,這一規定顯然將與實際情況不符。首先,受郵政主管部門管製和監督的經營郵政業務的企業將有多個,它們的性質也會是多種多樣的。在政企分開的過程中,現有的國有郵政企業也可能通過股份製等方式引入其他的經濟成分,即使仍然是國有獨資,也可能包含多個國有經濟主體,其性質也與這裏所說的全民所有製有很大的差別。其次,郵政企業與郵政主管部門之間的所謂“所屬”關係,將徹底改變,郵政主管部門作為行業管理者,有權從行業發展的角度管理所有郵政企業,但它的權限也僅限於此。再次,把郵政企業籠統的定義為“公用企業”,是值得商榷的,這在前麵已經談到過。

《郵政法》還規定,信件及信件性質的物品寄遞業務由郵政企業專營。這一規定除了同樣麵臨對“郵政企業”重新定義的問題外,更重要的是必須根據GATS各種原則的要求及中國開放郵政市場的相關具體承諾,給專營範圍以更為清晰的界定,以便於競爭者的進入。同時,根據GATS國民待遇的原則,在考慮專營服務提供者的時候,不應該排除除現業以外的其他經營者取得專營資格的可能。

(2)政企不分的管理體製

現在的國家郵政局仍然是政企合一的身份:作為管理郵政行業的行政機構,它負責研究製定郵政法律法規及各種標準規章,監督管理郵政市場,維護國家及用戶的利益;同時它又是公用企業,組織郵政生產和經營,向全國用戶提供郵政服務。在獨家壟斷的前提下,這種管理體製或許還能夠維持,然而,當市場中呈現多元主體競爭的局麵時,這樣的管理模式是很難創造出公平的競爭環境的。因此,一旦郵政市場開放,根據落實GATS要求的“國民待遇”及“國內規章”等原則的要求,行業管製者和郵政企業必然徹底分開。

(3)國有郵政企業的經營狀況不佳

由於中國郵政目前政企不分的體製,企業經營的方方麵麵都被打上了政府機構的印記,例如資費體製僵化、競爭意識不足、缺乏營銷經驗等。這些特點使得郵政在競爭業務市場中,處於相對的劣勢。

從業務發展的角度來看,目前除了法律規定的專營業務外,我國大多數郵政業務中,中國郵政也都占據市場中的主導地位,市場競爭極為有限。但同時,在一些盈利性較好的業務市場及發展潛力巨大的業務市場上,競爭態勢日趨激烈,中國郵政的市場主導地位正在逐步削弱。例如,速遞市場特別是國際速遞和同城速遞市場,近年來,以跨國速遞公司和一批新興的本地快件公司為代表的競爭者發展迅速,蠶食了相當可觀的一部分市場,與此相對應,中國郵政所占的市場份額卻在不斷的下滑。另一方麵,傳統業務由於其他通信手段的衝擊,發展速度緩慢,有一部分業務已經處於逐漸萎縮的狀態。

在這兩方麵的因素共同影響下,使得中國郵政的經營形成了一個不良循環。

(4)實行多元化經營戰略,形成了縱向一體化的組織結構

郵政在長期發展中,逐漸進入了多個經營領域,目前其經營的範圍主要包括:郵遞類業務、金融類業務、集郵類業務、電子信息服務類以及多種代理業務。由於經營涉足多個行業,這給“人世”影響的研究造成了很大的難度。

在經營組織方麵,縱向一體化的結構,使得多項業務混合經營、作業,難以滿足不同業務的特殊要求,難以核算專業成本。此外,這種組織形式重行政隸屬關係,缺少有效的經濟契約關係,機製僵化,決策緩慢,運行效率低,參與國內市場競爭都已力不從心,更逞論在更為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了。

(5)缺乏跨國經營的經驗,對國際業務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

郵政經營的業務絕大多數有著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隨著近年國際貿易的大發展,國際業務的比重正在逐年增加。長期以來,中國郵政主要依賴萬國郵聯組織下的以政府間合作為基礎的方式經營國際業務,嚴重缺乏根據市場規則,進行獨立的跨國經營的經驗,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

(6)郵政人才匱乏,人員素質偏低

長期以來,郵政業一直被視為自然壟斷行業,是國家履行其職能的“工具”,企業中殘留了許多計劃經濟色彩的陳舊觀念。包括管理者在內的郵政員工普遍缺乏經營意識、市場意識、競爭意識,再加上郵電分營導致綜合部門的部分業務、技術、經營管理水平較高的幹部、職工轉入電信企業,使得郵政人員匱乏、人員素質偏低、觀念落後等問題更為突出,甚至成為了郵政發展的致命弱點。從更高的層次來看,中國郵政業還特別缺乏既熟悉郵政業務和企業的實際情況,又了解國際貿易、WTO以及《服務貿易總協定》相關原理及規則的人才,這種人才上的斷層,很可能導致中國郵政業在未來郵政領域的談判中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從而失去積極地參與談判,爭取有利貿易條件的機會。

三、給中國郵政支招

1、以攻為守

當今最大變化就是WT0將國與國之間的貿易關稅壁壘和非關稅壁壘都已衝破。在國內長期以來把行業隔開的圍牆己倒塌.行業界限(除法律規定之外)已消失,誰都可以進入。郵政必須適應這一巨大變化,想固守維持綠色圍牆的壁壘顯然是行不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