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外交政策的調整
進入八十年代,全世界麵臨的主要問題,一是和平問題,二是發展問題。
國際政治局勢依然緊張動蕩。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為爭奪世界霸權,繼續進行軍備競賽並已發展到太空領域,在一些地區的“熱點”繼續僵持對抗。美蘇之間既對抗又對話,對抗不失去控製,對話不放鬆爭奪,爭奪的重點正轉向綜合國力的較量。嚴峻的國際現實使世界人民和一切愛好和平的國家加強了維護世界和平的責任感,和平力量有了更大的發展,增強了人們製止世界大戰爆發、實現長期和平的信心。
世界經濟形勢出現的新問題損害發展中國家的利益,南北矛盾擴大。第三世界國家麵臨著原料價格下跌、債務負擔沉重和發達國家保護主義等一係列問題,許多國家遭到嚴重的經濟困難。因此,為促進經濟共同發展,要求改變國際經濟舊秩序,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已成為八十年代世界的重大問題。
在國際形勢發生變化的同時,中國國內形勢也起了變化。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把全國工作重點轉移到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為保證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順利進行,適應國際形勢的新變化,經過調整,中國更加堅定地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原則,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作出了努力。中國同美國關係保持穩定發展,同蘇聯關係有所改善。中國進一步加強了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合作,繼續支持它們維護國家獨立和民族權益的鬥爭,探討和擴大同一些發展中國家進行互利合作的新途徑。中國同東歐國家的關係取得了重大發展。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中國同日本、西歐及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發達國家的關係有了全麵的發展。中國積極開展多邊外交,對外開放取得很大成績。此外,還按照“一國兩製”的方針,圓滿地解決了香港問題。
這個期間,中國外交辦得有聲有色,國際威望進一步提高,朋友更多了,在國際舞台上取得了更主動的地位。中國外交開創了新的局麵。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就是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這條路線的基本點一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一是實行改革、開放、搞活的方針。根據新時期國內任務的需要和國際形勢的新發展,自一九八二年前後,中國在外交政策方麵逐步地進行了調整和充實,更好地體現了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新時期的外交目標
一九八二年九月,鄧小平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代表大會的開幕詞中提出:“加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爭取實現包括台灣在內的祖國統一,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是我國人民在八十年代的三大任務。這三大任務中,核心是經濟建設,它是解決國際國內問題的基礎。”這就正式確定了新時期的外交目標,指明了外交政策調整的方向。
關於戰爭與和平問題,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曾注重強調戰爭的危險性。在這個期間,經過長時期的觀察,中國對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有了新的判斷。中國認為:由於兩個超級大國爭奪世界霸權,戰爭危險依然存在,世界各國仍需保持應有的警惕。但是,和平因素超過了戰爭因素的增長。第三世界國家為了生存和發展,堅決反對戰爭和軍備競賽,希望和平,不要戰爭;東西方兩個軍事集團的許多成員國,經過兩次世界大戰的災難,不願意再一次被拖入新的戰爭;美蘇軍事勢力處於基本平衡,它們在地區爭奪上由於內外各方麵的牽製都未完全得手,各自的全球戰略部署遠未完成也很難完成;美蘇兩國人民也不要戰爭。和平是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人心思和,大勢所趨。鄧小平指出:“全世界維護和平力量進一步發展,在較長時間內不發生大規模的世界戰爭,是有可能的,維護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在發展問題上,中國也有了新的認識,糾正了把自力更生與對外開放對立起來的片麵認識。中國領導人明確指出:當代已找不到哪一個國家能夠生產出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產品,也不可能有哪一個國家擁有發展本國經濟所需要的全部資源和所有的先進技術,即使世界上工業最發達的國家也不例外。因此,世界各國通過經濟技術合作和貿易往來,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已成為各國經濟技術發展的客觀要求。中國的對外開放政策,正是適應這種客觀的需要而製定的。在國際方麵,中國認為:發展問題與和平問題同是當今世界帶有全球性的重大問題。由於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經濟差距的擴大,世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和不穩定性更加嚴重了。導致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麵的,而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公正、不合理的舊的國際經濟秩序的存在。從有利和平、有利共同繁榮出發,中國支持發展中國家提出的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的要求,願為發展各國間平等互利的國際經濟關係作出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