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期間,中國正是基於上述的考慮和認識,從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把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同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共同經濟繁榮,作為自己對外工作的根本目標。
▓一九八二年中國憲法對新時期外交政策的規定
一九八二年十二月,中國五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憲法中規定:“中國堅持獨立自主的對外政策,堅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的五項原則,發展同各國的外交關係和經濟、文化的交流,堅持反對帝國主義、霸權主義、殖民主義,加強同世界各國人民的團結,支持被壓迫民族和發展中國家爭取和維護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的正義鬥爭,為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而努力。”
新憲法規定的對外政策原則,是由中國社會主義國家性質決定的,是從進入八十年代以來的國內外形勢和任務出發的,是根據新中國三十多年來外交實踐的經驗教訓製定的。它的中心點,正如趙紫陽總理所指出的,就是“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堅持獨立自主”,就是看“是否有利於維護世界和平、發展各國友好合作和促進世界經濟繁榮”。
新中國外交的根本特點,就是獨立自主。中國人民從以往的苦難曆程中深深懂得,沒有國家的獨立,就沒有一切,就不可能建設一個富強的國家。中國堅持以平等的態度對待一切大小國家的原則,中國永遠不稱霸,也絕不允許任何霸權主義者壓在中國的頭上。這個期間,中國又明確宣布,不同任何一個超級大國結成同盟或建立戰略關係,不聯合一家去反對另一家。在國際事務中,中國根據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和中國人民及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來決定自己的立場。中國之所以不結盟,一方麵是由於總結了過去的經驗,感到結盟就會在某種程度上受製於人,就不能完全掌握自己的命運;另一方麵也因為認識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已經成為一支不容忽視的力量,如果同任何超級大國結盟,都可能影響世界戰略力量的平衡,不利於國際局勢的穩定。趙紫陽總理說:中國意識到自己在國際上的責任和份量,中國不結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穩定。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同一切國家關係的基本準則,早在五十年代就載入了新中國的第一部憲法。國家不分大小、強弱、意識形態的異同,都應當一律平等,互相尊重,和睦相處,友好合作;各個國家的事情應由各國人民自己作主,別國無權幹涉。這是中國倡導五項原則的主要依據。它經受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越來越顯示了它的強大生命力。根據國際關係發展的曆史經驗,中國領導人指出:“如果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社會製度不同的國家可以和睦相處,友好合作;如果違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社會製度相同的國家也可能尖銳對抗,甚至發生衝突。國與國之間關係的好壞,關鍵在於雙方是否嚴格遵守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真誠地希望同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建立和發展外交關係,開展經濟文化交流和合作。中國對於美國和蘇聯同樣謀求同它們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消除障礙、發展關係,不因為反對它們的霸權主義行徑,就不同它們改善關係,也不因為同它們改善關係,就放棄反對霸權主義的立場。
中國始終把加強同第三世界國家的團結與合作作為中國對外政策的基本立足點。中國把維護第三世界國家的權益作為自己的國際義務,堅決支持它們維護民族獨立和發展民族經濟,努力加強同它們的合作,積極促進它們之間的團結。第三世界國家進行的鬥爭,隻要是反對外來侵略和幹涉、維護自己的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的,中國都堅決支持。不論它們的鬥爭鋒芒是指向哪個霸權主義國家,中國決不會因為考慮國家關係而對霸權主義的侵略和幹涉行為姑息遷就。鑒於第三世界國家已進入了以發展民族經濟為中心任務的曆史階段,中國還明確宣布:中國除繼續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外,並努力探討同發展中國家進行雙邊互利合作的新途徑。中國永遠屬於第三世界,永遠不稱霸。中國發展起來以後,在二十一世紀接近發達國家經濟水平的時候,也還是站在第三世界一邊。
憲法還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對外開放政策正式規定為中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憲法中載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成就是同世界人民的支持分不開的。中國的前途是同世界的前途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的。”憲法關於對外政策的規定,就是以這樣的認識為基礎的,它充分體現了愛國主義與國際主義相結合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