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蘇聯、東歐國家、南斯拉夫關係的改善(2 / 3)

反映中蘇關係有所改善的主要表現是,兩國經濟、科技、貿易等領域的互利合作和人員往來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複和發展。

一九八四年底,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阿爾希波夫正式訪問中國,雙方簽訂了《中蘇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中蘇科學技術合作協定》和《中蘇成立經濟、貿易、科技合作委員會的協定》。一九八五年七月,中國副總理姚依林訪問蘇聯,兩國簽訂了《中蘇關於一九八六年到一九九○年交換貨物和付款協定》和《中蘇關於在中國建設和改造工業項目的經濟技術合作協定》。一九八六年九月,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國家計委主席塔雷津又訪問中國,就擴大經濟技術合作的可能性同中國政府領導人進行會談,雙方簽署了中蘇兩國計委關於相互聯係和合作的協定,並就兩國貿易問題進行了換文。這些協定的簽訂,有利於中蘇兩國今後經濟貿易和科技合作的穩定發展。一九八二年中蘇貿易額以瑞士法郎計算為6.04億,一九八三年是16.64億,一九八四年達26.5億,一九八五年增至46億。根據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的中蘇長期貿易協議,五年內中蘇貿易額將達到約350億瑞士法郎。

兩國文化、教育、科學、體育等業務部門也恢複了聯係和互訪,還互派留學生和進修生。友協、工會、婦聯、作協等群眾團體的聯係和交往也日趨增多。

盡管中蘇雙方在上述領域的合作有了改善和發展,但兩國關係還沒有正常化。一九八六年九月,中國領導人向來訪的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塔雷津指出,中國方麵希望同蘇聯建立友好睦鄰關係,這對兩國人民和整個世界局勢都有利。但由於兩國關係中存在障礙,因此政治關係沒有得到實質進展,希望蘇聯方麵對此能有所作為。

▓中國同東歐國家和南斯拉夫關係的發展

中國同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的全麵友好合作關係得到了進一步加強。為持續地發展中羅、中南之間的良好關係,中共中央總書記胡耀邦、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李先念、國務院總理趙紫陽先後訪問了羅馬尼亞和南斯拉夫。羅共總書記、羅馬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總統齊奧塞斯庫、總理德斯克列斯庫也對中國進行了訪問。南斯拉夫共產主義者聯盟中央主席團主席馬爾科維奇、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主席弗拉伊科維奇也先後訪問了中國。雙方黨政領導人的互訪,使中羅、中南關係不斷得到鞏固和加強,中羅、中南政治關係良好,相互尊重、彼此信任、互相學習、互相支持。

中國同羅、南經濟合作和貿易關係也在不斷穩步增強。一九八三年至一九八六年,中國國務委員陳慕華和羅馬尼亞第一副總理丁卡互訪,雙方舉行了中羅政府經濟技術合作委員會第四次至第七次會議。中羅貿易額逐步增長,兩國的生產技術合作得到加強,雙方簽訂了200多個合同。一九八五年齊奧塞斯庫總統第五次訪華時,又簽訂了中羅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雙邊經貿關係的三個長期協定,規定五年總額為14億瑞士法郎。中南經貿關係也在持續發展。一九七九年開始的中南科技合作委員會的工作順利進行。一九八三年貿易額比上一年增長8%,一九八四年又比上一年增長65%。一九八五年又比上一年增長45%,是兩國建立貿易關係以來貿易額最高的一年。為了使中南貿易長期穩定發展,一九八四年簽訂了中南一九八六年至一九九○年長期貿易協定。一九八五年雙方商定這五年的長期貿易總額為20億美元。工業生產技術合作方麵,截止到一九八六年五月底,已簽合同的項目達58個,總金額為7億多美元。中羅、中南議會領導人和黨、政、軍各部門以及群眾團體的聯係和代表團互訪也很密切。

中國方麵強調指出,中羅、中南的友好合作關係經受了風浪的考驗,有著堅實的基礎和強大的生命力;中國把長期、穩定和全麵地發展同羅、南兩國的友好合作作為自己堅定不移的方針。中國方麵還表示,希望中羅、中南雙方能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為加強經濟關係開辟新領域,探索新途徑,使之穩步向前進。

中國同東歐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根本的利害衝突,都致力於本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並且都有發展相互關係的願望。一九八三年六月,趙紫陽總理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鄭重表示:中國人民對東歐國家的人民懷有友好的感情,“我們關心他們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就和經驗。近年來,我國同東歐各國之間的經濟、文化、體育等方麵的往來逐漸增加,通過共同的努力,中國同東歐各國的關係是可以改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