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漢朝,今夜請將我遺忘(1) (2)(3 / 3)

劉病已這個名字,不知是誰給他起的。但是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名字,跟劉病已小時候愛生病的經曆有關。或許是為了圖個吉利,就起了病已這個名字。所謂病已,可以這樣理解:病,就是生病;已,就是停止。病已,就是希望停止生病的意思了。

名字是吉利了,但還不夠。名字既然如衣服,不但講究合身,還要講究審美。

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有相同,亦有特大不同。西方文化,講究實用。比如吃的,什麼有營養,他們就吃什麼。中國則不同,不但追求實用,還特追求審美。比如吃的,我們的民族能吃出千萬種花樣來,西方可以嗎?還有,最初我們發明了炸藥,我們用來製造煙花,夜晚一放,多美啊。西方則不,他們用來製造火槍,朝天一放,滿天鳥落。

說了那麼多,劉病已這個名字,叫起來也不好聽,看起來也無美感,不合皇帝身份地位。所以,必須換。

還有,古人取名,涉及一個避諱問題。所謂避諱,就是對尊長的名字,筆下不能亂寫,口中不能亂說。否則,哼哼哼……文字獄就這樣誕生了。

曾記否,漢初有一縱橫家,名喚蒯通,曾經慫恿韓信反劉投項。事實上,蒯通原名叫蒯徹。後來因為“徹”字跟劉徹的同名,所以班固在《漢書》裏都不敢呼蒯徹,替他改名叫蒯通。

英國哲學家羅素先生說過,隻有野蠻部落,才會講究避諱。如果用羅素這話來檢驗中國文化,那是大大的錯。中國n多年前早就告別部落時代了。可是,古代中國,隨著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化越來越發達,避諱竟然也與時俱進,越來越講究。最後,避諱問題竟然還發展成了一門學問,如果某個教授有心研究此學,甚至可以用來招研究生了。

不過,一般情況下,避諱有以下四種方法:一是,改字;二是,空格;三是,缺筆;四是,改音。改字,就是改名,比如蒯通。空格,就是空出格來,不要寫名,另外寫標注。缺筆,就是寫名可以,但不要寫完,缺幾筆幾畫。改音,就是改成別的讀法,別同音讀出來,觸犯禁忌。

劉病已這個名字中的“病”字在平時的使用率那是很高的。人的一生當中,你可以不談興邦治國和大徹大悟,但是不談生老病死,絕不可能。然而,“病”字使用率高,不懂避諱的人犯錯概率就高。還是改吧,改了對別人好,更是為自己好。就這麼辦了。

公元前64年,五月。劉病已下詔,正式向天下宣布,從此改名為劉詢。不過,為了稱呼方便,就委屈一下劉詢了,以後我們還是繼續叫他劉病已。

鬱結解完了,又來一結。就在劉病已改名的這年,漢朝發生了一件大事。是大事,也是麻煩事。

事情是這樣的,自匈奴被漢朝擊退到遙遠的漠北後,那些曾經是匈奴衛星國的西域諸國,紛紛被漢朝拿捏住。比如車師國,漢朝在車師駐軍,開墾荒地,儲存糧食,直接對匈奴構成威脅。

匈奴一幫重臣認為,車師國被漢朝控製,占有天時地利,時間一長必對匈奴造成傷害。所以,必須盡快奪回車師國。

緊接著,匈奴出兵,進攻駐紮在車師國的漢軍。那時,被漢朝派駐車師國的將領叫鄭吉。鄭吉從他處緊調七千兵力,想解車師國漢軍之圍。沒想到,漢軍一到,全被匈奴包圍了。於是,鄭吉隻好上書,向中央緊急呼救。

劉病已一接到救書,二話沒說,直接派人去喊一個人來。

那個人,是一個牛人,一個很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