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談各國武術
本世紀七十年代初的一個夜晚改變了美國紐約長島的兩名家庭婦女喬伊·埃登和貝蒂·森的生活,那天晚上,她倆被自己的丈夫硬拖去看一場武術表演。埃登夫人不耐煩地催促他丈夫回家去吃晚飯,但當一組年老的太極拳拳師出場表演時,她與森夫人都坐直了身子,一下子被演出吸引住了。她們看見一夥會武術的小夥子正向那些老年人衝過去,心裏想:“這些可憐的老人,多殘酷啊!”但是她們看到太極拳師們身手靈巧,發功將對手製服了。20年後,埃登夫人和森夫人自己也成為太極拳專家和教練。
太極拳這項中國式意會鍛煉運動正日漸受到健美愛好者的青睞。太極拳動作優美,它是從一種高超的武藝演變為大眾化的治病強身的體育運動的,其自衛功能已降為次要地位。事實上,太極拳師不像其他武師一樣使用腰帶等輔助物。埃登夫人說:“太極拳是一種自我競賽,它是一種無形拳擊的優美形式。任何身體狀況的人都能練太極拳並受益無窮。”練太極拳能消除緊張,增強靈活性和平衡與協調能力,還能提高身體控製能力,這也正是人們從事健身活動所追求的。但太極拳更重要的是內外兼修,不僅可以鍛煉形體也陶冶了內心。許多練習太極拳者感覺在增強心理和感覺自信方麵,太極拳要比一般健身運動強,其他所有運動會使身體勞累,而太極拳則促進身體新陳代謝,恢複活力,不會對身體各關節增加不必要的負擔。
一
與中國的太極拳的輕柔、緩慢、圓潤相比,朝鮮的跆拳道又是另一種風格。跆拳道是一種不憑借任何器械,隻靠運動員的拳腳進行對打的運動項目,這也是一個曆史悠久的活動。早在朝鮮高句麗(新羅)時期就已盛行。當時作為朝鮮民間的傳統武術,主要用於防身自衛,後來吸收了中國的拳術和日本的空手道等一些技擊性動作,逐漸發展和普及並深受朝鮮國民的“偏愛”,被譽為“國術”。在時光飛逝的曆史長河中,跆拳道運動也曆經起伏,自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跆拳道得到較大的發展,現代的跆拳道成型於1955年,是由韓國人崔泓熙創造的。自五十年代中期以來,隨著武道的崛起,別具一格的跆拳道脫穎而出,這項具有高麗民族特色與風格的競技項目,如今已走向了世界,從亞洲流傳到歐洲、美洲及非洲的許多國家,它與拳擊、柔道一樣,吸引著眾多的觀眾。
跆拳道也稱“手腳功夫之道”,它有許多繁雜的規定和要求,而且還有許多獨特的比賽方式。由國際跆拳道聯盟主辦的“世界跆拳道大會”經常采用如下四種競爭賽形式進行比賽。
1架式。從二十四種套路中選用三種,根據動作的協調、剛勁、平衡等來評分。
2威力。用拳、手刀、腳後跟、腳刀、腳掌擊或戳磚、瓦、木板等物,根據運動員所施展出的威力(即擊或戳的程度)評分。
3特技。跳起踢高、180°飛腳、旋轉360°、腳跟踢、腳刀踢、超過障礙物飛腳。
4對抗。以腳技為主,一對一徒手進行角逐,按比賽得分的高低決定勝負。
上述每個單項的比賽滿分為10分,根據運動員的總成績判定最後名次,總成績以四個單項競賽的得分總和計評,最高為40分。
在奧運會跆拳道比賽中,一般較多采用第四種比賽方式,即一對一的對抗競技角逐。對抗時,運動員身穿與柔道服相似的比賽服裝在四周邊長為8米(64平方米)正方形地毯上較量,每場比賽規定為3局,每局2分鍾,每局局間允許休息半分鍾。取對抗這種比賽形式,一般分48、53、58、64、70、76、80、83公斤等8個級別進行比賽(有時根據比賽需要,級別多寡臨時有所變動)。在有些跆拳道水平較高的國家,還嚴守循序漸進的等級製,分成由低到高的白、黃、綠、綠黃、藍、藍褐、褐、褐黑、黑等9種顏色的段帶。人們看比賽時,隻要一看到某一選手腰間係的段帶顏色,便可分辨出這位跆拳道選手級別的高低。
對抗形式的跆拳道比賽,其裁判2人。裁判員根據雙方運動員施展“腳技”的有效分數判定得分。
在跆拳道中,對抗競賽不僅是最主要的比賽形式,而且也最為精彩,其戰術多變,緊張激烈。觀眾往往把視線集中在運動員雙腳上,觀賞他們腳的旋踢、前蹬、側踹等動作是否擊中對方的“有效部位”。因為,高水平的跆拳道運動員往往在比賽中,以合理和敏捷的“腳技”來達到製敵、護身的目的,“腳技”堪稱在對抗中取勝的唯一手段。當雙方運動員進行對抗角逐時,有一方用腳擊中對手腰以上的任何部位(包括臉、腦)稱為擊中有效部位,即可獲得1分。如果不是用腳,而是用頭或拳撞擊對手,就要判罰扣分。倘若用腳擊中對方有效部位外的其它部位,則要視情況判罰分數,或者判無效不計分。對抗形式的跆拳道比賽,是根據雙方運動員在3局比賽後的最終得分積累計,得分高者為勝。比賽嚴禁“有效部位”之外的“致命打擊”。所以,在跆拳道比賽中,每逢高手相遇,勢均力敵,場上氣氛便十分緊張,角逐激烈,“火藥味”甚濃,引人入勝,這一切常使觀眾留戀忘返。
目前,全世界跆拳道運動的愛好者約有3000多萬人,此項運動開展較為活躍的國家和地區主要有西班牙、德國、意大利、美國、加拿大、墨西哥、英國、伊朗、土耳其、約旦、沙特阿拉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日本、泰國、台灣、香港等。
二
日本的徒手武術——柔道,它是以強身健體、護身和提高精神修養為目的的徒手格鬥運動。
柔道源於古代日本人的徒手格鬥,古代稱“柔術”,柔術是日本一種古老的角力(指徒手或持短武器與對手進行搏鬥的武術)。在奈良、平安時代(公元8~12世紀)每年的7月在皇宮中舉行相撲比賽。這種相撲後來向兩個方向發展:以表演取勝,供人觀賞為目的的,發展成今天的相撲;以實戰為目的,為武士戰爭中攻防所用的,便發展成了柔術。
十七世紀三十年代,日本人吸取了中國拳術的踢、打、摔、拿等技術,結合本國國情形成了新的流派——柔術。
16世紀後半葉柔術形成體係 ,後來逐漸分為許多流派。而現代柔道的形成,則是身材矮小的嘉納治五郎的貢獻。1860年,嘉納治五郎生於兵庫縣禦影,14歲進育私塾學習。嘉納學習勤奮,成績總是名列前茅,但因為身材瘦小(即使到了成人,身高也隻有1.57米,體重57公斤),常常受到同學欺負,這就使嘉納產生了強身健體、免遭別人欺負的欲望。他在18歲入東京大學讀書期間,便拜福田八之助為師,學習“天神真揚流”柔術,後來又跟“起倒流”的飯久保恒年學習。經過幾年的柔術訓練,嘉納不僅增強了體質,而且感到精神飽滿,自信心增強。嘉納的柔術,博采“天神真揚流”和“起倒流”之長,自成一家,獨具特色。1882年,在東京下穀區北稻荷街的永昌寺內,嘉納搞了一座12塊草墊大的道場,收了9名徒弟,這樣講道館柔道就此誕生了。1886年,講道館柔道在與各個柔術流派的比武會上,大獲全勝,從而確立了講道館柔道在柔術界的地位,而且,講道館的一些高手被聘為警視廳的柔術指導,憑著這些因素,講道館柔道開始發展壯大。1922年,嘉納治五郎提出了“精力善用”、“自他共榮”兩大道旨,使柔道更加發展完善,並第一次將“柔術”改稱“柔道”。1930年,根據嘉納的建議,在明治神宮外苑舉辦了日本第一屆柔道錦標賽,現代柔道正式形成了。
正式的柔道比賽必須在高為44.5厘米,麵積為82.5平方米的鋪有“榻榻米”的正方形比賽台上進行,賽台外圍設有寬為18.18米的“安全區”。比賽服裝定為白色衣褲,上衣長至臀部以下,肥大,袖長至腕部以上。褲肥長至腿肚以下,腳腕以上。上衣無紐扣,用帶子紮緊。比賽時不許帶任何金屬器物,指甲要剪短。比賽由正裁判主持,比賽雙方入場後在相距約3.6米的地方站好,互行站禮後開始比賽。
柔道比賽為1分定輸贏,即先取得1分者為勝。運用“投技”將對手摔得仰麵朝天,或把仰著的對手巧妙地抱舉到大致與肩頭相同的高度時,都算獲得1分。運用“固技”把對手按在“榻榻米”上,使對手表示認輸,也取得1分。施用“絞技”、“關節技”收到充分、明顯效果者也可得1分。但是運用“投技”時,如果將對手扔出場外或多半個身子在場外,則不能得分,比賽將繼續進行。如果比賽的雙方在比賽時間的3分鍾至20分鍾內均未能得到1分,則根據雙方技術高低,比賽風格,有無犯規來決定勝負。假如雙方在各方麵都無差異,則判為平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