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太極拳談各國武術(2 / 3)

柔道比賽要劃分級別,按體重來分,可分為輕量級、中量級、重量級等;按技能來分,可分為“級”和“段”。柔道的最低級為“5級”,循序上升為4至1級。再往上是“初段”,可以上升到9段以及最高為10段。“級”和“段”的高低由腰間係的帶子的顏色表示,未定級、5級、4級為白色,3至1級為茶褐色,初段至5段為黑色,6段至8段為紅白兩色,9段和10段為紅色。

一場柔道比賽的時間,男子為5分鍾,女子為4分鍾。比賽過程中,由3名裁判員進行評分工作。1名主裁判在場上執行裁判任務,評定技術,宣布勝負;2名副裁判在比賽場地的兩個角上,根據雙方運動員的交戰情況進行評分。比賽結束後,3名裁判員將評分綜合,由主裁判宣布結果。由於柔道是由日本推向世界的比賽項目,因此裁判術語中有許多使用“日本語”。

柔道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得分的判定,以“一本”(絕對勝利)、“有技”、

“效果”以及“綜合勝利”表示。

1.一本。凡能在進攻或反攻時(站立摔姿式)使用有速度、有力量的動作,將對手直接摔成仰臥姿勢;肩、背大部分著地,把對手固定在墊子上達30秒鍾;按住對手肘關節;絞住對手頸動脈,迫使對方用手拍墊認輸,均可得到一個滿分(即1分),獲“一本”(絕對勝利)而結束比賽。

比賽中雙方如都未得到“一本”時,可根據運動員的進攻動作、使用技術,按其質量、結果評分。

2.有技。站立摔時使用的投技要有力量、速度,及使對方背著地三個因素,把對手背部固定在墊子上達25~29秒,可判對手受一次“警告”處罰,使用動作者得“半分”。

3.有效。站立時使用的技法,其速度、力量和背著地較“有技”動作差一些;將對手背部固定在墊子上達20~25秒,得“有效”分,並使對手受“注意”處罰。

4.效果。站立時使用的技法,使對手體側、大腿、胸腹、臀部的某一部位著地;將對手背部固定在墊子上達10~20秒,得效果分,並使對方受“指導”處罰。

一場比賽中,雙方運動員均未得一個滿分,但其中有得兩個半分(有技)者,也為絕對勝利而結束比賽;都未能達到絕對勝利時,可按關分、有效分、效果分的累積來評定勝負。如果雙方得分相等,則根據運動員的比賽風格、技術運用、主動進攻次數、有無犯規動作等,“綜合評定”確定勝負。

現代柔道運動已有100多年的曆史,其攻守技術仍在不斷發展與完善。近年來,一些國家已將電子計算機引進到柔道訓練中來,促使柔道技術產生質的變革和飛躍。人體潛能得到進一步的開掘,攻防技術聯係得更為緊密,運動員的攻防能力將大大提高,柔道競技因之也更為激烈和“耐看”。

柔道比賽中運動員施展技術時,就“單個”形式區別,主要有投技;寢技;以及由數個“單個”技術所組成的連絡技。

1.投技。由站立摔和主動倒地摔的技術所組成。它包括手技、腰技、足技、真舍身技(自己先摔倒,利用身體重力將對手摔倒)、橫舍身技(利用自己的身體重力把對手橫抱著摔出)。

2.寢技。由墊上的抱壓、勒頸和反關節技術所組成,主要指運動員摔倒在墊子上後施展控製與反控製的技能,是柔道項目獨有的技術。它包括絞技(利用柔道服的上衣領子勒絞對方的頸部,使其頸動脈血流不暢,大腦缺氧而失去進攻和抵抗的能力,不得不拍墊認輸)、抱壓技(將對手摔倒至仰臥姿勢控製在墊子上,使其不能翻轉過去,根據控製時間的長短,獲相應的得分)、關節枝(在對方的肘關節部位使用關節技術迫使其服輸)。

3.連絡技。把投技或寢技中的單個技術合理、有效地連接起來,並在比賽中嫻熟施展的技術。它分為兩大類:第一,由自己積極、主動地施展連絡技,直至擊敗對手(先發製人);第二,當對手首先發動進攻時,自己利用對方的作用力,巧妙地施展連絡技,將其摔倒(後發製人)。

在柔道運動蓬勃發展的今天,處在同一體重級別的運動員由於技術水平的差距甚小,實力相當,比賽中往往誰也不易摔倒誰,比賽結果以“僅差”(技術進攻上稍占優勢)告終的賽例很多。這說明,僅靠單個柔道技術已難以在爭奪激烈、勢均力敵的國際大賽上戰勝對手,取得好成績。因此,現代柔道技術的發展特點之一,就是各國柔壇高手都在潛心鑽研適合自身特點的連絡技,並使之成為自己手中的“得意技”。

連絡技施展時的主要特點表現為:“單招”進攻無效時,則立即“數招”並用,以假動作先暴露出自己的“破綻”,誘使對手主動發力,然後自己借勢施展反攻招數,一氣嗬成,奏效成功。如曾創下連續203場柔道比賽不敗的“世界紀錄”、全日本冠軍賽“九連霸”、世界錦標賽“三連冠”、洛杉磯第23屆奧運會柔道金牌得主,被譽為柔壇“蓋世之王”的日本柔道高手山下泰裕,結合自己的身體特點,在比賽中經常采用“左自然體”的連續進攻組合技術,即以左大外刈、內股、大內刈,以及投技迅速轉變為寢技等變幻莫測、剛柔相濟的一係列連絡技,輔之“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發動連續進攻,使對手捉摸不透,防不勝防。他所施展的連絡技,已成為其創造優異比賽成績的“法寶”。

柔道運動的對抗性很強,比賽中雙方為了力爭主動,總是一方麵力圖發揮自己的特長,盡量彌補自己的弱點;另一方麵又要努力限製對方的特長,擴大其弱點,比賽雙方始終貫穿著發揮與反發揮、製約與反製約的劇烈爭奪,這些意圖的實施都是戰術的合理運用而達到的。另外,柔道賽場的形勢瞬息萬變,運動員在場上既要按預定的技術施展,又要善於觀察場上情況,果斷的變換相應措施,采用合理有效的行動計策,從而減少體力消耗和無效行動。因此,柔道運動員在比賽過程中的每一個行動都具有戰術的性質,即運動員良好的身體素質、技術水平隻有通過一定的戰術表現出來,才能在比賽中贏得主動。爭取勝利。

創立現代柔道的嘉納治五郎,為了宣傳和普及柔道,曾親自先後13次出訪歐洲、美國和亞洲。1902年,嘉納到中國,麵見張之洞,闡述了柔道的起源和理想。五十年代起,日本的柔道開始風靡全世界。1951年,國際柔道聯盟成立。

日本的柔道雖然已經走向世界,但它的發展方向卻有些背離創始人嘉納治五郎的初衷,柔道本是集強身、護身、提高精神修養於一體的運動,但當今柔道卻進一步向競技化方向發展,運動員的目標在於擊敗對手,“自他共榮”的觀念淡漠了。九泉之下的嘉納治五郎如果有知,會感概萬千。但從民族傳統體育的整個發展趨勢上看,規範化、競技化卻是一條必然的道路,不如此,就無法適應現代社會的需要,隻能拘限於某一地域某一民族,會慢慢地湮沒失傳的。

被譽為泰國“國技”的泰拳,素以凶恨、驚險、靈活而著稱於世界武林。它除了用拳外,還可以用腳、肘或膝等身體部位打擊對方,因此,泰國被稱為“八臂民族”。

泰拳又叫“暹邏拳”、“摩易拳”(或摩曆拳),泰語稱為“摩曆拳”。

泰拳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拳擊賽有專門的賽場,賽場中央設拳賽台,是用木製的,大小約八平方米,周圍圍著兩根粗繩,四麵是石級式的座位,頭等座位在下麵,有靠背椅子,麵對著賽台。最前麵幾排長椅子是兩名裁判員、一名計時員和醫生的座位,左邊有樂隊,通常由三人組成,樂器有笛子、鼓和鐃鈸。當樂手們奏樂時,拳師們便以嚴肅的態度步入比賽場內。

更重要的是,泰拳賽前都要舉行極富宗教神秘色彩的儀式。每一場比賽前,在賽台邊都設有小的神龕,以便拳師在比賽前作簡短的祈禱,並把美麗芳香的鮮花置於神龕中,以表示對神靈的崇敬。清脆的鍾聲一響,出賽的拳師向自己誕生的方向跪下,用手遮蓋雙眼,口中誦禱,祈求神靈庇護。然後和對手行三鞠躬禮。禮畢,台下奏起泰國傳統樂曲,拳師們隨著音樂翩翩起舞。每位拳師的舞蹈表演多有不同,都是根據不同的派別和造詣的深淺變化的。之後,拜師儀式開始,兩位拳師各自在圍欄裏走一遍,隨後便恭恭敬敬地俯伏跪拜。跪拜儀式各不相同。如果拜式相同,就表示同承一師,就不必比賽了。

泰拳比賽規則要求較寬,出賽時,拳師必須摘去紮在頭上的吉祥帶“神帶”,穿戴較薄的拳套,脫下上衣,隻穿藍或紅色的短褲,光腳赤膊,戴上一個硬貝殼或防止對方犯規的硬罩,以保護下部,腕部和腳上要纏上寬1寸、長6尺的繃帶,腳趾甲必須剪短。比賽中摔跤、柔道、拋擲、頭撞、吐唾、口咬和當對方倒下時再加腳踢是被禁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