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場比賽必須經過5個回合才分勝負,每一回合3分鍾,中間休息2分鍾。如果一方昏倒不起,裁判員從1數到10仍叫喊不醒,就判為失敗。
泰國拳賽的場麵既壯觀又殘酷,隨著觀眾們興奮的呼喊聲和裁判員“一、二、三”的一聲高喊,緊張激烈的搏鬥便開始了,兩位拳師猶如兩隻猛虎撲向對方。由於拳師們自幼就進行嚴格的拳術訓練,身體的很多部位如膝、肘等關節,都練得堅硬如銅,拳打腳踢,拳腳橫飛,往往一舉手一投足就能致對方以傷殘。因此,幾個回合以後,往往是血濺賽台。這時興奮的呼喊,頓時沉寂,剛才還激烈爭鬥的擂台,立即變為醫務人員工作的場所,直到另外兩個拳師登台,觀眾的呼喊又四座並起,仿佛剛才的流血場麵不曾存在過似的。每一次拳賽結束,在泰國的各醫院,總要增加一些頭破血流,骨折筋傷的“傷員”,傷重身亡者也不乏其人,當然,勝利者會獲重獎,失敗者亦不會空手而歸。
四
和人們想象中的“格鬥”相反,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上的“檀葉格鬥”雖然也有血淋淋的場麵,但不是為了致對方於死地,恰恰相反,而是為了娛樂,是為了增進友誼。
按規定,參加格鬥者兩人,裁判兩人。格鬥者使用的武器是一把帶刺的阿檀樹葉和一麵古老的盾牌。檀葉用以進攻,盾牌用以防身。格鬥前,表演者脫光上身,將筒裙向上攏起,用繩子或帶子把攏起的裙邊束緊在胯下,使筒裙變成短褲狀,這樣,格鬥者行動起來便會更加敏捷靈便。裁判宣布格鬥開始,樂隊奏起緊張急促的加美蘭樂曲。隻見一位勇士一手拿著盾牌,一手握著一把帶刺的阿檀樹葉,身體前傾,左腿立地,右腿作蹬車動作帶動身體不停地旋轉,同時兩手交相揮舞著盾牌和檀葉。突然,這位首先登台的勇士發出一聲驚人的怒吼,縱身一躍,向對手發出咄咄逼人的挑戰。另一位勇士應聲登台,與挑戰者相對而立。台下觀眾報以熱烈的掌聲,為二勇士助威。此時,加美蘭樂聲變得更加急促,更為有力。在這緊張的氣氛中,二勇士時而瞠目相視,時而旋轉身體,一邊尋找進攻的良機,一邊警惕地預防對方的偷襲,一旦發現有隙可乘,便以猝不及防的動作發起進攻——將帶刺的檀葉戳向對手赤條條的脊背。如果對方的盾牌不能有效地抵擋這突如其來的“一槍”,那麼他的脊背就會被刺得鮮血直流。這樣,刺來刺去,刺上幾個回合,待雙方都掛了花,鮮血流淌,裁判便把兩人分開,宣布第一場格鬥結束。緊接著又有兩位勇士登台,於是第二場格鬥又在加美蘭樂聲中開始了。這樣的格鬥,每天都要連續進行幾十場。
每場格鬥完畢,兩位掛花的勇士笑容滿麵地回到人群中去,一邊吃著東西,一邊用醋、薑和香草泡製的消炎藥水擦洗傷口。流血的傷口很快就會愈合,“誓不兩立”的“敵人”轉眼間變成了親親熱熱的朋友。
五
如果說檀葉格鬥帶有“自虐”性質,那麼索馬裏慶祝伊斯通卡節時的場麵,簡直就是“群毆”了。當然,這隻不過是我們的外部評價,而在當地,人們將這種活動視為勇敢、堅毅的象征。
索馬裏伊斯通卡節,俗稱為打棍子節,在夏季收獲後舉行。據說這個節日已有幾百年的曆史了,是莊稼收獲後的一個慶典儀式,以慶祝當年豐收,祈求上蒼賜予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最初隻是進行一些小型傳統娛樂活動,後來一些年青人別出心裁,穿上類似古代戰袍的服裝,手拿棍棒為武器,模仿古代戰爭的模式,兩軍對壘,互相打鬥,作為節日歡慶的遊樂活動。因沒有什麼規定,故場麵十分激烈,直打得頭碰血流。但是,由於這一活動既能激發青年勇敢頑強的精神,又能滿足節日娛樂的心理,故年複一年,遊戲的規模越來越大,參加者也越來越多,甚至有帶上斧頭、刀劍的,使打鬥場麵更為驚心動魄。沿襲至今,打棍子節已是索馬裏各地都要舉行的夏季慶祝豐收的活動了,隻不過將木棍改為樹枝而已。索馬裏政府每年組織大規模的打棍子節活動,邀請官員、酋長和外賓觀看,全國各地也歡慶這一節日,索馬裏村鎮也不例外,從阿夫戈伊鎮的慶祝活動,可以窺見一點打棍子節的大概情形。
阿夫戈伊鎮是一個有幾萬人的小鎮。節日那天,一股股人流從四麵八方彙集到鎮西北的一大片空場上,圍坐觀看。場子中間用石灰劃出一條醒目的白線。數千名來自各村的參加遊戲者頭紮一塊色布,額前垂一根絲纓,腰纏花巾,有的還穿著印有非洲特有的大花朵圖案的圓領戰袍。各村參賽者都有各自的標記。他們個個身強體壯,黝黑的皮膚在陽光下閃閃發光,手持樹枝,伴隨著非洲戰鼓節奏強烈的鼓聲,跳起粗獷奔放的伊斯通卡舞。
活動開始了,人群分成兩隊,他們拿著樹枝,高唱著“我們決不後退”的戰歌,列隊分站在白線兩邊。一個仲裁人來到場中吹響喇叭,對陣雙方,齊聲呐喊,高擎樹枝,衝向白線,進攻對方。人們左手拿樹枝格擋,右手揮動樹枝反擊,向對方的臉上、頭上、身上劈頭蓋臉地猛烈抽打。一時間,鼓聲喧鬧,喊聲震耳,樹枝抽打聲連成一片。但見人影晃動,樹枝漫天飛舞,塵土飛揚蔽天,戰鬥場景壯觀激烈。身著鮮豔民族盛裝的姑娘們,在人群中吹口哨,唱戰歌,為小夥子們呐喊助威。一些抵擋不住抽打而奔竄逃跑躲藏者,便要遭到婦女們奚落:“膽小鬼,回到陣地去!”場上的人奮勇爭先,表現出英勇頑強的剽悍氣概。按規定,如果哪一方能把對方打退,衝過白線,便算勝利。而事實上,在打棍子節中,參加抽打活動的人很多,數千人一齊混戰,總是難解難分。為了防止意外,常常由警察出麵,也揮動樹枝殺入陣中,奮力使雙方脫離接觸,有時還不得不動用消防車的高壓水龍衝散人群,以結束戰鬥。
打棍子節一般要持續三四天,人們走親訪友,設席待客,晚間在街上跳起民族舞蹈,歡慶豐收佳節。
六
看武術比賽,可以從四個方麵對運動員進行評判,辨別優劣:
第一,看動作是否規範。這在武術裁判中分值占60%,是區別運動員優劣的主要標準。武術圈內有句行話,叫做“動圓定方”,意即動作綿綿不斷,銜接圓潤,切忌矯柔造作,銜接脫節,而停頓亮相時須身架方正。故武術比賽時,運動員的一招一勢都需符合規範,外觀形體要恰到好外,就象體操中的手臂、腿部、軀幹到位一樣,武術動作講究手型、步型、手法、步法、身法、腿法,乃至細微的眼法,都要隨動作變化而變化,虛實有間,起落有致,符合標準,讓人看來賞心悅目。一個明顯或嚴重錯誤,會破壞整套動作的美感。所以裁判對觀眾認為不起眼的微小錯誤扣0.1分(10分為滿分),對明顯錯誤扣0.2分,對嚴重錯誤扣0.3分。
第二,看勁力是否協調。這是一般人難以辨別和判斷的,即使是裁判,判斷也不盡一致,譬如器械中的刀槍劍棍,拳術中的長拳、南拳,尚可對勁力稍辨一二,而對象“綿裏藏針”見長的太極拳,則很難分辨。勁力協調須發力順達,周身協調,剛柔得當。譬如太極拳,看似柔和緩慢,綿綿不斷,實際上是由鬆入柔、運柔成剛、剛複歸柔,間或還有剛快發勁和跳躍、震腳等勁力動作,整套動作虛實分明,頗具技擊性。
第三,看整體的精神、節奏、風格、內容,通俗地說,據此評出的得分,就是所謂印象分。看精神,就是看運動員能否在全套動作裏氣勢貫通始終,給人一種氣勢飽滿的感覺,乃至在收勢後仍有“勢斷氣不斷”的氣概;看節奏,就是看運動員在全套動作中能否把握住快、慢、動、靜的變化,是否有韻律並能恰如其分地表現出來;看風格,即是看運動員在下麵三個方麵的表現如何:1是否與武術的風格接近,即不能把武術表現成舞術(舞蹈)風格;2是否與所練的項目風格接近,而每個武術項目都有自身快慢節奏、剛柔動靜的特點,視運動員能否把握得當;3看他(她)能否突出自身的個性特點,給人一種既恰如其分,又獨樹一幟的風格;看內容,是看自選動作的編排構思,布局是否連貫、新穎。
第四,運動員出現失誤或違例將被扣分。如運動員在比賽中,騰空落地時坐地、手扶地、器械損壞、軟兵器纏繞、器械落地等,屬失誤,扣分;如運動員在比賽時不慎踩線、出界、超過或不足比賽規定時間(除太極拳規定在5分到6分鍾之外,其餘項目均規定在1分20秒左右)等,屬違例,扣分。
有了上述裁判標準,我們就能更加投入地觀賞武術比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