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和瑜伽
人的生命是世界上最奇妙的組合體,如何將人的機體調整到一種最佳狀態,並且長時間保持這種狀態,是人類從誕生的那一刻起就麵臨的古老課題。中國的氣功和印度的瑜伽可說是這方麵的成功探索。
一
氣功,是中華民族古老而優秀的文化遺產組成部分,有著幾千年的曆史,對鍛煉體魄,陶冶情操,延年益壽,防身禦敵,豐富人們的業餘文化生活都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
今天人們所說的“氣功”,古代被稱為“導引”,即“導氣令和,引體令柔”,意思是通過一定呼吸方式的行氣和肢體的動作,使身體的各個部分和諧、柔軟,達到養氣、養神、養形的目的。
傳統的中國醫學理論認為:喜、怒、哀、樂、憂、思、恐過極,就會引起精神上和內髒器官的病變。人們胸懷坦蕩而無所憂慮,有助於身心健康。中華民族經過數千年不斷實踐探索,找到了氣功這一行之有效的身心協調法。“氣”就是人們呼吸空氣以及人體內在的“元氣”。進行氣功鍛煉,就是鍛煉人體內在的元氣,達到增強人體對疾病的抵抗力、對周圍生產和生活環境的適應能力,增強肌體的恢複能力,滿足人們對健康、長壽的追求。因而,這一古老的體育健身活動,在幾千年的曆史長河的運轉中,不斷地豐富和發展,為越來越多的民眾所接受,即在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現代社會裏,也越發顯示出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氣功在其漫長的曆史衍變中,經曆了不同時期的變化反複,產生了許多的流派和代表人物,其理論意識也逐漸增強。
最初的古代導引行氣術是由舞蹈發展而來的。在原始社會中,每逢節日、集會或祭祀、慶典,人們都要身披獸皮、頭戴花環,手揮羽毛或武器,載歌載舞。舞是人們表情達意的重要手段,也成為人們生活方式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用舞蹈表達自己內心的感情和對神靈的禱告,多模仿飛禽走獸的神態,或重現行獵場麵。在這個舞蹈的實踐過程中,人們身體的多個關節得到了鬆弛,精神得到了調節,舞蹈的健身醫療作用逐漸為人們所發現。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健康、長壽愈益成為人們理想的願望和追求的目標。在這個願望和目標的指導下,人們開始積極主動地去尋覓實現目標的手段,由此而確立了行氣導引的地位。
春秋戰國時期到兩漢,中國的社會結構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空前濃厚的學術氣氛,醫學與哲學相結合,陰陽五行、精、氣、神等的哲學概念引入到醫學中,形成了中國獨特的中醫理論。在中醫理論的指導下,導引行氣術迅速地發展起來,出現了兩大養生派別。一派是強調“動”,以肢體活動為主,配合呼吸運動和自我按摩,即導引;另一派則強調“靜”,通過控製意念和呼吸運動養生治病,即行氣術。雖然後來導引術與行氣術按各自不同的途徑發展演變,但因他們都是通過修煉人體“元氣”,以求身心協調,所以人們往往用“氣功”來概括這兩種類別的健身方法。
氣功有一套獨特的鍛煉方法,它包括調身(調整體態各部位姿勢)、調息(調整呼吸頻率)、調神(調整控製神經活動)。這三者相互聯係而又相互製約,故而氣功流派和功法雖然豐富而多樣,但它們都要求習練者必須做到放鬆入靜、意守運氣再加外導動作三者協調,缺一而不可,而練功的要領更是要求鬆靜結合、動靜結合、練養相兼、意氣相依、準確活動、循序漸進。
元極功源於“太一道”。“太一道”創於金代,盛行於元朝,流傳於河南、河北一帶,創教祖師為金代太一真人、元代一悟真人蕭抱珍。五世鼎盛,七傳而衰。於明清之際,“太一道”北衰而南移,在江南楚天一帶布道,漸而流散於民間。當代傳人張誌祥打破舊門規,將元極功法公布於世,以求仁人誌士,共參同研,永久共進,祛病強身,揭示天地人體奧秘,造福人類。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1992年12月26日,中國元極學研究會成為全國性學術性團體。目前,元極學組織已遍布中國大陸31個省市自治區,世界上13個國家和地區亦有元極組織,到1992年12月中國元極學研究會在美國正式成立,中國元極學已在美國七個州十幾所大學廣為傳播。日本元極學普及會成員已達200餘人,全國有元極學員40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