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間棋藝活動大觀(1 / 3)

中外民間棋藝活動大觀

古今無同局的中國圍棋

中國古籍《世本》記載:“堯造圍棋,以教丹朱”。《世本》成書於戰國,說明圍棋至少產生於這之前。春秋戰國之後,曆史上關於圍棋的記載逐漸增多,有關圍棋的曆史文物也開始不斷發現。

圍棋分黑白兩色,但棋子數的多少隨棋盤道數而定。而棋盤道數的多少,又因時代的不同而不斷變化,這也說明了圍棋是在逐漸發展變化,日趨完善的。

在甘肅永昌縣鴛鴦池出土的原始社會末期的陶罐,不少紋有黑色、紅色甚至彩色的條紋圖案,線條均勻,縱橫交錯,格子整齊,形狀很象現在的圍棋盤,但縱橫線隻有十至十三道,而不是現在的十九道。考古學家們稱之為棋盤紋圖案。假若這些就是圍棋的最早棋盤形,而這種早期的圍棋的下法又如現代圍棋,則那時的圍棋子數應是:10×10=100子或13×13=169子。當然,這作為假設,還需要更多的史籍以及文物方麵的佐證。

在內蒙古發掘的一座遼代古墓中,挖出圍棋方桌,高10厘米,邊長40厘米,桌上畫有長寬各30厘米的圍棋盤,縱橫各13道,布有黑子71枚,白子73枚,共有144枚,基本接近169枚(假若有散失的話),可以推斷其下法應該是很接近現代的下法了。

1971年,在湖南省湘陰縣發掘出一座唐代墓,隨葬品中的圍盤,大小呈正方形,縱橫各15道,這個時期的圍棋應該有:15×15=225子。

1954年,河北省望都漢墓內出土的文物,證明東漢時的圍棋盤已有17道。1974年新疆吐魯番唐墓內出土的仕女圖中的圍棋盤也是17道。這種圍棋當有:17×17=289子。

現代早已流行19道棋盤,黑白方共有19×19=361子。而在西藏地區和尼泊爾、錫金國內,還繼續采用17道。

以上情況說明,圍棋盤的道數和棋子數,經曆了一個從少到多的發展過程,最後到19道,361子;而且可能由於交通和文化交流方麵的限製,在同一時代,不同地區可以有不同的發展速度。可以以一種道數的棋盤為主,而同時使用兩種以上不同道數的圍棋盤。

圍棋子數的眾多,使它可能成為世界上動用子力最多的一個棋種,而如此眾多的道數、子數和它的特殊行棋規則,又使其棋局變化無定,尚未發現人們對弈出完全同樣的棋局。

圍棋一般是兩人對弈。對局時在棋盤的交叉點上輪流放子,每次隻能放一子,下定後不準再移動位置。這樣每一交叉點上便有放置黑子、白子或空著不放三種情況。那麼整個棋局上有多少種情況可供變化呢?北宋著名的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作過一次有趣的計算。他說:“其法初一路可變三局,自後不以橫直,但增一子,即三因之,凡三百六十一增,皆三因之,即是都局數。”意思是說,兩人對弈時,棋盤上的每一交叉點都有可能出現放置黑子、白子或空著不放三種情形。一個交叉點有黑白空三種變化,兩個交叉點有3×3=32種變化,三個交叉點有3×3×3=33種變化,……依次類推,361個交叉點就有3361種變化,這還不包括打劫、提子後再下子等的變化。3361是一個很大的數字,用現代表達方式可寫為1×10172,假設每秒鍾進行一種變化,每天有60×60×24=86400種變化,每年有86400×365=31536000種變化,可換算簡寫為315×107。進行完所有的棋局變化,至少需要一百多億年。由此看來,圍棋的變化數實際上是無窮無盡的。故而北宋張擬在《棋經》中說:“自古至今,弈者無同局”。正因為圍棋變化的無窮無盡,對局規則的簡易獨特,使其產生了很強的趣味性,許多遊藝活動消亡了,而圍棋活動卻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和喜愛。

契丹人的棋類活動

在古代中國的少數民族中,棋類活動較為流行的要算契丹人。據文獻記載和近年來考古發現,圍棋、雙陸棋等已從中原傳入契丹人,但尚未發現象棋傳入。契丹人民間也有簡單的棋類。

1圍棋。圍棋曆史悠久,在中國出現當不遲於春秋戰國之間,並傳入契丹人。解放以來在遼墓中曾多次發現棋具實物,證明遼代圍棋已很流行。1954年遼寧省錦西西孤山蕭孝忠墓出土圍棋,有陶製棋子76枚,黑白二色。圓餅形,模印花紋,但棋子不足數,未發現棋盤。1966年朝陽紡織石常遵化墓,出土圍棋子,白色子為瑪瑙製成,相當精製。1977年在內蒙古殲漢旗豐收公社白塔子大隊發現一座遼墓,出土有全套棋具。棋盤作方形桌,高10厘米,邊長40百厘米。桌上塗白漆,木質已朽。桌心長、寬各30厘米處布置圍棋子,縱橫各13行,現存黑子79枚,白子76枚,計155枚,清理時有空格處。出土時黑白兩色棋子作進行中的棋局式擺在盤上,棋子均置於棋盤縱橫交叉線上,這為我們再現了遼代圍棋全套具和對奕的情景。

2雙陸棋。雙陸棋為我國博戲,起源很早,相傳由天叢傳入,盛行於南北朝和隋唐時期,也傳入契丹人。因局如棋盤,左右各有六路,故名。馬作錐形。黑白各15枚,兩人相博,骰子擲扌來 馬,白馬從右到左,黑馬反之,先出完者為勝(見[宋]洪遵《譜雙》)。遼宮廷盛行雙陸戲。《遼史·聖宗紀三》載,統和六年(988年)九月“丁酉, 皇太後幸韓德訁襄 帳,厚加賞齎,命從臣分朋雙陸以盡歡。”《遼史·伶官傳》載,遼興宗與其弟重元對弈雙陸棋,“又因雙陸,賭以居民城邑。帝屢不競,前後已償數城。……一日複博,羅衣輕指其局曰:‘雙陸體,和你都輸去也!’帝始悟,不複戲。”遼道宗竟以數城與其弟對奕雙陸棋。[宋]洪皓《鬆漠紀聞》載:“[遼]道宗末年,阿骨打來朝,以悟室從。與遼貴人雙陸,貴人投瓊不勝,妄行馬,阿骨打憤甚,拔小佩刀欲事刂 之,悟室急以手握鞘,阿骨打止得其柄,木弋 之其胸。”同書又載,

契丹人與女真人對弈:“遼亡,大實林牙亦降,後與粘罕雙陸爭道,粘罕心欲殺而口不言。大實懼,及既歸帳,即棄其妻,攜王子宵遁。”雙方對弈。因爭勝負產生殺機而動起武來。雙陸棋也傳入金代,據《鬆漠紀聞》載:“燕京茶肆,設雙陸局,或五或六,多至十,博者蹴局,如南人茶肆中置棋具也。”雙陸棋具已有實物出土。1974年在遼寧省法庫縣葉茂台公社葉茂台大隊發掘之遼墓中,首次出土漆木雙陸棋一付。棋盤為長方形,在兩個長邊各雕出一個月牙形紋樣和左右共12個圓坑(左右各六,是語雙陸),雕處塗以白色,盤上堆放著30粒錐形棋子,黑白各15粒。旁邊還放著兩粒角骰,已腐朽。這是在契丹婦女墓發現的雙陸棋具。可見雙陸棋在遼代之盛行,這也是契丹人受中原文化影響之一點顯現。

3民間棋類。1980年在遼寧省文化局組織的全省文物普查中建昌縣王寶營子公社城子溝大隊戰國城址中的遼墓 中,發現一石棋盤,棋盤是利用自然河卵石刻製,近方形,兩麵扁平,各刻一棋盤,棋盤外邊均有刻字,一麵三字,一麵一字,字均不識,其中有兩字連書一起,可能與棋麵有關,這可能是契丹大字。其中一種至今當地人仍會對弈,稱為“老虎吃綿羊”。另一麵無人了解。這可能是流行於當地村民,包括漢人、契丹人的棋具,為他們勞動之餘的體育活動。

尼格爾

即藏圍棋,主要流行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的紅原、阿壩、若爾蓋地區,行棋方法與圍棋和藏棋有很大的不同。

棋盤為方形,上麵縱橫各十四條等距離的平行線,正中小方格內,劃一條對角線,為中線,棋盤也可以小到六線,多至二十幾條線不等,但線條必為雙數。棋子分黑、白二色,十四線棋盤各為88個,通常用石子代替。

布局。持白子一方先在“中線”任一端布子,黑方則必須在“中線”另一端布子,然後按白、黑順序,在棋盤縱橫交叉點任意布子,直至布滿所有交叉點。

行棋。黑方行走。“吾亨”即黑子占有棋盤上一條橫線和一條縱線上的多交叉點時,便可在棋盤上任意取去(吃掉)對方同等數量的棋子。“尼格甲克”即占有棋盤上一個小格的四個角,遇此可在棋盤上任意取去(吃掉)對方一子,占有幾個小方格的四個角,便可吃掉對方幾個子。

黑方按上列情況取掉白子後,白方亦要按布局取掉黑子。若黑、白雙方在棋盤上均無“吾亨”和“尼格甲克”棋形時,便抽去“中線”兩端的黑、白子,然後按黑先白後順序開始行棋。

行棋規定:每一著隻能依次走一格,每著隻能沿橫線或縱線行進,不得對角行進,本方棋子數少於棋盤線數時,可任意在棋盤上跳走。

行棋中,走成“吾亨”或“尼格甲克”,便可按布局完後的吃法,吃掉對方的棋子。“然基克”吃法,即跳吃,一方棋子從對方棋子上跳過,便可吃掉對方這顆被跳過的棋子,連跳可連吃。

行棋至一方棋子少於四子時,該方為輸;或一方自己認輸;雙方均無法吃掉對方棋時為和棋。

侗族民間棋類活動

棋類活動,是侗族民間文化生活的重要內容之一。人們閑暇之際,勞動之餘,尤其在田間地頭的休息時間,往往邀約自己的同伴,玩玩彼此喜愛的棋類,以消除疲勞,增進友誼。它具有顯著的民族特點和濃鬱的生活情趣。

打山棋

打山其是侗族民間普遍喜愛的棋。它的棋盤由中心相同而大小不同的三個正方形及各正方形對應角頂點的連線和對應邊中點的連線所構成(如圖一)。這些連線與居中正方形的角、邊相交而不穿過其中,同時,每條連線和正方形各邊都各有三個交點,有如一個特殊寫法的“山”字,故名曰:“打山棋”。下棋時,由二人對奕,每方有棋子約十五顆,各自的顏色和標誌不同。對奕的方法和規則是:第一步,布陣。雙方依次把各自的棋子擺在所選定的棋盤的交點上,甲方擺一子,乙方隨後也擺一子。每盤棋雙方各擺棋子十二顆。每顆棋子擺在什麼位置?一般要根據各自的戰略戰術來選擇。在布陣過程中,任何一方若能在同一線段的三個交點各擺上自己的一顆棋子,就叫做“打一山”。這時,他有權用己方的一顆棋子把對方任何位置上的一顆棋子壓住,表示已把對方這顆棋子“吃掉”。對方被壓住的棋子則喪失了戰鬥力。棋手的棋藝如何,首先就看他在布陣的過程中能否將己方棋子相連成“山”,吃掉對方的棋子,而又盡量不使己方棋子被對方吃掉。

第二步為走棋。每一方的十二顆棋子擺完後,則開始下棋。開棋之前,先把

壓方和被壓方的棋子從棋盤上同時取走,然後由布陣時後擺棋子的一方先走棋。棋子的走法是,走棋的一方可將己方的一顆棋子移向相鄰的空白交點,叫做“走一步”;如走動的棋子能與己方的另兩顆棋子連成一“山”,也叫“打一山”。這時,“打山”的一方把棋盤上對方的任何一顆棋子取走。究竟吃掉或取走對方哪一顆棋子?則須根據對奕過程中的戰局決定,一般是選擇對方走棋時最可能構成“打山”局麵的棋子。

決定打山棋勝負的情況有三種:一是用打山的辦法把對方的棋子吃完為取勝,棋子被吃完的一方為失敗;二是走動自己的棋子阻塞對方棋路,使對方棋子不能走動為取勝,棋子不能走動的一方為失敗;三是在布陣過程中,先擺子的一方設法占據有利地位,自己不打山,也不讓對方打山,使對方開棋時無法走動為取勝,後擺子先開棋而又無法走動的一方為失敗。若開棋後,雙方雖有棋子可以走動,但雙方都不能構成打山的局麵,彼此都吃不掉對方棋子時稱為和棋。

豬娘棋

豬娘棋,又叫“豬崽棋”。它的棋盤結構如圖二所示。立在大正方形之上的菱形在豬娘棋盤中叫做“豬圈”。

豬娘棋的棋子由一顆表示豬娘的棋子及十六顆表示豬崽的棋子組成。下棋時,由二人對奕。一方執豬娘棋,另一方執豬崽棋子。開棋前,先在棋盤上將棋子按圖二所示的位置擺好,開棋時,由表示豬娘的棋子先走,表示豬崽的棋子後走,並以此序循環。無論誰走棋,每次都隻能在同一線路空位上走動一步。

當豬娘走到同一線上四顆棋子中間位置時,叫做“挑一挑”。這時,豬娘一方即把豬崽一方的四顆棋子吃掉。當豬娘走到兩顆豬崽棋子之間時,若豬娘距兩顆豬崽棋距離不等時,為正常走棋;若距兩顆豬崽棋子距離相等,也叫做“挑一挑”。這時豬娘也可以把豬崽一方兩顆棋子吃掉。

對奕過程中,下豬娘棋子的一方把下豬崽棋子一方的棋子吃完為取勝,而下豬崽棋子的一方要戰勝對方則有三種情況:一、當豬崽棋子尚有六顆以上時,需把豬娘圍進菱形豬圈內困死;二、當豬崽棋子僅剩四顆棋子時,則應把豬娘圍到正方形四個角的方位困死;三、豬崽棋子僅剩兩顆時,則采用“打炮”的辦法取勝。其方法類似中國象棋“炮”吃子。當豬娘棋子與豬崽棋子處在一條線上,且豬娘棋子在二豬崽之側時,便形成打炮的局麵,把豬娘打死而取勝。

打炮棋

打炮棋的棋盤如圖三。其棋子由兩種不同顏色或標誌的棋子組成,每一種棋子各有七顆。開棋前,棋子的擺法如圖三。下棋時,同樣由二人對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