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民間棋藝活動大觀(2 / 3)

其走棋辦法和規則是:輪到走棋的一方可在同一線上走動一個空白交叉點。在走棋過程中,如果同一線上己方的一顆棋子前麵已有對方一顆棋子,又能夠再從不同方位調一己方棋子到原先的己方棋子之後,則形成打炮的局麵。這時,走棋的一方可把對方這顆棋子吃掉。在走動中構成打炮局麵的棋子,可與己方棋子緊緊相鄰,也可間隔一至兩個空白交叉點。在對奕過程中,哪 一方先把對方的棋子吃完則取勝。

雞婆棋

雞婆棋,又叫做“生蛋棋”。它的棋盤由一個大寫“田”字下接一個“十”

字所構成。以“十”字的交點為端點,在往左、往右、往下的線段上分別標上三個或三個以上等距離刻度,並分別注明“一、五、七”、“二、四、八”和“三、六、九”三條棋路,每條棋路上的刻度分別是該路棋子運行

中的暫停點;交叉點往上至“田”字間的線段中點還有一個刻度,這一刻度及圖內“十”字、“田”字的各交叉點則是各方棋子都必須經過的暫停點。“田”字形內的交點同時也是各路棋子最終停留的地方,被稱為“雞窩”。下棋時,一般由三人遊玩。開棋前,各方分別在三條棋路中選擇一條,並在選定的棋路起點放上一顆有特殊標誌的棋子。同時,每人手中另外拿著三顆同樣標誌的棋子。玩棋開始時,玩棋人在自己持有的三顆棋子中暗中選擇零、一、二或三顆握於手心,然後三人同時敞開手心。若三人手心中棋子數量之和是一、或五、或七時,棋盤上“一、五、七”棋路的棋子可以前進一步。是二、四、八或三、六、九時,則分別由其它兩路棋的棋子前進一步。當一路棋子進入雞窩後又取得三次走棋機會時,即可把手中持有的三顆棋子存放一顆在雞窩,叫生一個蛋。哪 一路棋子先進入雞窩生完蛋,則算這路棋首先取勝,剩下兩路棋的棋手再繼續爭鬥,直至最後決出第二、第三名。不過為了簡化程序,雙方棋手常常改用猜測手心中棋子之和是單數還是雙數,來決定由哪路棋子前進。

雞婆棋的走棋規則規定,無論哪一方的棋子在棋路上行走,或在雞窩停留而又尚未取得生蛋權利之前,都不能擋住後來的棋子。否則,後來的棋子有權將擋道的棋子趕回起點,讓它重新從頭走起。每一方棋子從起點到雞窩,隨時都有被後來者逐回起點的可能,彼此競爭十分激烈。

牛角棋

牛角棋,又名牛王棋。它的棋盤由一個圓圈和一個狀如牛角的圖形所構成(如圖五),並因此而得名。圓圈是牛角棋的牛圈。牛角狀圖形有三

條弧線,它們的一端共同相交於牛圈圓周上的某一點,另一端則分別與牛角的底線相交,其交叉點分別是各路棋走棋的起點。三條弧線分別是三條棋路,弧線與直線交點是各路棋子必須經過之暫停點。此棋一般也由三人遊玩。

開棋前,先注明“一、五、七”“二、四、八”和“三、六、九”三個棋路名稱。開棋時,三人各選好一個棋路,走棋的方法與雞婆棋相似,以計算手心棋子之和來確定哪一方走棋。誰的棋子先進入牛圈,即稱為牛王,取得這盤棋的勝利。

褲襠棋

褲襠棋是侗族兒童普遍喜愛的一種棋。它的棋盤如圖六。該棋由二人對奕,各有兩顆顏色或標誌不同的棋子擺在棋盤上。下棋時,雙方交替把各自的棋子擺在棋盤上。甲方擺一顆,乙方隨後也擺一顆。棋子擺完後,由後擺子的一方先走棋。在走棋過程中,若能迫使對方無法走動,則算戰勝了對方。

中國象棋

中國象棋,雖為一大棋種,但其行棋方式較為簡易。它的起源卻不象棋盤上三十二個棋子那樣一目了然。或說起源於中國,或說起源於產象之國印度,也有說起源於埃及、希臘的。巧的是這四個國家,都是曆史悠久的文明古國,這也反證出象棋的悠久曆史。

不過,既然稱其為“中國象棋”,還是應當從中國探尋它的源頭。當然,就以中國而論,象棋究竟創於何時,目前尚未確鑿考證,致使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彙綜各家學說,大概有以下數種:

1“唐堯作圍棋以教丹朱,虞舜作象棋以教商均,竊以為以教弟象,故曰‘象棋’。”其時間約在公元前2315年至公元前2204年間。

2象棋為周武王伐紂時所作,以紀武功。《周禮·兵製》“五人為伍”,象棋以兵卒為伍,即采周時禮製。周時戰爭,最重車馬,《詩經》所謂:“我車既攻,我馬既同”便說明了車馬的重要性和緊密聯係。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134年至公元前1120年。

3或說象棋源於春秋,鼎盛於五代。因這個時期仍然是重視車戰,兵卒過河,有進無退,為沉舟破釜之意,其機會變幻,雖然比圍棋稍有限製,但攻守救應之妙,也有千變萬化。時間約在公元前722年至公元前403年。

4周末戰國之初,輸攻墨守之時。墨子善用機械,將發石之機(“炮”字原寫為“石包” ,意為以機發石),大加改良,方可以命中而及遠,

遂成為軍中之利器。墨子喜言兵,因疑炮為墨子所改良,而象棋亦疑為墨子及其徒所創作。時間約在公元前606年至公元前376年。

5屈原《楚辭·招魂》有“篦蔽象棋,有六兮”之句,當時,棋是以梟、盧、雉、犢、塞,代替將、士、象、車、馬。晉代張湛注《列子·說符》曰:“法為二人相對而局,局分十二道,兩頭當中名為水,用棋子十二枚,黑、白各六,又用魚二枚,置於水中,其擲采以瓊為之,二人互擲采行棋,棋行到處,即豎起,名為‘驍棋’。局中有水,與象棋之河界相同。”時間約在公元前403年至公元前206年。

6《說苑》載:“雍門子周以琴見乎孟嚐君曰:‘足下燕居,則鬥象棋,而舞鄭女’。”時間約在公元前321年至公元前246年。

7象棋肇於戰國,參酌車戰、馬戰而製象棋。當時,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已有馬戰,時間約在公元前307年至公元前295年。

8象棋始於秦漢。《異苑》謂“十二棋卜出張良,受法於黃石公,蓋靈棋法也,以十二子分上中下擲之,據所得按法驗之,以考吉凶,行師用兵,萬不一失。黃石公行軍,以棋為卜,遺書張良,佐漢高定天下,至東方朔密以占眾事,自此以後,秘而不傳。晉寧康初,襄城寺法味道人,忽遇一老公,著黃皮衣,竹筒盛此書,以授法味,無何失所在,遂複流傳於世雲。”古代卜筮多用棋,演《六壬課》者所用卜具,與象棋子十分相似,占卜術中也有《靈棋經》。時間約在公元前246年至公元前207年。

9漢朝大將韓信伐趙時,作象棋和葉子戲以娛士卒,因年終士卒思鄉,一得博具,則相聚共戲,錢財賭盡,樂而忘歸。又,漢劃鴻溝為界,故象棋亦有漢河楚界之分。時間約在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4年。

10象棋創於北周武帝時。天和四年(公元570年),周武帝製象經,殿上集百僚講說,有日月星辰之象,大概也是將士象的意思。時間約在公元561年至578年間。

通過考證推敲,我們大體可以推斷,象棋的初創,遠在漢代以上。初時,僅有將、士、象、馬、卒,沒有“炮”,到唐時,牛僧儒增加了“石包”,這都與社會發展,新事物(如火藥、槍炮)的出現密切相關聯。宋高宗時,已有九宮及棋子三十二枚,至孝宗時,已基本成形了。

象棋盤的製作,古來不一。帝堯以文桑為局;〔齊〕武陵王燁常破荻為片,縱橫以為棋局,又作側楸棋局;〔晉〕衛摯尉作低局木棋,棋枰聲與律呂相應,大概是用響玉做成的,並非有什麼特異的招數。近代多用硬木製成,可開可合,能夠儲藏棋子,很是便利。

象棋子,很早時有用象牙刻製的,所以稱為象棋,也有某些聯係。一般人是用不起象牙的,多用雜木刻成。《揚子法言》所謂“斷木為棋”是也。當然,富貴之家,也有用翠玉為紅棋子,以珊瑚組字嵌入,以白玉製成黑棋子,以琥珀刻字嵌入。更有甚者,唐明皇與楊貴妃對弈,畫地為棋枰,美女為棋子,胸前綴以棋子之字,聽從號令,進退如意。

中國象棋與國際象棋的規則不同,著法有異,從中也可看出中國象棋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的源淵關係。

中國象棋的小卒隻有向前的義務,沒有後退的餘地,並且始終是小卒,不能變;國際象棋的兵也是隻能向前,但走到對方底線時可以升格為任何職位的子兒,這反映出西方進取、升遷的欲望和機會。

中國象棋的“帥”隻能在“九宮”內活動,反映出中國傳統的“帥不離位”的習慣和心理;國際象棋的王可以在棋盤的任何一格自由來往。在作戰的進退、攻守過程中,中國的“將”、“帥”多是靠部下的聲勢和保護坐陣指揮,而國際象棋中的“王”、“後”的靈活性、獨立性強得多,衝擊力和活動範圍也大得多,保護自己的辦法也更多、更靈活。

在中國,妃嬪媵嬙處於宮中被玩弄的地位,所以中國象棋中根本沒有“皇後”、“王妃”的位置。而國際象棋則不然,“王”的旁邊是地位顯赫、僅低於自己的“皇後”,“後”恰恰是最靈活、最有力,活動範圍最大、威脅最強的。這說明“後”在西方國家的內政、外交、軍事、文化等方麵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直到現在,英國等也還保存女王製度,女王名義上是國家最高的領導者。

國際象棋

有一個著名的傳說,常被人們用來解釋數學中的多次乘冪問題。傳說:古代印度有一個國王對權力和財富都感到厭倦了,百無聊賴。一天,一位老人帶著他發明的國際象棋來朝見國王。國王很快就上了癮。他感謝老人給了他樂趣,就讓老人提要求,於是,老人說出了一個古老而迷人的命題:“請下令在棋盤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麥,在第二格上放兩粒小麥,在第三格上放四粒小麥,在第四格上放八粒小麥,……就這樣每格增一倍,一直到第六十四格為止。”國王被老人如此小的要求逗笑了,他命人照老人說的去做,可是,直到國王國庫裏堆積如山的小麥全搬光了,棋盤上的第五十格還沒有填滿。

確實,誰也無法滿足這位聰明老人的要求。棋盤上六十四格中小麥的總數將是一個十九位數,大約兩千億噸,而當時全世界小麥的年產量也不過數億噸。

人們讚歎國際象棋的神奇魅力的同時,不僅要問:撇開傳說和想象,國際象棋的源淵、演變情形究竟如何呢?

史料記載表明,國際象棋已有近2000年的曆史了。象許多人類文化的江河經過長期的合流分川已很難搞清它的發源地一樣,國際象棋的起源也有眾多的說法,或說起源於中國,或說起源於印度,或說起源於錫蘭、波斯、阿拉伯國家等,尚無一致意見。但大多數棋史研究家認為國際象棋最早出現於印度,它是從古代印度一種叫做“恰圖蘭卡”的棋戲演化而來的。“恰圖蘭卡”出現於公元2-4世紀,內有車、 馬、象、兵4種棋子,這反映了古代印度軍隊的編製。印度古老的敘事詩《摩訶婆羅多》中,就有“四軍將士已安排”的詩句。大約在十世紀以後,國際象棋經中亞和阿拉伯傳到了意大利。在阿拉伯“恰圖蘭卡”被改稱為“沙特蘭茲”。十一世紀末葉,國際象棋遍及歐洲各國。到了文藝複興時期,下國際象棋已同騎術、遊泳、射箭、擊劍、狩獵、賦詩並列為騎士必修的“七藝”。在流傳過程中,國際象棋的形式時有變化。直到十五世紀左右,國際象棋終於定型成今天的樣式和棋製。

國際象棋的棋盤是一個正方形,由顏色深淺相間的64個小方格組成。淺色格稱白格,深色格稱黑格。而在十三世紀以前,棋盤是不分黑白格的。棋盤上有8條直線、8條橫線以及26條由同色格子組成的斜線。白棋和黑棋分別有王、後各一個,車、馬、象各2個,兵8個。

與圍棋不同,國際象棋是執白一方先走,以後雙方輪流走棋,直至終局。國際象棋的著法有過許多次變革。早先,王是可以被吃掉的。皇後的名稱、性別和威力也曾有過多次奇妙的變化。在沙特拉茲時期,這枚棋子表示“律師”、“大臣”或“將軍”,是“尊重婦女”的法國人把他改變成皇後,並賦予了她強大的威力。

國際象棋對弈雙方的目的都是要捉住對方的王。捉住對方王的一方為勝,王被捉住的一方作負,雙方都捉不住對方王時為和棋。

對局雙方遣子行棋,實際上是在比試黑格、白格裏的作戰技巧。國際象棋子的運用可以簡略歸納為三條:1棋子的靈活性和協調性,要盡量使後、車、象、馬等棋子處在機動的位置,隨時可以把它們調運到需要的地方進行攻防作戰。2好的兵形,一般是指那些對於對方有威脅而又不易受對方攻擊的兵形。3王的好位置,在子力較多的開局、中局階段,王的位置以安全為準;到了子力較少的殘局,則要使它的位置具有主動性和攻擊性。

在所有的棋類比賽項目中,唯有國際象棋曾被列為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正式比賽項目。那是1924年,第八屆奧運會在法國巴黎舉行。18個國家的50多名棋手參加了比賽。同時,國際象棋聯合會宣告成立,提出了“我們都是一家人”的口號。但是,奧林匹克章程規定參加奧運會的選手必須是業餘選手,而許多世界一流的選手是以下棋為職業的。因此,國際象棋選手僅參加了一屆,就離開了奧運會賽場,近年來,重返奧運大家庭的呼聲在國際象棋界又熱烈起來。國際象棋界在努力改革比賽用時,提倡快棋,以便適應現代奧運會的節奏。另一方麵,奧運會章程也在適應現代社會,為了自身發展的需要,奧運會有商業化和職業化的發展趨勢,第23屆奧運會開創了奧運會盈利的先河,第25屆奧運會又允許美國“夢之隊”職業運動員參賽。國際象棋職業選手參加奧運比賽的日子是會到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