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落子者輸的怪棋——坑棋
一般棋類活動,都是以捉吃對方主將(帥)或王(後)為判定輸贏,即使不捉吃,也以對方無法行棋來判負。但世事之雜,棋類最顯明。與
一般弈棋不同,中國有一種棋類活動,輪到誰下最後一子,就判定誰輸!
這就是棋類王國中“一枝獨秀”的坑棋。
人們都記得一個非常富有哲理意味的傳說:虯髯客欲與李世民爭天下,便找李世民走一盤棋以窺探其誌向,對弈開始時,虯髯客在角上連下四子,說道:“老虯四子占四方。”李世民見了,不慌不忙地在中腹投下一子,說道:“小生一著定天下。”虯髯客大吃一驚,從此便打消了和李世民爭天下的念頭。
世人都以為虯髯客和李世民所下的是圍棋。這種推測乍看起來倒也有趣,但一細思卻又不無疑問。其一,按圍棋規則,應該是雙方輪流下子,一次一子,而虯髯客連下4子,這不符合圍棋規則。其二,若說兩人走的是讓子棋,那麼其走法自然無可非議。但試想一下,象虯髯客和李世民這樣的當世豪雄,其剛愎自用是可想而知的,一方絕不會接受另一方的讓子棋的。再說,如果真是下讓子棋,李世民的第一手棋是不宜於走在中腹的。
其實,虯髯客和李世民所對弈的並非圍棋,而是一種久已失傳的江湖怪棋——坑棋。
坑棋棋盤由縱橫各11道線組成。盤上由交叉線所確定的方塊稱為“塊”,各塊中的小圓圈稱為“坑”。坑棋所用棋亦分黑、白兩色,一方執黑子先行,另一方執白子後行,棋子主要用來填坑。對弈時,雙方輪流用棋子填坑。其每手棋的具體填法是:任選一個塊,並填進任意多顆子(一坑隻允許填進一子)。當棋盤上隻剩最後一個坑(稱“火坑”)時,輪到誰填,就算誰輸,真可謂“一子定乾坤”了。
坑棋道理十分簡單易懂,但其中所含道理則與中國文化中多種雅術不乏相通之處:勝負豈在一時,贏局何必先後。正規走法的坑棋由於多一殘局階段,更使盤麵上一時優勢、階段輸贏不足輕重。和圍棋、象棋一樣,坑棋也有象征古代用兵作戰的一麵,但是坑棋的象征意義最為模糊,甚至有點與作戰目的相反。因為最後勝負的判定大不同於一般棋類,從這個意義上說,更具有一種娛樂功能。
蒙古象棋“沙塔拉”
“沙塔拉”為蒙語音譯。是蒙古特有的棋種,它集蒙古族超群的豁達、智慧於一體,體現了蒙古族的民族性格,牧民常以下棋為消遣娛樂,借以鍛煉智力,豐富生活。
傳說成吉思汗具有過人的軍事韜略,還具備有訓練精兵強將的軍事才能。他布兵排陣,用兵之道精巧之法,他人莫及,蒙古象棋就是他研討軍事戰爭的手法之一。
據〔清〕葉明澧《橋西雜記》載,蒙古象棋的棋製和著法是:“局縱橫九線,六十四,棋各十六枚:八卒、二車、二馬、一炮、一將,別以朱墨,將居中之右,炮居中之左,車、馬、象左右列。卒橫於前,棋局無河界,滿局可行,所謂隨水草以為畜牧也。其棋形而不字,將刻塔,崇象教也,象改駝或熊,迤北無象也。卒直行一至底,斜角食敵之在前者,去而複返,用同於車,嘉有功也。馬橫行六,駝可斜行八,因沙漠之地駝行疾於馬也,車行直線,進退自由。群子環擊一塔,無路可出,始為敗北。”
現行蒙古象棋,棋子分紅、藍或白、黑二色以區分雙方陣容。有王爺(蒙語“諾顏”,形狀為王冠),母豹即王爺的管家(相當於國際象棋中的皇後)一隻,小豹八隻,起小兵的作用。駱駝二峰,起象或參謀的作用。馬二匹(為騎兵)、車二乘(即戰車,相當於堡壘)。對方的棋子除母獅或虎一隻、小獅八隻相當於對方的母豹(虎)小豹(虎)外,其餘都相同。每方有大小棋子十六枚。
這些用人物、牲畜、車輛為形狀的棋子,有的端正肅靜,有的虎視眈眈,有的昂首不桀,有的新穎活潑,看起來栩栩如生,躍然欲起。棋子有木頭精雕的,有獸骨細琢的,也有用泥捏好燒製的。棋盤有用帆布畫的,有用獸皮做的,也有臨時在地下畫的,大多是用木料製作的,與國際象棋盤很相似。
雙方對弈時,不同地區的習慣弈法不盡相同,一般是:開局第一著,隻能走獅子前兵,有時雙方商議同意之後,也可走王爺前兵。除第一著走的兵可走兩步外,其他兵都隻能一步一步地走,兵到底線後,可升變為獅子和無力獅,無力獅隻走車步和斜步一格。王爺和車之間不能移位。馬或駝,隻能捉將,不能直接做殺,隻有其他子先捉將的前提下,緊接著才可以做殺。一般不允許吃光對方,必須留一子,意思是不應斬盡殺絕。經雙方同意後,用馬將死對方或吃光對方可為和棋。有的地區,對方不“將軍”,王爺不能動。雙方不能吃對方的過路兵。“馬”(母豹,王的管家)不能將死“王”,認為“王”是至高無上的,不能死於馬蹄下。
此外,還有“大勝”、“小勝”之分,“大勝”是一方大軍攻入敵境,敵“王”接連被“將”(也叫連將法),最後被將死。“小勝”又分兩種情形,一種是一方吃掉了敵方的“後”,意思是敵方已喪失了指揮能力;另一種是一“將”,敵方即死。
通觀蒙古象棋的棋子及其行棋規則,反映出明顯的遊牧民族的性格特點和思維習慣。
朝鮮棋——投骰
朝鮮民族以勤勞智慧著稱。在智力型體育活動——棋類遊戲上也有他們獨特的創造,將棋、圍棋、握槊等都是很有內涵、玩法多樣的活動。還有一種不同一般行棋步驟的棋藝活動——投骰。
投骰是朝鮮族曆史悠久、流傳廣泛的民間遊戲活動,早在朝鮮曆史上的三國時代就已流傳,並十分盛行。這種遊戲起源於高句麗國的五個部族,即奴部、絕奴部、順奴部、灌奴部、桂婁部之間的相互來往之中。投骰遊戲最初的棋盤中,有五個交叉點上的大圓圈,即分別代表了五個部族,其中灌奴部為始發點,同時也是終結點。各大圓圈之間的一串串小圓圈,代表了從一個部族走向另一個部族時所要走的步數距離,現今的投骰陣形,比之初時的陣形,更為繁雜,也更為有趣味了。許多年來,每逢年節或者喜慶之日,朝鮮族都要進行投骰活動,以增加節慶氣氛。
開展投骰活動時,場地比較自由,室內桌麵上,室外光滑平整的場地上,都可以進行。陣形既可畫在紙上,也可以畫在桌子上或地麵上,因此,很容易組織活動。這也是投骰活動長久以來盛傳不衰的原因之一。
組織投骰比賽時,參賽隊伍一般分成四或五隊為一組,每隊人數不限,可以多人,也可是單人。每隊擁有一個或多個棋子,通常是兩個。棋子的形狀多種多樣,但需互相區別開來。棋子在陣圖上行進的步數,由擲骰決定。骰子由4根圓木棒組成,其規格大小可以按陣圖大小而自由選擇。四個骰子中,應在其中一個骰子的正麵(半圓木的斷麵)上加以標記。
關於擲骰、行棋及判定勝負,都有一定的規矩。
1擲骰。在規定的擲骰場地(一般在陣圖起點處,若在室外地麵上活動,約有一平方米大小)上擲骰,骰子若滾出判犯規、無效。擲骰的方法是:將四個骰子抓到一起,拋向擲骰場地上空,其高度一般為一個骰子長度的兩倍,特殊條件下也可以有所變通,但需要各隊一致同意。
骰子落地後,看其正麵(半圓木的截麵)還是背麵向上而決定棋子行進的步數。當四個骰子中隻有一個是正麵向上且不帶標記時,棋子進一步,叫做〔tò〕,若是帶有標記的那一個骰子正麵向上,則棋子後退一步,叫做〔tó〕;若是兩個骰子正麵向上,另兩個骰子背麵向上,則棋子進兩步,叫做〔kāi〕;若是有三個骰子正麵向上,則棋子連進三步,叫做〔kēr〕;當四個骰子全部正麵向上時,棋子可連進四步,叫做〔rù〕;當四個骰子全部背麵朝上時,棋子可連進五步,該隊還可再擲一次,兩次擲出的步數之和,即是棋子應走的步數。
各隊輪換擲骰,根據擲出的骰子數行棋。
2行棋。棋子在陣圖上需按規定的方向行進,每次行進的步數多少,取決於擲骰情況,擲一次行走一次。
棋子在行進當中,應盡量選擇捷徑,快速前進。選擇捷徑時,有一個關鍵的轉折點,擲出的骰子數使棋子正好可以走到關鍵的轉折點時,才有權選擇捷徑。若棋子行進步數超過關鍵點時,就隻有繼續向前走遠路,而不能選擇捷徑了。
棋子行進時,一隊的棋子追上另一隊的棋子,使兩隊的棋子在同一點重疊,則被追上的一隊必須返回到出發點,從頭開始起步,若是自己的兩個棋子走到一起時,兩個棋子可以重疊起來走。
3勝負的判定。先到達終點的一隊為勝。在特殊情況下,某隊的棋子,在從始發點出發時,先走的是〔tò〕之後,若擲出的骰子數是〔後tó〕,亦算是到達終點。
棋鼓聲聲催人急
越南民間棋類很多,最有趣的要算是牌棋和人棋了。牌棋是在一塊空地上預先挖好一些小洞,以木牌代替棋子插在洞中,兩人對弈專人移動木牌,眾人圍觀。夜晚舉行時則改用燈籠,走起來別有情趣。弈時備有棋鼓,每走一步棋擊一下鼓,如棋手思考時間過長,則擊鼓催戰,結束時鼓聲大作,慶賀勝利。
人棋即人飾棋子對弈。選平坦草地,16名少女和16名小夥子各為一方,每人身穿棋衣,坐在棋盤的格子上。將帥和士要推選出最美的男女青年擔任。吃子時男、女對手各被對方俘去。這種棋賽,場麵闊大,氣氛活躍,可眾人參加,常在春節期間舉行。
酒瓶做棋子贏者可喝酒
哥倫比亞的“梅納克酒棋”是世界上別具一格的棋賽。棋子是37隻裝滿各種不同酒的小瓶子,雙方各有18隻“棋子”,棋盤的中央還有一隻不能移動的“棋子”。下這種棋是采取逼退的弈法。如果一方的棋子被另一方逼得再也不能移動一步,即算輸了。按規定,每盤棋的勝者須喝三瓶酒,即三隻“棋子”裏的酒,約40克左右。所有“棋子”裏的酒都喝完了,比賽即告結束。如果下的盤數少,酒喝不完,剩下的酒由下棋的雙方平均喝完。如果一方不肯繼續比賽,又不願平均喝完酒,則被認為是最失禮的事。
紋枰風雲人生悲喜
看過《一盤沒有下完的棋》的人可能還記得,因為圍棋,中日兩個不同國度的家庭結成莫逆之交;而戰爭不僅摧毀了政治、經濟,也破壞了文化,小小的棋盤上演繹出人生的悲歡離合。由於各國國情不同,人們對待棋藝文化也表露出不同的心態。
圍棋是中國的國粹。但各個時期圍棋的遭際卻並不一樣。魏末、晉時,由於社會和曆史諸方麵的因素,玄學之風盛行,本身就是娛樂工具的圍棋,也成為玄學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風靡一時。各人性情不一,留傳下一些有趣的佚事,下棋不忘國事的張華,不拘禮製拋卻喪妣之痛的阮籍、王戎,不計榮辱的裴遐,臨危不亂的謝安,隱忍、自知的祖納,風趣、幽默的潘茂,他們借圍棋抒發個人情感,而圍棋也因這些名人得以廣泛地傳播開來。
在社會經濟、文化得以進一步發展的唐代,圍棋也有了空前的發展,唐玄宗特為棋手們設置了官階九品的“棋待詔”製,使棋手成為國家高級文職官員,從而確定了圍棋在國家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使圍棋在更廣大的範圍內得以更快地發展。
德國格德堡區的施洛貝克鎮隻有一萬五千多人,但它卻以擁有眾多的優秀棋手而名揚遐邇。這裏的每個居民都會下棋,下棋在學校裏與其他課程同樣受到重視。從十一世紀至今,該城每年都要舉行一次全城象棋大賽,優勝者被授予本地能工巧匠製作的精美棋盤作為獎品。
在南斯拉夫,軍人必須學會下棋。匈牙利國家圖書館內藏有國際象棋書籍7000多種。
人們對象棋情有獨鍾,認為它可以鍛煉人的思維,開發人的智慧,培養人們的堅強的意誌,又可以從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世界上也有不準下象棋的國家。沙特阿拉伯就是其中之一。他們認為,按照國際象棋規則,車、馬、象甚至兵、卒都可以進攻國王和王後,這等於鼓勵大臣和士兵犯上作亂。因此那種隨處有棋盤,人人會下棋的場景,在這裏是絕對看不到的,就連一般的棋具也是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