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相類似的傳統體育活動(2 / 3)

同時玩兩隻飛去來器,其中一隻必須保持飛行在空中的紀錄為89次,這是由美國人切特·斯諾佛於1989年8月20日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甘尼森創造的。

中國新疆境內的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喜愛進行一種名為“叼羊”的集體馬上遊戲,其中塔吉克族的叼羊最為精彩。塔吉克族大凡辦婚事或者喜慶節日,都要進行叼羊競賽。叼羊是騎著馬進行的,這對於世代生活在高原上的塔吉克人來說,無疑是一場騎術、馬力和意誌的較量。

參加叼羊的騎手,前一天晚上不能喂馬,因為馬吃得太飽了,次日便跑不動。比賽那天早上,主辦者要宰殺一頭山羊,切下羊頭,從頸脖處掏出內髒,並灌水洗淨,然後砍掉四隻碲子,還要將羊的脊骨敲斷。這隻經過處理的山羊,就是騎手們將要爭奪的對象。叼羊在一大片戈壁灘上進行。參加者騎著駿馬腰係彩巾,英姿勃勃地等候在場內。開始時主辦者將山羊扔在地上,頓時,騎手們策馬前擁,要身不離鞍地俯身從地上揀起山羊。拾起者口裏喊著“噢”、“啾”拚命地四處奔跑。其他人則緊追不舍,力圖從其手中把羊奪過來。持羊者一麵要快馬加鞭,另一麵要設法保護好山羊,他們一般都是將山羊壓在右腿底下的馬鞍處。追趕者奔過來使勁地去抓羊腿。有時,幾匹馬並行急馳,騎手們在馬上你拉我扯,難分難解,爭奪十分激烈。當持羊者跑累了時,他或者把山羊交給同伴,或者幹脆扔在地上。如果山羊扔在地上,幾匹、十幾匹馬甚至數十匹馬立即都飛奔過來,眾騎手都想去叼。人多馬眾,擁擠不堪,隻有那些騎術高明、力大過人的叼羊能手才有本事把羊叼走。整個比賽過程中,場地上塵土飛揚,馬蹄得得作響,高潮迭起,扣人心弦。而且,叼羊比賽用手鼓、鷹笛伴奏,更富有歡樂、活潑的氣氛。當騎手把山羊叼到馬上的時候,就奏起“托木拜克”曲調;當馱著山羊來回繞行時,則奏“維勒瓦來柯克”曲調。在馬群密集、爭奪激烈時,奏的又是“君去格爾”曲調。有節奏的音樂,激勵著騎手,使叼羊場麵十分壯觀。

比賽快結束時,主辦者在相距300米的兩端各挖一個直徑2米左右的淺坑,或用石塊堆一個圓圈,各設裁判一人。誰能將山羊扔在其中一個坑,即為勝者。但這並不容易,因為坑周圍擠滿了騎手,誰都想扔進去。按規定,一端隻能扔一次,這次未扔進去,必須到另一端去扔才有效。主辦者事先準備好大小不等的幾種獎品,整個比賽以能奪得那件大獎而告結束。

阿富汗烏孜別克、塔吉克、土庫曼人一般在回曆新年(公曆3月21日)之前和秋收之後舉行叼羊活動。平時進行比賽練習,秋收後舉行全國性的正式比賽,誰出錢,誰提供獎品,誰就有資格舉辦比賽。比賽時分成兩隊,過去人數不限,每隊少則幾十人,多則幾百人,甚至上千人。其中有不少人是以參加比賽為名,好進到場內去觀看,有的是為了練習、學習比賽的經驗,現在規定每隊5至15人,規定場地300米×350米,兩頭各有營門一個,類似足球門。

說是叼羊,其實是叼小牛。砍掉頭的小牛放在場地中央的圓圈內。每場比賽分前半場和後半場,中間休息10分鍾,全場時間1小時。比賽開始時,裁判鳴槍,參加者身騎駿馬,揮著彩色的馬鞭,拚命衝向場地的中央去搶牛。一霎那間,隻見黃沙滾滾嘶聲四起,觀眾都鴉雀無聲,靜觀場內變化。等到勝利者把牛搶到,放在自己的馬鞍上,用自己的腿夾住牛,嘴含馬鞭,把牛帶出營外時,觀眾突然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和歡呼聲。有時幾個人同時搶到牛,把牛撕成好幾塊,裁判就根據每人所持塊頭的大小來判斷優勝者。

這種比賽表麵上看來似乎很危險,但實際上很少出事故。比賽參加者及其所乘馬匹,都是經過了好幾年的嚴格訓練的,相互配合得很好,而且馬也非常聰明,即使有人不慎摔倒在地上,也不會被踩。比賽規則也規定如果有人故意用馬鞭打人或企圖把對手推下馬,就會被驅逐出去,不準參加比賽,而且不得由另外的人代替。比賽中即使萬一有人意外受傷,不僅本人感到光榮,而且全族都感到驕傲,認為這是男子漢勇敢的表現。

叼羊運動能夠鍛煉和培養人們機智勇敢和集體主義精神,運動員一般要有良好的騎術和臂力,搶到羊(牛)後,必須迅速地將其拖起來,向目的地進攻。騎術上的動作更為複雜,例如,馬旋風般地急劇轉彎,衝鋒陷陣般地阻擊和臥身搶羊(牛)等動作,不但難度大,而且十分驚險,叼羊運動員如果沒有足夠的體力和良好的騎術,在比賽中就會支持不住;不慎時還可能人仰馬翻,摔得頭破血流

,取勝的希望也就很小了。

幼兒園的孩子們,經常進行“老鷹捉小雞”的遊戲。這是一種集體遊戲,參加人數無具體規定,人數過多時,可分成若幹隊進行。從參加者中選一人作“老鷹”,一人作“老雞”。老雞站在排頭,老雞後麵的人成一路縱隊做“小雞”,兩手搭在前麵人的肩上或抱住腰部,“老鷹”站於“老雞”前麵約2米處。遊戲開始後,“老鷹”左右前後跑動,設法捕捉“老雞”後麵的小雞,“老雞”則伸展“兩翅”(兩臂)阻擋,保護“ 小雞”。“老鷹”不得從“老雞”翅下鑽過,隻能從旁邊繞過去捉最後一隻“小雞”。如“小雞”中途脫節,則遊戲暫停,俟迅速重新搭好後,再繼續遊戲。“老鷹”用手觸或拍到“小雞”,即為捉到,捉到一隻得1分。

無獨有偶,在印度、巴基斯坦、緬甸、孟加拉、斯裏蘭卡、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也有一種類似中國“老鷹捉小雞”的活動,隻不過名稱不同,且參加者多為成人,這就是起源於印度,後來流傳到其他國家的“卡巴迪”,由於各國的風土人情、民族習慣各異,故對卡巴迪的稱呼也不盡相同。孟加拉稱“恰杜杜”,斯裏蘭卡稱“古杜”,印度尼西亞稱“蒂丘布”,尼泊爾稱“多多”,馬來西亞稱“其杜古杜”。隻有印度和巴基斯坦稱“卡巴迪”。

卡巴迪比賽是在一塊平坦、鬆軟的土地或草地、沙土地上進行。場地為長方形,男子比賽場地長12.5米,寬10米;女子及少年比賽的場地長10米,寬8米。全場以中線為界,分隔成兩個半場,每半場的二分之一處又畫有一條“攔截線”。在底線2米以外處設一替補席。每場比賽時,進攻隊員必須從中線處返回己方場地,不得越出。

卡巴迪的比賽方式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正規的比賽,運動員分為甲、乙兩隊,每隊隊員12人,7人上場,餘5人在替補席上。比賽開始,兩隊隊員各站在本場的一邊,互相致敬,由隊長到中線處交換隊旗,然後由副裁判主持挑邊,決定首先進攻方。如甲方獲得進攻權後,即派出一名隊員到乙方的半場內去進攻對方(用手、腳觸及、拍、打對方隊員的身體任何部位),當然是先挑選最弱者為進攻目標。乙方受攻擊的隊員則力圖在其隊友掩護下躲避攻擊。如果進攻隊員衝破對方防線並用手觸及目標,則被觸之人必須單獨將進攻者抓住摔倒。如甲方進攻隊員觸及乙方隊員後順利返回中線,被觸及的乙方隊員必須退場,並判輸1分。但是甲方隊員被摔倒,或未能在規定時間內順利返回至中線被逮住,則被罰出場,輸1分。如果甲方隊員未觸及任何防守者,自己也未犯規離場或被逮住,則可跑回本方場地,判平局。在甲方進攻隊員觸及乙方隊員之前,乙方任何一名隊員均可攔截他,將其摔倒。無論甲方進攻隊員是否得分,下一次便改由乙方隊員進攻,最後以輸分最少一方為勝。

第二種:與第一種相比,區別僅在於進攻隊員必須不間斷地喊“卡巴迪”(意即看誰最強),稍有停頓或含糊不清,即被裁判判罰出場。如乙方隊員能將他抓住摔倒,迫使他中斷呼喊,便判罰其輸1分。如甲方隊員因受阻而未能返至中線,但呼喊聲未中斷,且臥於地上能以手觸及中線,便判罰乙方輸1分。

第三種:參賽隊每隊隻限2人,每個隊員都以彩色頭巾纏頭,纏時使頭巾的兩端高高聳立,猶如羽冠,將圍褲下擺掖在腰間,赤腳,身上抹油。每隊將己方半場的一角作為基地。比賽時,甲方隊員跳著來到場地中央,乙方兩名隊員來至甲方隊員幾步遠處站立,並振臂高呼“啊,阿裏保佑!”或“真主至大”的口號,甲方隊員慢慢後退,並說:“來呀!來呀!”,然後迅速轉身奔跑;乙方隊員緊追不舍,甲方隊員在奔跑時必須注意使自己和對方保持適當距離,並伺機觸及對方一人,觸及對方後,如能順利返回基地,便判乙方輸1分,如被乙方攔阻而不能在規定時間內返回,則甲方被判罰輸1分。比賽中每個隊員進攻一次,並和隊友追擊一次,最後以輸分少者為勝。

一場正規比賽的總時間為40分鍾,分上、下半場,各為20分鍾,中間休息5分鍾,交換場地。

舉行卡巴迪比賽時,人們常擊鼓助威,獲勝一方還要高舉彩旗遊行,並跳起蓬格拉舞表示歡慶。

卡巴迪作為一項競技遊戲,集趣味性、遊戲娛樂性、搏擊性和對抗性於一體,且場地易得,又不需要任何器材,很容易組織。比賽時它既象柔道,又似摔跤,抓、抱、拖、壓“十八般武藝”都用得上,故而比賽中拚搶激烈,具有強烈的對抗性,使人觀後感到精神振奮。不僅如此,人們在參加卡巴迪活動的同時,還能培養機智、勇敢、果斷和集體配合的優良品質,增強身體肌肉力量及耐久力和協調性。

中國黎族和菲律賓的跳竹竿活動,雖然需要器材,但卻是取材於當地最易尋覓,用之不竭的資源——竹子。

黎族稱跳竹竿為“卡咯”,意思是夾著東西不放鬆。跳竹竿最早見於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之典籍,而據黎族民間傳說,遠在他們的祖先懂得上山打柴時便已興起,故又稱之為“打柴舞”,帶有一定的祖先崇拜與自然崇拜色彩,特別在“美孚黎”分布地區(今東方縣一帶),跳竹竿活動最為盛行。流傳到今,已成為黎族地區普遍開展的體育娛樂活動。每逢黎族的民間傳統節日,如正月十五、三月三等的夜晚,宰雞殺豬、煮新米飯。酒足飯飽,人們穿起節日的盛裝,蜂湧至村前寨後的草坡上,燃起篝火,打著火把一群一夥的跳竹竿,借此祭告先靈,祈求風調雨順,往往由黑夜跳到天明才盡興散去。

開始,跳竹竿隻是青壯年男子,後來發展為女子擊竿男子跳,其後又演化為男女一起跳。現在,黎族的男女老少都喜歡跳竹竿,且不限於傳統節日,喜慶日子裏也有人以此作樂。

跳竹竿活動有著濃鬱的鄉土氣息,以海南島盛產的毛竹、金竹作器材。其中以兩根4至5米長的竹竿作枕竿,相距約2至3米平行放在地上;8根長約2至3米的竹竿平行放在枕竿上作為打竿。8名擊竿者分成四人一排,相向跪在枕竿的外沿,每人兩手各握一竿,在音樂、鑼鼓的伴奏下,相對的兩人按著節拍、鼓點,不斷地將手中的兩根竹竿一分一合、一高一低地在枕竿上擊打、滑動,發出“呱噠”、“呱噠”的聲響。跳竹竿者4至8人,隨著竹竿的高低分合,有節奏地雀躍其間,並做出磨刀、篩米、穿門、鹿跳等各種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