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傳統競賽規則,擊竿者依次作跪、蹲、站三種打法,節奏越打越快,難度越打越大;而跳竹竿者若腳、腰、頸被竹竿夾住就要被人用竹竿扛出場外,受到圍觀的人取笑,而能巧妙避開過關者,則獲優勝,被人用竹竿抬起以示敬賀。三種打法跳過一輪後,擊竿者與跳竿者可以互相輪換,圍觀者亦可陸續加入活動。
菲律賓的竹竿舞,最初流行於菲律賓中部的米沙鄢群島,尤其是萊特島,它的正式名稱是“亭尼克靈舞”。亭尼克靈是一種跑跳多於飛翔的長腳、類似鶴鸛的鳥類,性喜在草地上覓食,愛吃農作物。竹竿舞就是模仿這種長腳鳥在草地上覓食的跳躍動作。表演時,以4根長2.74米的竹竿,平行交叉成“井”字形,象征農夫設置的捕鳥陷阱,四方各有一人跪在地上,用雙手握住兩根竹的末端,稍稍脫離地麵,然後使兩根竹竿時分時合,另有一對或兩三對男女在竹竿中間一前一後,向左向右,配合著音樂有節奏地跳躍。隨著音樂的由緩而疾,竹竿的張合由慢到快,舞蹈者的舞步也越跳越快,以免腳被竹竿夾住。
舞蹈的全過程,表現了“亭尼克靈”鳥覓食、嬉戲、求偶、築巢以及躲避陷阱的各種動作。起初的舞步表示鳥兒看到陷阱時先行試探,等到覺得安全後,便繞著陷阱嬉戲飛跳。舞步繞一個更大的圓圈表示鳥兒求偶,動作更加活躍。在竹竿的對角跳動是表示啄食食物。最後熱烈跳躍和旋轉,象征鳥兒開始築起新的鳥巢。整個舞蹈的動作明快高雅、氣氛熱烈活潑。
跳竹竿活動要求動作敏捷利落、反應靈活、優美舒展,還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素養和舞蹈技巧,對鍛煉身體、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和藝術技能都頗有實用價值,不少專業舞蹈演員可以從跳竹竿中學到很好的技巧。
六
各國之間相近體育活動有一個趨同的可能,在技術、規則上趨向一致,便於推廣和競賽。
中國達斡爾族民間一直流傳著“波依闊”活動,這個活動十分接近於現代國際的曲棍球活動。
達斡爾人從前所用的曲棍,是選根部彎曲的幼柞樹作的,使用的球略小於拳頭,分木球、毛球、火球三種,木球用杏樹根製成,少年們玩的毛球用畜毛團製而成;火球是用樺樹上長的硬化了的白菌疙瘩製成,球上穿通幾個小孔,填以鬆明燃著,不易熄滅。在明媚的春天的夜晚,青年們常以村旁寬闊的草坪為場地,舉行富有情趣的火球比賽,被雙方爭擊的火球,飛來竄去,如同一道道劃破夜空的火線,觀看者情不自禁地發出此起彼落的喝彩聲。
1975年,中國曲棍球隊考察組訪問巴基斯坦,引進了曲棍球的新技術新規則,從而使達斡爾族的傳統波依闊完全成為現代的曲棍球。
現代化的曲棍球活動,器材和規則都很特殊。
運動員的比賽器材是一根長不得超過1米的球棍,球棍的一側為平麵,另一側為凸麵,其形狀很象冰球杆,稱為棍柄。球棍的彎頭部分稱為棍葉,其最大寬度不能超過5厘米。棍柄呈圓柱形,並纏以絨線物,起減震作用。
曲棍球的球重量為156~163克,周長為22.4~23.5厘米,其外殼由白皮革製成。
比賽時,每隊上場的11名隊員在人數、位置叫法和衣著上都與足球比賽相同,也有越位、任意球、點球、角球和進球等規定。其得分手段則和冰球比賽一樣,用球棍擊球入網。
曲棍球還有一條特殊規則——阻攔犯規。它規定,任何隊員不準在比賽中以轉身,或以半轉身,或以跑入的動作置身於對方與球之間,阻礙對方繼續對球的控製或者獲得球。也不允許持球隊員在接近對手時用轉身護球,跨腿護球或交叉掩護球,從而影響對手的搶球。
曲棍球守門員可以象冰球守門員一樣,穿帶護具,守門員在射門區內享有特權,可以用身體的任何部分擋球,可以踢球、鏟球、停球。
在一場70分鍾的曲棍球比賽中,比賽雙方經裁判允許可以換人,但每場比賽每個隊最多隻可以換兩個人。被替下的隊員在同一場比賽中,不能重新上場比賽。如果雙方打平,則要進行延長期的比賽,每個延長期的時間為30分鍾,分為上、下半場。若在延長期裏雙方戰成平局,可采用輪流擊點球的辦法決出勝負。
七
飛鏢遊戲起源於美洲民間,十九世紀被英國皇室納入宮庭遊戲,後來逐步走向民間,同時也完成了它自身由簡到繁,由俗到雅的進化過程。自二十世紀以來,飛鏢活動已經風靡整個歐美大陸,成為人們喜愛的一項娛樂性體育運動,並已被許多國家列為比賽項目。
標準遊戲飛鏢,完全采用國際標準,標盤直徑為430mm,厚度為16mm,正麵為打點記分,反麵為打靶記分。鏢針全長120mm,鏢尖為不鏽鋼材料製成,長23mm,銅鏢錮為15mm,塑料鏢尾為77mm。
目前流行的飛鏢盤,是經特殊工藝製成的,采用日本或美國進口的127g-180g高強瓦楞原紙為原料,通過高強拉力纏繞而成,其強度超過木板鏢盤,可百紮不爛,同一個位置紮入數次也不會掉鏢。這種盤的壽命可達數萬次以上,適合於老、中、青、少各層次人士健身娛樂。
一、飛鏢運動規則
(一)如何設立鏢盤
1懸掛目標:鏢盤中心距離地麵173m。
2投鏢距離:以距離鏢盤274m遠處為準。
(二)比賽方式
1打點記分法
①如圖所示,投鏢目的在於使投手或投手隊,首先把一個總分減少到零。如兩名投手總分規定為301分,四名投手總分規定為501分,以此類推,其記分方式是從以前總分減去每次所得分,首先到零分者獲勝。
②記分方法
A、“飛鏢”投在小圓環內得50分。
B、“飛鏢”投在小圓環外、中心環內得25分。
C、“飛鏢”投在離開中心第一條環狀窄帶上將相應三角區的數字乘以3作為得分。
D、“飛鏢”投在離開中心第二條環狀窄帶上將相應三角區的數字乘以2作為得分。
E、“飛鏢”投在數字區而不在三倍或兩倍的窄帶上得分應為該三角區的數字。
2打靶記分法
①如圖所示,靶分十圈,每一圈分值不同,越往裏分值越高,圓心圈為10分。
②記分方法
規定一個總分數(比如100分),首先到達規定總分數者為勝。初學者可選總分少一點。
(四)比賽限製要求
1每個參賽者(隊)每輪次可投三支鏢。
2“飛鏢”從盤麵上彈回或粘在其它鏢上,或者掉下,或在三次投鏢中被撞掉,不準再投,直到下一輪。
投壺是中國古代一項活動方式多,技術要求高的傳統體育活動,要求在規定的距離內(一般為5至9尺)把規定數目的箭支輪流投入壺內,以投入多少而決定勝負。
投壺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時代,士大夫階層宴飲交友或倦暇消遣,開展投壺活動,借此活躍生活,舒暢精神,活洛血脈。“壺”即是宴席間盛酒的器具,中間充填豆子,便於箭支彈出。箭支用未去皮的荊木條製成。
投壺的方式有多種,根據投擲者的姿勢、手法,可分為“及第登科勢”、“雙龍入海勢”、“雙鳳朝陽勢”、“三教同流勢”、“戴冠拖入勢”、“轅門射戟勢”、“背用兵機勢”、“蛇入燕窩勢”、“雙桂聯芳勢”、“七賢過關勢”,等等。
根據投中箭支的難易的不同情況,可分別給予不同分數,最後以所投十二箭的總分數論勝負。
1有初。投壺時第一箭即中,因其“善始”,計10分。
2連中。從第二箭起,不斷地接連投中,計5分。
3全壺。箭箭皆中。一方全壺,不管分數高低,皆為勝者,若雙方皆為全壺,則計算分數多少而定勝負。得全壺很難很珍貴。
4有終。末箭投中。人之行事,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故而比起“有初”,又高一等,分數加倍,計20分。
5貫耳。箭中壺耳。因壺耳小於壺口,尚能投中,表明技藝更精,計10分。
6驍箭。投而不中,箭從壺中反彈出來,投壺者接而再投中者,計10分。
7倚竿。箭支淺入壺中而箭竿斜倚於左右壺口上,甚為奇巧,計15分。
8狼壺。投箭入壺,且在壺口上旋轉,最後成倚竿狀者,計15分。
9帶劍。投箭入壺耳,但箭本未及地而斜支壺頸,箭身斜依耳口,形如佩劍狀,計15分。
10耳倚竿。所投之箭淺入耳口,且箭杆斜倚耳口。計15分。
11倒耳。箭末淺出壺耳,箭竿斜倚耳口。此種情形出現很少,計50分。
12倒中。箭尾投入壺中,奇巧難得,計100分。
13龍首。所投之箭成倚竿狀而箭身正向著投箭者,即箭竿斜靠在無耳處壺口,計25分。
14龍尾。情形同龍首,但箭尾衝向投壺者,計20分。
15橫耳。箭橫於耳上。因其巧而難得,計50分。
16橫壺。箭橫於壺口上。計50分。
限製要求,前箭被後箭擊墜地上者與不中同,被擊墜壺中,則按新狀態計分。
除普通投壺外,還有驍壺樂、蓮花驍、秋千壺等種類。
驍壺樂。也稱“投壺樂”。配上音樂,擊鼓為節,在一定節拍上投箭。以“驍”投為主。
蓮花驍。活動時,壺中不實小豆,投中後令箭激還,接之再投,一投一激為“驍”。驍不絕停者為“蓮花驍”。
秋千壺。壺內裝機關,投去的箭觸及機關後旋轉不停,轉定後複將箭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