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差萬別的球類活動(1 / 3)

千差萬別的球類活動

世界上不同的民族,由於各自文化源淵不同,都創造了適宜本民族文化背景的民族體育活動,這些不同民族的風格各異的民族體育活動,豐富了各自民族的文化生活,也使得世界體育精彩紛呈。但是,也有一些不同的民族由於文化土壤、曆史發展條件的接近或相似,不同地域上產生了相似或相近的民族體育活動,如西班牙的鬥牛和中國金華地區的鬥牛;中國古代的相撲和現代日本的相撲;中國古代的蹴鞠和現代流行的足球;中國滿族的珍珠球和當今的籃球等。

在奧林匹克運動會中,有籃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水球、曲棍球、地擲球、高爾夫球、冰球、手球、棒球、壘球、網球、保齡球等眾多的球類項目,使得奧運會呈現出五彩繽紛、豐富多彩的特色。實際上,在各國傳統的民族體育活動中,還保存著更多、也更有特色的球類活動。

當今世界諸多體育運動中,最吸引人的莫過於被譽為“第一運動”的足球,而英國作為現代足球的發源地,更是把足球奉為運動之王,而且玩出了許多的花樣。

在英國的一些小村鎮,每逢狂歡節中的星期二,都要舉行一種具有古老傳統的球賽。這種所謂的“球賽”,如同一場群眾性的騷亂。兩大集團的球員,互相爭奪一個畫著美麗圖案的足球,並努力把球傳遞到位於小河中間的,代替對方球門的標杆處,用球擊中對方標杆三次,才算贏得一分,這種比賽的爭奪是相當激烈的,為了使球接近對方的標杆需要付出很大努力。有時,為了幾米的距離,雙方往往要爭奪整整一個小時。球賽要持續一整天。下午5點以前,如某方贏得一分,則換一個球繼續比賽,直到再得一分為止。如果一直進不了球,則到晚10點結束這場“混戰”。

兩個“球門”之間,有5公裏距離。作為“球門”的標杆安插在小河中間。為了得分,參賽者必須跳入有半米深的河水中去。而且比賽的時間又大多在河水即將冰凍的寒冷季節,有時還有北極的寒風和暴雨的襲擊。因此,參賽者必須具有在刺骨的水流和寒風中永不退縮的勇氣和拚搏精神。

過去,這種球隊都是按每人的出生地來劃分,以小河為界,看孩子出生在河的北岸還是南岸,以此分成不同的兩大集團。現在是按出生門第分隊。根據傳統習慣,流入外鄉的人,在比賽那天,也要回家鄉參賽或觀戰。

據說從十二世紀後半期恩裏克二世統治時期,就已形成這種奇特的球賽。目前,雖然各地的比賽方式大致相同,但比賽規則卻已因地而異了,據有關人士考證,在蘇格蘭以北的奧克尼群島上流行的球賽,與過去傳統的比賽規則比較相似,但他們不是在狂歡節中的星期二組織這種專門的球賽,而是在聖誕節和新年舉行。

由於時代的變遷,原始的球場已經消失,但在原來賽球的地方,人們仍能看見豎著的碑石,上麵銘刻著古老球場及球賽的故事……

與英式足球不同的是,在美國流行的美式足球,既可腳踢,也可手抱,更可以推、拉、扯人,碰撞更是家常便飯;運動員所穿服裝,也不是短褲、背心,而是特製的防護裝,有頭盔、肩甲、胸甲和麵罩等。這就是人們俗稱的“橄欖球”——國際上通稱“拉各比”,因其球體形似橄欖球,中國譯名統稱“橄欖球”。

橄欖球運動在美國最為流行,但卻起源於英國。1823年,在英格蘭小城拉各比,一個名叫維廉·韋布·埃利斯的學生,在足球比賽中違反規則,用手抱起足球往前跑,其他人也就打破常規,用手搶了起來。這個偶然的動作就演變成了如今的橄欖球比賽。此後很長一段時間,人們稱這種運動為拉各比足球,後來,國際上通用“拉各比”,已逐漸取消了“足球”一詞。

橄欖球比賽在一個長120碼、寬53.3碼的長方形場地內進行。球場兩端端線的正中各有一個球門,另外還各有一個寬53.3碼,長10碼的得分區。比賽分四節,每節15分鍾。雙方各出11人,其中前鋒7人,後衛4人。運動員可以帶球跑,並互相抱住摔倒對手,以把球攻入對方球門為勝。攻方隊員如將球帶至對方得分區“觸地”,可得6分。再踢定位球,如球越過球門橫木,得1分。其他情況射門得3分。守方隊員可用身體接觸阻止對方帶球進入自己的得分區。比賽的開球是采用前鋒隊員站成一排的並列式開球,如攻方4次開球未能前進4碼,則改由守方開球。

每年9月份,橄欖球聯賽拉開了戰幕,美國人便進入最狂熱的季節。上千名運動員奔進綠茵茵的球場,開始激烈的拚搏,他們戴上頭盔、麵具,肩披護甲,儼然一副二十世紀角鬥士的形象,令人心醉神迷。由於橄欖球運動極富於侵犯性,運動員在比賽中有時因為衝撞過猛造成重傷,導致終身殘廢。聯賽期間,比賽受傷的隊員常常把當地醫院的床位占據一半。但是熱情而富於冒險精神的美國人,十分熱衷於欣賞和參與這種危險的比賽。每到賽季,美國幾家大的電視廣播公司就對聯賽進行實況轉播,而且聘請專家作現場評論。銷量較大的《體育畫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也用較多的篇幅報道聯賽的情況。

在秋天,橄欖球比賽是美國大、中學校裏最流行的運動項目。大學常常以提供獎學金和免費膳宿的辦法鼓勵著名的高中橄欖球運動員入校。美國所有較大的城市幾乎都有職業橄欖球隊,其運動員大多數是原來的大學橄欖球運動員,大學橄欖球比賽一般在星期六下午,而職業橄欖球比賽則常在星期日下午或晚上。

重大的橄欖球比賽常常在盛大的典禮中舉行,除舉行隆重的賽前儀式外,還有受過訓練的、穿著統一製服的啦啦隊在比賽的半場間隙為自己一方的球隊歡呼加油。對於球迷們來說,坐在體育場裏一邊喝著可口可樂,吃著爆玉米,一邊觀看橄欖球比賽,真是一件既愜意又刺激的事情。每當比賽到了關鍵時刻,看台上鼓號齊鳴,觀眾大呼小叫,呐喊助威。場邊的啦啦隊小姐們手持用彩色塑料條紮製成的穗球,有節奏地上下揮動。指揮員更是手舞足蹈,上竄下跳,其運動量不亞於場內的隊員。

目前橄欖球運動主要流行於美國和加拿大,除11人製以外,還有9人製、6人製、5人製橄欖球賽。

在古老的中國,還有一種民族體育活動,十分近似於美國的橄欖球運動,這就是搶花炮活動,我們稱其為“中國的橄欖球”。

搶花炮最初流行於侗族、壯族和仫佬族中,已有五百餘年的曆史。據廣西三江侗族自治縣《民國誌》卷二“賽會娛樂篇”記載:“花炮會,六甲人,僮人皆盛行,而全縣率參加,……於集會地點演劇舞獅及各種遊藝助興,屆時男女鹹集。其競賽以衝天鐵炮內裝鐵環,若實彈然。燃炮後,鐵炮直衝霄漢,觀眾聞炮聲,即以鐵環為目標蜂擁爭取,以奪得鐵環者按頭、二、三炮依次領獎,其友族皆簇擁慶賀,歡聲若雷。”

按照民間傳統,每次搶花炮活動,隻燃放三炮,搶得頭炮者,象征人財興旺;搶得二炮者,象征五穀豐登;搶得三炮者,象征萬事吉祥如意。

傳統的搶花炮,不限隊數人數,每炮必搶,三炮結束。場地通常設在河岸或山坡 上,無一定界限,滿山遍野皆為活動範圍,這就需要搶花炮者具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誌和敏捷的反應能力。一旦花炮分清得主,頓時嗩呐聲、歡呼聲、鞭炮聲響成一片,勝利者成為人們心中的幸運者。

花炮為鐵製圓環,直徑約5cm,用紅布或紅綢纏繞,置於送炮器上。送炮器即鐵銃,內裝火藥,燃放後即把花炮轟上天空,待落下時參加者奮力奪取。廣西南寧、百色兩地傳統的送炮器,外觀為六角形,六邊飾有圖案花紋,共分三層,底為稍大的六角柱,柱角鑲上桂花邊;中間一層細腰,鑲有各類形態的小人像;上層為喇叭狀開口。

1986年第三屆全國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搶花炮被列為正式比賽項目。為了推廣普及搶花炮活動,也為了使其適應比賽,有關部門和民族體育工作者對搶花炮作了一些改革,規定了比賽時間和場地範圍以及每場參賽隊數和上場人數,還增設了炮台區;同時,不受炮數限製,在規定的時間內以搶得花炮數的多少分勝負。搶花炮以點炮員點響炮時開始,無論何方搶得花炮,可用傳遞、掩護、奔跑、假動作等方法戰術將花炮攻進炮台區花籃,進一炮得1分。

搶花炮的比賽與橄欖球的比賽有同工異曲之妙,其激烈程度不亞於風靡歐美的橄欖球。運動員在爭奪花炮時,可使用擠、鑽、攔以及各種假動作,還允許采取搶、拉、倒地等對抗動作攔截對方,有趣的是,由於花炮體積小,握在掌中不易被發覺,在混亂之中就更難判斷花炮在誰手中了。因此,進攻隊往往采用假動作掩護隊員突圍。隊員們有時聚攏疊握手掌,有時散開東奔西突,有時又單兵直搗敵陣。防守隊則往往采取一人盯一人的戰術,迅速接近對方,設法纏住,並強行搜索。進攻者則拚力反抗,即使是“空手”,也裝出花炮在握的姿態,以掩護真正的持炮者進攻得分。比賽過程中,雙方隊員狂跑、搶奪、撲倒、拉拽、爭拚,奮不顧身。當雙方拚搶達到白熱化的程度時,場上出現了集體對峙的場麵:攻方隊員聚集在一起,力爭向前推進;而守方隊員則築起人牆,盡力阻攔;雙方扭撕在一起,忽而拉扯到東,忽而拉扯到西;一會兒向前,一會兒向後,此時的觀眾群情激奮,呐喊助威。

搶花炮場地長60m,寬50m,場地中心畫一點為放炮點,以放炮點為圓心,畫一個發炮圈。在場地短邊界線(即端線)中點以外緊連端線畫一個長6m、寬4m的長方形區域為炮台,炮台內設一花籃,場地四角和炮台區與端線連接點各插一小紅旗。花炮為鐵圈或

用其他金屬材料製成,外用紅布纏繞,重40至50克。送炮器可用舊製鐵銃,火藥適量,以能將花炮發送上20m高度為宜。比賽分為兩隊,每隊場上隊員10人。比賽每場40分鍾,分上、下兩個半場。一般采用單循環賽和單淘汰賽。為了使競賽規範化,還規定了判罰犯規、違例、暫停等。

由於搶花炮具有強烈的對抗性、娛樂性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受到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重視和更多群眾的喜愛。

曆史有著驚人的相似,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也常常會產生出相近或相似的風俗、活動來。不同的曆史時期,也往往會留存一些令人驚訝的相似產品。

第25屆奧運會上,美國職業籃球隊——“夢之隊”高超的球技,精湛的表演,不僅傾倒了現場觀戰的數萬球迷,也通過衛星傳播,使千萬球迷大飽眼福,加上本屆奧運會期間足球、排球的平凡表現,一時間,人們談球必談籃球。一方麵,人們為籃球運動百年來的飛速發展所欣喜,另方麵也為何時才能有隊伍趕上“夢之隊”的水平和籃球運動的職業化而困惑。

對於何時能有強隊趕上“夢之隊”的水平,我們還不敢妄下斷言。但若講到籃球運動的悠久曆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東方中國不僅有這種“籃球”活動,而且曆史更為悠久,這就是滿族的珍珠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