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差萬別的球類活動(2 / 3)

滿族是一個曆史悠久,勤勞勇敢的民族,在黑土地上繁衍生息。他們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進行生產生活活動中,隨著生產發展和生活的需要,和其他民族一樣,創造了勞動體育和娛樂體育,並且使之成為民族賴以生存的主要手段之一。珍珠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珍珠球”亦稱“采珍珠”,初名“扔核”,滿語“尼楚赫”。據傳,遠在清太祖努爾哈赤時代(1559-1626),滿族青年男女就有狩獵、捕魚、采珍珠的習俗,他們向往能采到更多的珍珠,便在歡慶收獲之際,用“繡球”比做大顆珍珠,以投中魚簍視為采到珍珠。當然,蛤蚌要夾住來犯之人,保護珍珠不被奪走,於是展開了爭奪戰。勤勞、勇敢、智慧的滿族人民在生產勞動和生活習俗中,創造出了這一攻守兼備的民族體育活動——采珍珠,並逐漸使之完善和提高。這一活動,比起1891年美國馬薩諸塞州斯普林菲爾德基督教青年會訓練學校教師奈·史密斯創造的籃球運動,起碼要早250年以上。

珍珠球現行場地長28米,寬15米,中線兩側劃三條線,依次分為水區、限製區、封鎖區和得分區。比賽在兩隊之間進行。每隊出場六人,其中兩人手持蚌殼(球拍)在對方封鎖區內進行防守,一人手持魚簍(網兜)在本方得分區內活動,尋機采摘珍珠(球)。其餘三人充當采珠人,在水區內力爭穿過對方的封鎖將“珍珠”(球)投入本方活動的魚簍(網兜)內得分。

比賽分上、下兩個半場,每半場進行15分鍾,以最終得分多者為勝。

除了一些運球、傳遞、掩護、上籃、罰球等的戰略戰術大體相似於籃球活動外,因為持網隊員可以靈活移動,增加了投籃的難度,也更需要隊員的默契配合,比之籃球運動,更具趣味性和競爭力。

近些年來,在有關部門和熱心人士的努力下,已先後在北京延慶、河北承德、遼寧丹東、吉林伊通舉辦了四屆全國部分省市區邀請賽。1990年,珍珠球活動被國家體委定為全國少數民族運動會正式比賽項目。1991年舉辦的全國第四屆少數民族傳統體育運動會上,廣西、遼寧分別獲得珍珠球比賽男、女冠軍。

居住在阿根廷內烏肯和智利中部的土著民族阿勞卡諾人(或稱馬布切人),自古以來就愛好體育活動。他們的許多古老體育項目,竟幾乎原封不動地保持到現在,帕林球就是其中之一。

帕林球及其球棍類似高爾夫球,但其競賽規則卻大不同於高爾夫球活動。球棍是一彎曲的硬木製成的,球是象核桃大小、用硬木或堅硬的皮革製成的。

比賽場地近200米長,10多米寬,分為兩個半場。每隊由30至40人組成,比賽采取人盯人打法。如果球連續兩次由自己守衛的半場底線出界,就得交換場地;如果球再次連續兩次出界,則算輸掉了比賽。

帕林球不僅是一項體育活動,更主要的是阿勞卡諾人的一種聚會方式,他們通過這種比賽歡聚在一起。這種比賽是在不同的村落間進行的。一個村落的酋長向另一個村落的酋長挑戰,確定比賽日期。為了迎接比賽,雙方都要把牲畜喂得肥肥的,把酒預先釀好,以便在比賽時雙方一起大吃痛飲。比賽的那天早晨,東方剛剛泛出魚肚白,村民們就騎上駿馬到村口去接來賓。根據傳統習慣,客隊的一部分隊員要按主隊的要求,整夜騎在馬上不能下鞍。通常情況下,兩隊在村外相遇。然後雙方喊聲連天,直奔賽場。進場後,客隊在外,主隊在內,並排繞場四周,作為比賽開始的儀式。大約到上午九十點鍾,前來觀看的人陸續趕到,他們聚集在場外為自己的球隊搖旗呐喊。婦女和兒童則豎起一麵旗子,把玉桂樹枝紮在旗杆上,為自己的球隊祈禱。他們認為隻要得到神的保佑,球就會被吸到對方的場地上去。

比賽前,酋長先從自己的隊裏選出6名年輕力壯、眼明手快的隊員作為前鋒和後衛。一聲令下,雙方隊員爭搶起來,他們揮動球杆,敏捷地把小球運向對方的底線。比賽是激烈的,經常可以聽到棍子碰擊的聲音,但故意傷人的事從未發生過。這種比賽的最大的特點是充滿友誼和熱情,因此,場上沒有而且也不需要裁判。更為有趣的是,除前鋒和後衛外,其餘隊員可以隨時下場去吃東西或喝水,有些隊員在場外與對手碰了幾杯後,又同奔球場展開爭奔,有些隊員在場外痛飲起來,幹脆不再上場了!

可以說,帕林球賽是最為隨便、也最為友好的球賽了。

在東南亞一些國家如緬甸、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印度、菲律賓等國家的城市的操場上、庭院內或是鄉村的小道旁、打穀場上,時常可以看到成群結隊的群眾圍成一圈,互相配合,各顯神通,把一隻球踢得左盤右旋,上下飛騰。

這種球,就是藤球,緬語叫“欽龍”。

既然稱作藤球,它的製作材料當然離不開藤。人們把曬幹的藤子劈開,截成細條,再編織成球。用小刀把球的外表刮光,去掉毛刺,並在藤條的每一交叉處夾進一個竹片小楔子。把成形的藤球用水煮幾分鍾,然後取出曬幹,放在桌上,一邊壓一邊滾,直到使夾進去的竹片小楔子都掉出來為止。這時把藤球放在手上,輕輕一拍,即可發出沙沙的響聲,藤球就算做好了。正式比賽中的藤球,是用每股9~11根單層藤條編織的,呈圓形,共12個孔。藤球的圓周不能超過0.43米,也不能小於0.14米,球的重量在160~180克之間,富有彈性,踢起來唰唰作響,十分悅耳。

藤球製作的材料既特別,藤球活動的方式也特殊。古時候,緬甸人踢藤球,大都是一個人。踢球人用自己的身體各關節或掂或踢,使藤球固定或圍繞自己身體轉來轉去,或者用自己腳腕、膝蓋、肩胛等部位同時夾住、頂住幾個球,使球不落到地麵上。這叫做踢死球。後來,緬甸人又創造出踢活球的踢法:踢球時,幾個人圍成一圈,有的用腳踢,有的用膝掂,有的側身頂,有的轉身拋,你傳給我,我傳給你,配合默契,十分巧妙,遠遠看去,金黃色的藤球在衣裝豔麗的表演者中間左右穿梭,上下飛舞,令人眼花繚亂。

為了使藤球運動為世界上更多的國家(地區)和民族所接受,使之成為世界性的運動比賽項目,人們借鑒現代運動項目比賽規則,對藤球的比賽場地、器材,正式比賽人數,技術規則,判定勝負的標準等做了一些規定。藤球比賽很象排球比賽,比如用球網將雙方隔開,發球得分製等。但是藤球比賽中,當雙方賽成13平時,先達到13分的一方有權選擇加賽的權利;當雙方賽成14平時,先達到14分的一方有權選擇加賽的權利。選擇13平或14平加賽時,記分牌將變成0:0,先達到5分或3分(有選擇權的一方定)的一方為勝者。

但是,藤球和排球的最大不同在於藤球是用腳代替手踢球!就運動員所施展的單個技術動作看,主要有腳麵不同部位的踢法、胸擋、頭頂等。

藤球比賽,動作變化快,技戰術豐富多彩。如發球戰術中揉進發球的力量、速度,輕重結合,找對方的防守困難和“危險”區域發球。進攻時,有些運動員嫻熟地施展靈活多變的扣球技術,有時用腳做假的扣球動作,騙過對方攔網隊員後,用頭將球輕吊過網;有時用腳大力扣球,身體騰翻一周後仍直立著地;有時身體背對球網,實施倒勾扣球等等。

一般的球賽,都是將球投(打或踢)進對方球門(或框)內,但是,在越南卻有一種球賽,和一般球賽計分法相反,比賽時,隊員將球放入自己的一方的洞中就算得分,甚至橫躺到對方的球洞上,阻擋對方將球放入洞中。這就是越南的“搶球”。

“搶球”的球是用香蕉樹幹製成的,約有兩個足球大,重達4.5公斤。比賽時參賽人數不一,每隊各出15至20人不等,球場的大小也不固定,隻要平坦就行,賽場中央有一個“開球”洞,場兩端各有一個半米深的洞,作為“球門”,隊員們想方設法將球弄進自己的球門裏,贏得比分。

每逢比賽前總要擊鼓振威,有節奏的鼓聲越來越響,一陣緊似一陣,震撼著遠近的村莊。不一會,村莊中心的古塔前,人頭如蟻,越南人喜愛的“搶球”活動就要開始了。

鼓聲遽然而停。片刻,鑼聲又響了起來。這時,三位白髯長者並排步入場內,他們身穿藍色寬袖的長袍,居中者手持一麵彩旗,右邊的拿著一個小鼓,左邊的拿著鑼。他們將要擔任比賽的裁判員。接著,參加比賽的兩隊球員們魚貫而入。他們個個身強力壯,赤露上身,下身穿著各色短褲,腰纏一條黃色或紅色的綢巾。走在前麵的是兩位隊長,他倆捧著一個盤子,上麵放著用粉紅色綢子覆蓋著的球,隊伍走到場內,隊長們小心地將球放進“開球”洞中。這時,鑼鼓喧天,人聲鼎沸,激烈的競爭開始了。

“搶球”可以說是不講“規則”的。比賽中,隊員可持球跑、傳球、踢球、阻攔對方球員,甚至可以橫躺到對方的球洞上麵,以

阻止對方將球放入洞中,這時,進攻一方就要生拉硬拽,把“耍賴”的人拖開,可謂球壇奇觀。

球類活動所用球,大致總是以“圓”為基礎,它的比賽規則五花八門,就連球本身也不光是純圓的,有圓的、有橢圓的,有硬的、有軟的。製作材料上,以皮(革)居多,但也有木的、塑料的、羽毛的,不勝枚舉。也有人用動物作比賽用“球”。

阿根廷潘帕斯草原上的高喬人,曾發明了“鴨球”,他們把鴨子縫在牛皮球裏,僅露出鴨頭和鴨腳,球外另裝兩個抓環,便於比賽中抓牢和搶奪。

而南美州巴拉圭的印第安人,他們活動或比賽用的球,毫無掩飾,並且結實耐用。這就是“犰狳球”。

“犰狳”是一種全身長滿鱗甲的四足動物,當它遇到敵害時,身體便會緊緊地蜷縮起來,形成球狀。聰明智慧的印第安人便充分利用犰狳的這種天性,把它捉來當球踢了。不過,在進行“犰狳球”比賽時,不能暫停。否則“球”便由於沒人踢它而伸展四肢溜走了。比賽結束後,還要把“球”關進籠子裏,以便下次比賽再用,當然也不能忘了經常捉些小蟲子來喂它。

在球賽活動中,人們不是把球投向球門,而是將球投向空中,擊打一個象征性的目標,這又是球壇一奇景——“迪拉斯卡”。

生活在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東部6萬名印第安奇羅基人中流行的這種“迪拉斯卡”活動,曆史悠久,即使是印第安奇羅基人也說不清它是從何時興起的。有些學者研究指出:“迪拉斯卡”是由印第安長曲棍球演變而來的,很可能是北美洲最古老的競技運動。

印第安長曲棍球在開賽前有一個很複雜的宗教儀式。一個部落的上百名武士與另一部落的上百名武士進行激烈的角逐,雙方的球門相隔好幾英裏,比賽往往持續好幾天,才能分出勝負。

“迪拉斯卡”根本就沒有球門。在球場中央豎著一根長25英尺的杆子,杆子上放著一個高一英尺、長一英尺半的木刻魚。在奇羅基人看來,魚是豐收的象征。雙方隊員各6至12人左右。運動員手握兩根曲棍,以此傳球。這種曲棍是用山核桃木製作的,棍柄2.5英尺,頂端有一個4英寸長、3英寸寬的橢圓圈,圓上有用鹿或鬆鼠筋織成的網,就象一個小網球拍。比賽用的球比網球小, 比高爾夫球稍大。球是由鹿毛外包鹿皮或鬆鼠皮製成的。隊員們互相傳球,傳到主攻手手裏後,由主攻手把球打向杆上的木魚。如擊中木魚,這個隊可得4分,如果球隻擊中了離魚兩英尺內的木杆,這個隊隻得1分。比賽分男、女隊,以事先規定好的分數或時間終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