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奇特的傳統體育活動觀賞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有一些和人們一般正常思維習慣不同的傳統體育活動,初一見到,真是吃驚不少,但細一琢磨,卻也合乎當地民族的“情理”。也正是有了這些活動,才更使得世界民族體育的大家庭熱鬧非凡,千姿百態。
忍痛歡笑鞭擊賽
離印度尼西亞英雄城市泗水以南的100公裏的地方,有個叫布窩克多的集鎮,這裏的人民有這樣的傳統習慣,每到爪哇曆蝦月時,都要舉行鞭擊比賽。到時候,附近村莊的農民照例穿著節日盛裝,扶老攜幼前來觀看,許多外地人也長途跋涉前來看熱鬧。做生意的更不肯錯過機會,擺起攤子販賣咖啡茶、冰水、香炒花生、油炸香蕉、菠蘿、菠蘿蜜等食品,把一個集鎮一時變得人山人海,格外熱鬧。
“鞭擊”在爪哇語中稱為“克地曼”,是挨打的意思,這是一種由兩個人用特製的鞭子對打的娛樂活動。比賽一開始,競賽者在印度尼西亞特有的打擊器“加美蘭”的伴奏下,光著膀子,跳著舞步,進入賽場。這時,一位長者便向他們訓話,並遞給每人一支特製的鞭子。這種鞭子長約125厘米,柄部剛剛夠人握緊,鞭梢則有食指那麼粗。
比賽開始以後,先由防守者用兩手抓著鞭子的兩端,肩膀上下搖擺,誘敵抽打,進攻者則伸出左手抓住對方的圍腰巾,右手緊握著鞭子,不時往左右放空鞭,虛張聲勢,打掉對方的銳氣,以便乘虛進攻。而防守者則百般躲閃和抵禦,不讓鞭子打到自己身上。等到進攻者抽打了十下(打著對方的身體或鞭子算一下),雙方就交換角色,防守者變為進攻者,繼續比賽下去。經驗豐富的人能夠把鞭子一抽,連聲發出“噠、噠、噠、噠”四聲,同“加美蘭”的伴奏聲構成了美妙的樂章。
這些比賽的參加者,通常是身強力壯、機智勇敢的人,比賽時隻許向胸部和背部抽打,頸部以上和肚子以下部位一概嚴禁鞭打,誰要是失手或故意犯規,觀眾就會毫不留情的對他進行警告或把他趕出會場。
據傳說,這種鞭擊活動和布窩克多人民古代善於飼養水牛有很密切的關係,是養牛人在勞動中互相用鞭子抽打玩耍而發展起來的。
勞作歡娛兩不誤
馬都拉島與爪哇的泗水隔水相望,自古以來,馬都拉人都愛好賽牛,故馬都拉島又稱“賽牛島”。
馬都拉人的賽牛有很久的曆史淵源。由於馬都拉的農民通常都是用兩頭牛來犁地,為了犁好更多的土地,便要趕牛。久而久之,他們便產生出一種進行犁地競賽的興趣,大家都希望自己的牛能最先從這邊的田畦到達另一端的田畦。那對跑得最快的牛因獲得勝利而得到大家的喝彩,擁有這對牛的農民也引以為榮。由於這種犁地競賽不但提高農民的耕作效率,節省勞動時間,使田間洋溢著愉快的氣氛,更使農民忘記辛勞和疲倦。後來,農民嫌田間太狹窄,競賽不夠味,於是便利用閑暇時間,將牛帶到曠地上比賽,漸漸地發展到村與村,區與區,縣與縣之間的比賽。於是,賽牛便成為馬都拉人的一種獨特風俗。
參加比賽的牛都是雄牛,它們必須具備以下一些條件:身高最少120厘米,年齡最少三歲半,膚色必須是褐黃色。這些牛經過牛主的一番苦心撫養,它們不須犁田,而且每天還由主人替它們洗澡、按摩和捉虱子等;尾巴長了,主人還給它們修剪,每天還作四小時的日光浴;它們吃的食物也非常講究,除了主人要給它們親自去割取肥草作為食物外,還要給它們吃雞蛋、喝啤酒和咖啡等。
在賽牛時必須組織一個由三人組成的裁判團,以便審定比賽的勝負。賽牛和賽馬差不多,都是賽跑,但是賽牛是兩隻牛套在一起。通常有30對牛參加比賽,每兩隻牛係套著一個牛軛,牛主站在兩牛之間特製的架子上。每次比賽由兩對牛參加。結果是15對勝,15對負。勝方和負方又各自舉行七次比賽,淘汰8對後,剩下7對又作三次比賽,最後留下3對決賽,成為第一、第二及第三名。
比賽開始前,必須舉行一種儀式,那就是給所有參加比賽的牛裝飾上“禮服”,繞場一周,這“禮服”是隨牛主的所好,而有所不同的款式。牛主在牛腰、頸項間係兩三塊綴有無數小銅鈴的美麗帶子;在牛麵牛角上分別佩帶一個綴有銀花的麵罩和絨布角套,並在刻上各種各樣花紋的竹製牛軛上,豎立三條彩色的小木柱,中間一條的上端插有一把特製的美麗紗傘,左右兩條則結上各種花紙等。這些牛在繞場時,有“加美蘭”樂隊在前麵演奏助興,而牛主、助手與騎士則跟隨在後麵。
為了避免妨礙牛在比賽中的動作,比賽時間一到,牛身上的全套“禮服”必須除下,並在每一頭牛的身上佩帶一個號碼,而騎士則係著一條紅色或黃色的圍巾,身穿馬都拉的民族服裝,頭纏紅色或黑色頭巾。由裁判員吹起喇叭作為比賽開始的號令。在比賽進行時,觀眾不準踏進賽場或把任何東西拋在賽牛身上。這時,所有觀眾的注意力都集中到正要抵達終點而且盡平生之力奔跑的每一對牛身上。由於觀眾的熱烈歡呼,加上牛主及啦啦隊不斷手舞足蹈和高聲的喝彩,使得整個賽場熱鬧氣氛達到頂點。
賽牛場地麵積有不同的標準,區際賽地是100×40米;縣際賽地是120×40米;州際賽地是130×40米。盡管賽場大小有別,但其比賽激烈程度和觀眾熱烈氣氛是一樣的。
由於這是一種緊張而又充滿體育道德的比賽,故自1870年以來,馬都拉人對賽牛非常重視。為獎勵賽牛獲勝者,1956年印尼總統蘇加諾曾捐贈一座大銀杯,作為一年一度在馬都拉府——巴默卡山舉行賽牛盛會中爭奪的錦標。而每逢賽牛期間,盛況空前,它吸引了許多來自印尼各地的參觀者和眾多的外國遊客。
牽一尾而動千斤的摔牛
鬥牛是世界上既刺激而又驚險的活動,委內瑞拉也盛行鬥牛活動,但是委內瑞拉的鬥牛卻有別於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鬥牛,既不用矛和劍,也不傷害牛,而隻是將牛摔倒在地,故而人們稱其為摔牛。
“摔牛”開始時,場內已放進三五頭強壯的公牛,“摔牛士”們則騎在馬背上,向公牛靠近,當看到有機可乘的時候,就俯身抓住牛的尾巴,並使勁拖拉糾纏,憑著臂力和馬前進的衝力,把已筋疲力盡的牛摔倒在地上。不過,有的牛蠻勁特別大,它一直橫衝直撞,有時甚至把“摔牛士”從馬背上摔下來,這當然是“摔牛士”不光榮的時刻了。
當“摔牛士”抓住牛尾巴的時候,牛總是逃竄奔跑著,極力設法擺脫。一旦牛尾巴從一個“摔牛士”的手中滑脫時,另一個人就設法靠近它,伸出手去拉住牛尾。這樣,經過一陣追逐,一陣拖拉,到最後關頭,往往是這頭牛身疲力竭,而終於被摔倒在地上。這是一場生動的鬥牛遊戲,委內瑞拉人對這種遊戲總是樂而不倦的。一個15歲以上的少年,就可以參加“摔牛”,而年紀已達50歲還仍在“摔牛”場上稱雄的壯士也不少見。
在摔牛活動中,為了使場麵更加熱鬧和生色,往往邀請一批美麗的少女到場參加。她們都是在節目進行之前挑選出來的。在“摔牛”進行時,她們排列坐在一個平台上,或站在場地旁邊陽台上。當“摔牛士”把牛摔倒後,騎著馬沿場地繞一圈,然後來到美女的行列時,他手上揮著黑色寬邊帽,一個美女就迎上前去,將一小串玫瑰花佩戴在壯士的肩頭上。不過,一個比較出色的“摔牛士”,他在完成了“摔牛”後,他的胸前、肩頭、背上都會綴滿了玫瑰,這是他機智勇敢精神換來的榮譽。
在首都加拉加斯,“摔牛”大會的形式和市鎮稍有不同。到場助興的美女們不是穿上鄉村的民族服裝,而是穿上色彩鮮豔的運動衫和緊身的窄腳褲。“摔牛”大會結束之後,就舉行野餐會和舞會,並當場宰殺三隻乳豬,在廣場上燒烤。大家談笑風生,喝酒飽食,給壯士們慶功。
流星錘狩獵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人主要經濟活動是狩獵,采集則作為一種補充的經濟活動。狩獵時,全體居民幾乎都參加,天亮前首領率眾出發,到一個預定的地區去。女人和孩子卷好帳篷,帶上肉幹,把它們放在馬背上馱走,路上發現有野獸活動後,首領就命令安營紮寨。婦女和孩子負責安置,男人們則準備打獵。
狩獵的主要武器是流星錘,有一球、二球和三球三種。球與球之間用牛皮連著。球用石頭做成,現在也有用鐵做成的。石頭球外邊用獸皮包好,然後用獸皮條縫好。這可能是為了避免石球碎裂。他們根據獵物不同而使用種類不同的流星錘:捕打受傷的獵物或近距離獵取美洲獅,用一球流星錘;獵鴕鳥則用兩球錘;如獵取較大野獸時,則用三球錘。兩三個球的錘的一個球是橢圓形,其它為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