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寫作淺說
教育部製訂的《語文課程標準》關於寫作的階段目標提到:一二年級寫話,“對寫話有興趣”(著重號為我們所加,下同)“樂於運用閱讀和生活中學到的詞語”;三四年級習作,“樂於書麵表達,增強習作的自信心”“注意表現自己覺得新鮮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動的內容”“願意將自己的習作讀給人聽,與他人分享習作的快樂”;五六年級習作“懂得寫作是為了自我表達和與人交流”“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七到九年級“寫作感情要真摯”“有獨立完成寫作的意識”“能與他人交流寫作心得,互相評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溝通見解”;全日製普通高中《語文教學大綱》對寫作的要求是:“力求有創意”“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養成觀察、積累、思考和多寫多改的習慣”《考試說明》要求“思想健康,感情真摯”“有個性特征”。
我們從小學低年級就鎖定“樂學”這一目標,北京景山的寧鴻彬先生對“樂學”的界定是“學習者在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中,心理上具有歡樂感,而無愁苦感;體力上具有輕快感,而無困乏感。”可我們的學生寫作卻如負重物;我們從小學高年級開始就培養學生的作文習慣,可我們的學生有寫作習慣的卻寥若晨星。
作文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文能力是衡量語文水平的重要尺度,高考作文分值占語文總分值的40%,達60分(上海70分)之多,一篇作文分高於大綜合六小科的平均分,個別地區中考語文就單考一篇作文,理應十分重視。然而作文教學至今依然是語文教學中的“老大難”,學生一提到寫作文就頭痛,平時學生能對一道理化題刨根問底,樂此不疲,卻對語文練習後的作文題視若無睹,不聞不問。寫作文學生唉聲歎氣,愁眉苦臉,“橫眉冷對方格紙,俯首咬破鋼筆杆”,作文收上來,千篇一律,形同克隆,“寫作難,難於上青天。”究竟症結何在?
試看我們的寫作教學。地點:教室,人均實用占地麵積0.5平方“未敢翻身已碰頭”;時間:45分鍾,剛開頭就要考慮結尾,下筆開始“倒計時”;材料:一個作文題或一個話題,沒有材料可參考,有材料也沒有時間去翻閱;任務:寫一篇800字左右的作文。寫作教學的封閉性、呆板性可見一斑。畫地為牢閉門造車,急功近利限時寫作,缺乏材料無米而炊,一廂情願選材立意,矯揉造作冒假仿真,致使缺少寫作後勁。當然,根本的原因還是中、高考指揮棒的效應,“經驗”告訴人們,考生作文隻要字數多,書寫好,自然就會得高分,至少不會分太低。它迫使大家就範於應試教育,誤導了作文教學。
要改變現狀,必須加強研究性寫作教學。具體地說,就是要打破時限,拓展空間,交流情感,創新思維。
打破時限“千學萬學為了升學,千考萬考為了高考”,高考語文時間為150分鍾,對應於150分的分值,其中作文六十分,高考作文是一定時間單位裏的產品,時限為1小時左右,限時作文是測試高中生獨立寫作能力常用的方式,要求學生在一節課的時間內完成,考生要在60分鍾左右的有限時間急就成章,如果平時沒有敏捷、嚴密、連續、批判的思維品質,肯定難以適應。不少考生就是因為思維品質差而浪費了時間,直接影響了語言表達,甚至造成城池之失。受指揮棒的影響,限時作文教學風靡中學課堂,一周兩節作文課,一節用於評講一節用於寫作幾成刻板模式。這樣一種狀態,就算是文章寫出來了,也是幹巴巴的,乏味得很。一節課45分鍾寫一篇作文,800字以上(高中《語文教學大綱》規定,45分鍾能寫600字左右的文章)。當堂完成,不得拖延,學生疲於應付,教師苦於督促,相煎何急!客觀地說,倚馬可待,七步成詩,一蹴而就,才思敏捷者少,更多的是二句三年得,十年辛苦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