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學的人文性思考
《語文課程標準》規定:“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人文性”也遂成為語文課程的重要時代特征,成為語文課程活的靈魂。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應高揚語文教育的人文性,努力培養學生的人文素質。寫作是一種高度綜合化的精神活動,是主體內在精神和獨特個性的自由顯現,是生命力、創造力的文字外化。一篇小小的文章,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價值取向、審美情趣、個性特征。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注重人文性的滲透是培養學生人文素質的最主要的途徑和方法之一。
一.營造民主氛圍
有一則報道說,“美國有一位小學生的作文寫得很有意思,幾個男孩在蘆葦中發現兩隻蛋,一大一小,大的像天鵝蛋,小的像蛇蛋,孩子們的看法各不一致,爭論不休,於是就把兩隻蛋放在烘箱裏去孵,當蛋殼快破的時候,大家緊張地盯著看,大的蛋先破了,出來的是克林頓,小的蛋也跟著破了,出來的是萊溫斯基。”如果要我們來評價這篇作文,我們如何評價?是說它歪門邪道,還是說它胡思亂想?也許我們的教師會用所謂的“標準”“槍斃”學生的勞動成果,容忍不得“異端”的存在。
我們總說學生作文缺乏想象力,其實我們常常在壓抑學生的想象力,我們常常用規範和格式去壓製學生,製造一個個套中人,生產出一篇篇套中文。一說春蠶蠟燭,我們的學生就會想到教師的無私奉獻;一說鍾表,我們的學生就會想到時間寶貴。這些文章千篇一律,虛情假意。我們不能責怪學生,而應該反躬自問,我們是如何教育學生的,學生是怎麼被捆住想象的翅膀的。
人文精神的培養不需要“訓練”,但絕對需要陽光、氣候、土壤。這個“陽光、氣候、土壤”,就是一種語文教育中的民主教學氛圍。精神的鳥兒隻有在遼闊的藍天才能自由自在地展翅飛翔。語文教育要給學生以心靈的自由,容忍學生的“異端”,讓他們的思想衝破牢籠;尊重學生獨立寫作的權力,讓他們能夠在作文中無拘無束地傾瀉思想感情的潮水;鼓勵學生創造,讓他們能夠在沐浴世界上所有精神文明之光的同時,又能擁有超越前人的激情!……而這一切都有賴於教師為學生營造寬鬆的教學氛圍。
二.張揚健康個性
作文是一種精神產品,它的個性特征應該是最明顯的。由於生活閱曆、思想認識、性格愛好等各方麵的差異,學生寫出來的文章自然應該不同。作文最忌諱千人一麵,眾口一詞。作文應張揚個性:思想的個性,情感的個性,體驗的個性,語言的個性。
要張揚個性就要有個人的“獨特感受”。但並不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才能震撼學生,有時日常生活中的瑣碎小事一樣能觸發學生的“獨特感受”。家人的一句平常話,朋友的一個善意的舉動,教師一縷鼓勵的目光,陌生人一臉熱情的微笑……都可能引起學生心靈的撼動。學生把這一切如實寫下來,就有獨特的個性化的東西在閃光,就能打動讀者。
要表現個性還得抒寫真情、表現“真我”。現在,作文“假、大、空”的現象相當普遍。為了騙取高考的分數,甚至可以編造自己母親身患絕症的“故事”。寫作文就隻知胡編亂造,或尋章摘句、無病呻吟,或套話連篇,千篇一律。學生在作文中,完全丟失了“自我”,作文也就喪失了靈魂。冷靜反思我們的作文教學,不難發現,應試的作文模式使鮮明的人文性枯萎了,使鮮活的個性凋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