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指導學生寫生日記
著名教育界家葉聖陶老人,生前反複強調小學生要寫日記。我想,中學生也不例外,物別是初中學生。
寫日記,不僅能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提高作文水平,而且老師通過對學生日記的檢查,可窺視其心理發展的方向,多方麵培養塑造學生的素質。該如何指導學生寫日記呢?可通過以下幾個方麵:
一、培養興趣,樹立信心
前蘇聯一位教育界家說過:“興趣是第一老師。”寫日記也是如此。有的老師慨歎,個別學生幾周都沒寅日記了,怎麼說,他還是丟三落四的,沒有悔改。,此學生肯定對日記沒有興趣,覺著無話可說,可見,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興趣是關鍵。怎樣培養學生寫日記的興趣呢?首選可組織學生欣賞那些形式多樣、文字淺顯、通俗易懂、內容豐富且有一定教育意義的日記,特別是那些名人的日記,目的在於使學生們受到思想啟迪的同時,引起對日記的喜愛,從而養成記日記的習慣。
“擁有信心,就等於有了成功的一半。”教師可自備一本“班級日記”,每篇寫的是班級生活實際:有時寫一段班級風貌;有時寫一段某一個同學進步感受;有時也可寫個別同學的建議或改進的方法等。篇幅可長至三五百字,可短至百八十字,盡量用一些通俗易懂、喜聞樂見的形式和語言,讓學生聽後易於模仿,鼓起寫作的信心。這樣以來,讓那些十二三歲孩子感到有意思,無不躍躍欲試想寫寫對某個老師的看法,某個同學的見解。同時,寫日記的興趣來了,勁頭大了。
二、注意積累,豐富生活
我國有句成語叫“未雨綢繆”。原意是說在沒有下雨的時候,就要把門窗捆綁牢靠,後來比喻事前做好準備工作,這樣才能有備無患,寫日記也是如此。
學生寫日記,就是反映他自己眼裏的世界,也就是反映社會社會生活。所以,教學生寫日記絕不單純是布局謀篇,遣詞造句的問題,而是應注意豐富他們的生活積累,做生活的有心人。再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嗎,沒有材料是寫不出日記的。所以說積累材料是記日記的一個主要環節,老舍也認為,辛勤積累材料是寫作的一項基本功。
怎樣積累材料呢?關鍵是豐富學生的生活。教師應注意經常和學生生活在一起,開展一些豐富多彩的活動。諸如春遊、班級運動、班級擂台賽等。特別注意的是,從活動內容到組織形式以至活動意義,在活動前,都應向學生一一講清。在活動期間,老師要特意提醒他們留心身邊的事物和人物,觀察事物的形態,色彩的變化;人物的動作、神態等,並注意一些觀察方法,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觀察力。
比如開展風箏比賽,就讓他們注意風箏的構造、顏色的搭配,飛行的方式以及同學們放風箏失敗和成功時的神態等。在他們掌握風箏相關知識的同時,也讓他們明白“失敗是成功之母”這一人生真諦。這樣一來,他們在思想上有所收獲,知識上有所積累,觀察力有所提高,從而達到活動的預期目的,再讓他們寫日記,不用愁沒話說了。
同時,日記本身就是積累。著名兒童文學家莊之明曾深有體會的說:“堅持寫日記,既積累素材,又練筆。”學生們何樂而不為呢。但是要注意用日記積累素材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能奏效的,這需要長期堅持不懈的努力;要注意象蜜蜂從萬花叢中采蜜一樣勤於采集,點滴積累,積少成多;另外也要注意選擇,應積什麼,怎樣積,天長日久磨練手中筆,構思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就必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