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課堂教學常用引入方法
中學物理課堂教學一般可分為準備階段(即課堂引入階段)、發展階段和鞏固階段。一堂課的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準備階段。
課堂教學準備階段的任務是複習檢查上一節課的內容和引出新課題,具有溫故知新和承前啟後的作用,是搞好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這個階段的教學與其它他階段的教學一樣,不能千篇一律,應根據具體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方式進行。一般來講,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都可取得較好的效果。
(1)提問——複習法
提出問題讓學生解答,在複習的基礎上設置障礙,引出新課題。
例如,講授“改變內能的兩種方法”一節時,先提問:
①什麼是物體的內能?它的決定因素有哪些?怎樣比較兩個物體的內能的大小?②物體的內能可否改變?怎樣改變?
這種方法,即複習了上一節課的內容,又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望,很自然地引入新課。這種方法雖然是傳統的方法,但是,在邏輯性、連貫性都很強的物理教學中,仍是常用的有效方法。
(2)練習——綜合法
通過課堂練習,複習鞏固上節內容,從學生答案中找出疑點,引入新課。
例如:在學習“理想氣體的狀態方程”一節時,可先讓學生分組計算下題,看誰做得快,還可讓學生上講台板算。
[題]:一定質量的某種氣體,由P1=2標準大氣壓,v1=10升,t1=27℃的第一狀態,分別經過下述兩個不同過程達到第二狀態,求壓強P2各是多少?
①先等溫膨脹到v2=20升,再等容升溫至t2=127℃;
②先等容升溫至t2=127℃,再等溫膨脹至20升。
通過這道題的計算,不僅複習了上節課的熱力學溫標、查理定律、玻——馬定律,而且最後的答案均為2/3標準大氣壓,同學們覺得奇怪,議論紛紛,引起極大興趣,經過教師綜合,自然引入新課,也為掌握氣態方程的物理意義打下基礎。
(3)演示——議論法
教師一邊進行演示實驗,一邊發問,師生相互議論總結以前學過的內容,從實驗事實得到出人意料的結論,使學生產生懸念心理。
例如,在學習“毛細現象”一節時,教師先出示連通器並問:“這是什麼?”(答:“連通器。”)又問:“若在連通器中注入一定量的水且使水不流動後,有何現象?”(同學說:“液麵相平。”)再問:“若將兩端開口的玻璃管插入盛水容器中,管內水麵比容器中水麵是高還是低?”(又回答:“當然一樣高。”)這時,教師將不同內徑的管子插入水中讓同學們觀察,學生在事實麵前大吃一驚,根據他們迫切要求得到正確答案的心理,教師自然地引入新課題——“毛細現象”。
(4)故事引入法
物理知識的很多內容都有曆史事實或名人軼事或趣聞笑話。這些內容在日常生活、科學技術中都有重要應用和發展,教師從中選出精采部分用於教學,對激發學生興趣,開發他們的思維和促進其掌握知識都有明顯的效果。
例如,在教“液體的表麵現象”一節時,可講這樣一個故事:阿凡提在街上買了一壺茶,轉眼被人偷走了,望著這人背影,他搖了搖頭,走向肉鋪去買了一包肥肉。阿凡提手拿肥肉找到那人講理,那人蠻橫地說:“茶是你的,能叫應嗎?”阿凡提說:“茶雖不答應,但它是我買的,所以認得我的錢。你若不信,我把五分硬幣放在它上麵,茶能托住我的錢,而它卻托不住你放的錢。”那人要求當場作證,於是阿凡提用沾滿油的手拿起個五分硬幣,嘴裏還念念有詞,念完後,把錢放在茶水裏,隻見五分硬幣穩“坐”在水麵不沉,旁觀者目瞪口呆。教師講到這裏,問:“阿凡提的魔法何在?”馬上引入“液體的表麵現象”。這樣引發學生興趣,可收到極好效果。
(5)檢查預習法
教師通過檢查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預習情況引入本節內容,巧妙地進入教學發展階段。例如,學習“能源的利用和開發”一節,該節內容雖多,但沒有難點,事前要布置預習,要求學生明確幾個主要問題,上課時,通過檢查預習情況,就板書出該節的提綱,然後逐一討論和充實有關的具體內容。
(6)“開門見山”法
有些內容的課,用前述幾種方法,就顯得生硬或別扭,這時就可以開門見山地講述新課。這時一般都先交代本節課的重點、難點,說明本節內容與以前學習內容的關係,提示學習本節內容的方法及要求等,每一單元的第一節課往往用這種方法。
總之,在準備階段,要根據本節內容的特點和前後內容的聯係來靈活地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興趣和求知欲,又要引起學生積極思維,自然地引入新課內容。其目的,都是為了達到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更好地增強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