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階段:主要培養學生掌握“知識結構”的能力以及思維、推理、綜合能力
在這一階段,從“單元教學”逐漸過渡到“章教學”。由教師繪製知識結構圖過渡到由學生自學後繪製整章的知識結構圖。在對課內習題熟練分析解答的基礎上,自編一部分綜合性習題,在同學之間互相求解。對有些內容可結合所學知識,要求學生寫一些“小論文”鼓勵學生對所學知識提出自己的見解,啟迪他們創造性思維能力的發展。
【教學要求】
1)實驗教學、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習題教學、課外活動的開展及能力培養這五個方麵的關係是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其中,要始終堅持將物理實驗置於一個非常突出的位置。在實驗教學中,大量應用了幻燈、錄像、投影、錄音等電教手段。基礎理論知識教學是教改研究的核心。要求學生對每一章節中的物理概念、定律、公式、物理常數及物理單位都一一搞懂,對每一個基本概念一要講清、二要理解、三要記住、四要會用。對每一個物理量要求一定要理解它是表示哪種客觀事物的什麼性質或特征,而不能隻是死記硬背其
定義和定義式。
2)在加強實驗教學和基礎理論知識教學的同時,重點抓習題教學從“無序”到“有序”的過渡。遵循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從基本到綜合,從縱向深入到橫向擴展的認知規律。在解題過程中,強調讓學生總結基本解題方法和技巧,要求學生挖掘“題中之題”,即由一個問題引伸出的若幹問題,並引導學生一題多解,收到了十分有效的成果。
這一教改方案的有序與啟動貫穿於教學的全過程中,在“啟”與“動”的過程中,學生從問題中來,到問題中去的動態轉化過程本身就培養了他們在課堂內外主動獲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能力。
【操作要點】
有序啟動式教學法教改實驗,是以教好物理基礎知識為核心,引導學生規律性掌握物理知識的。物理知識可分為物理概念(物理量),物理定律(定理),物理公式,比例常數和物理常數,物理單位等內類,而每類物理知識都有一定的特征。教師在講授物理學各部分內容時,有意識地將各類知識的特征滲透到有關內容中去,久而久之,學生認識了各類物理知識的共性,就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縮短理解知識的過程。從而有效地促進物理教學質量的提高。然而,各類物理知識的特征,對於初中生,不要求也不可能全部滲透。因此,可著重在以下幾方麵加以引導:
(l)對於物理概念教學,重在概念建立的思維方法和表達方式
例如“力”的初步概念教學,通過“力”的現象的10個實例,引導學生從具體物體的個性,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有兩個物體,發生了某種作用。推廣到一般,力的特征就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這即是力的概念。
又如“機械運動”概念的教學,運用學生已有的感性知識列舉“運動”若幹例,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為:某一物體(我們研究的對象)對於另一“不動”的物體(稱為參照物)發生了位置變化,我們用“機械運動”這一概念來反映這類現象的共同特征,定義為“一個物體相對於別的物體的位置改變叫機械運動”。
通過多數反複滲透,使學生懂得要建立一個物理概念,必須首先觀察某些客觀事物(物體、物質、物理過程、物理事實、物理理象等)或創造條件進行某些實驗(重現當時當地難以觀察到的某些事物)。通過分析找出它們的共同特征,然後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將這一共同特征概括表達出來,即給它一個明確的定義,這就形成了一個物理概念。此後,就可以讓學生按照這一方法去學習掌握某些物理概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