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對於物理量教學,著重在定義、定義式、單位和單位規定的規律
初中物理中重要的物理量有速度、密度、壓強、功、功率、電阻、電流強度、電功、電功率等等。根據教改實驗方案的精神,我們在“速度”教學時,向學生滲透如下的層次:
①為描述什麼物理現象而引入“速度”這一物理量?(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
②如何定義速度才能正確反映物體運動的快慢程度?(定義為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
④速度的單位是什麼?它是如何規定的?(1米/秒,每秒鍾通過1米的路程)
⑤速度不僅有大小,而且有方向。
⑥速度的大小不由s、t決定。
在“密度教學時,仍按“速度”的層次進行滲透:
①為描述什麼物理現象而引入“密度”這一物理量?
②如何定義密度才能正確反映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的質量不同這一物質的特性?
③密度的定義式如何表達?
④密度的單位是什麼?它是如何規定的?
⑤密度隻有大小,而沒有方向。
⑥密度的大小不由m、v決定。
經過如此滲透,學生已大體知道物理量的一些特征,覺得物理知識很有規律。實踐表明,學生很容易接受這些特征,而且接受後很容易發生知識遷移。我們在講授“壓強”、“功率”、“電流強度”、“電功率”等物理量時,都按上述層次提出問題,由學生自己找出這些物理量的特征,這種遷移都能夠順利實現。
(3)對物理規律教學,著重於理解,主要是讓學生弄清楚
①某定律反映的是什麼物理事實的客觀規律?
②如果該定律能用公式表達,則公式中的物理量有什麼樣的相互依賴關係?
③應用該定律時應注意些什麼?
如在“阿基米德定律”教學中,我們在做好實驗的前提下,通過演示和練習,主要讓學生理解好:
①阿基米德定律是反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所受浮力大小的規律;
②應用時要注意到這個規律適用於液體和氣體;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與其浸入液體中的體積相等;
③阿基米德定律可以寫成公式:
F浮=P液·gV排
可見浮力的大小隻跟液體的密度和物體排開液體的體積有關,跟物體的形狀、物體浸沒在液體中的深度、構成物體的物質的密度均無關。
(4)初中物理中的刻度尺、天平、彈簧秤、量筒(杯)、溫度安培表、伏特表等儀器的使用
它們也有著共同特性(例如:如何刻度、最小刻度多大、準確度如何、怎樣讀數及記錄等),在教學中也注意到引導學生“有序”地掌握它們的規律。
其它各類物理知識,象物理公式、物理單位、物理常數等,我們都結合學生的實際,按“方案”的基本精神進行教學。
實踐表明,引導學生規律性地掌握知識,有利於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學質量的關鍵在於使學生不僅理解結論,更重要的是掌握學習物理知識的方法和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