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啟動式”教學法
在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期,杜威提出了“問題教學法”,盡管重視了學生思維的啟發和能力的培養,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但在學生接觸實踐鍛煉方麵存在著局限性。後來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美國的一些教育工作者提出了以自學為主的“程序教學法”,這種方法能適應不同程序學生的學習,但限製了師生的情感交流和認知上的及時反饋,以及學生學習範圍和知識深廣度。在中學物理的教學中,湖南桃江教研室戴健秋、桃江四中康敏教師實驗並總結了一種通過一定途徑,運用多層次啟發、采用多種教學手段、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盡可能在學習中找到自我思維的最佳點和最優角度的教學程式,即“程序——啟動式”教學法。
【基本結構和操作程序】
現代教學法的方法結構是和課程的知識結構、學生的認知結構、課堂教學的心理結構、教學目標等諸方麵聯係在一起的。中學物理的內容,力、熱、電、光、原各部分之間既彼此獨立,也存在著有機的聯係。就每堂課來說,可以把它分解成幾個教學階段和若幹教學層次。在講授之前,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學生中基礎知識、接受能力的各個層次,不同教學手段的要求,將教材通過處理後,編成適合不同程度學生的教學程序,讓學生按照編寫的程序進行自學、自探。課堂上教師成為“導演”,根據“演員”——學生的“演技”,進入“角色”的程度,來調整進程的快慢。根據認識論的觀點,可歸納為以下幾個程序進行教學。
(1)再現程序
引入新的知識,可以聯係學生已經學過的知識,具有“承前啟後”的作用。教師提出的問題,讓學生回答,然後啟發學生思考新的問題,達到鞏固舊知識,培養縱向思維和發散性思維的能力。
(2)感知程序
對一個新的問題,盡量讓學生從感知認識開始,就新的現象或事件,通過觀察和自己動手演示、操作形成意識。這是認識事物的感知階段,必須指明其感知的對象,其關鍵是要教師編寫的程序能符合學生的思維習慣,這樣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歸納、推理能力。
(3)理解程序
理解和消化是掌握知識的重要環節,在感知認識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分析現象的原因。從而揭示事物或事件的本質。在授課中或設置“疑點”(模棱兩可的問題),讓學生討論或提出有關實質性的問題,並暗示問題討論朝哪個方麵去分析,以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樹立自信心,有“跳起來可摘到果子”之感。也可提出一些與之並列的問題與其對照,以培養橫向思維的能力。
(4)創造程序
高中階段的學生,或多或少都具有創造欲望和能力,在課堂教學中,精心設計一兩個有爭論性的問題,或有創新因素的習題,讓學生爭論、思考、評價。鼓勵學生創造性的解決問題(或改進實驗、或從新的角度解答習題、可寫小論文等)。讓他們那種“初生牛犢不畏虎”的拚勁在物理學中體現出來。
【教學實例】
教學內容:功與機械能的關係。
課型:新授課
教材分析:功與能的關係是對機械能這一章的總結,在已學過的知識(動能定理、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基礎上歸納出功與機械能的關係。教學過程:
(1)複現
提出問題“機械能守恒定律的內容的是什麼?”讓學生回答,並強調“隻有重力做功”是成立的前提,並指明“隻受重力作用”與“隻有重力做功”的不同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