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實驗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法(2 / 2)

有目的地采用邊講邊實驗的教法,可以把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這樣既發揮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精神,又加強了教師教的效果,有利於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鞏固,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實驗技能。

2)適當增加和改進學生實驗課。

學生實驗課是全麵地、綜合地培養學生獨立實驗能力的教學形式。它包括實驗的原理、方法,實驗的技能、技巧,以及實驗結果的分析等。為了增加學生動手的機會,可盡量把實驗小組分得小些。

例如,重點中學二人一組,農村一般中學四人一組。學生實驗課的數量和質量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要求全部完成。還可把一部分驗證性的演示實驗改為探索性的學生分組實驗,如在講述彈簧的伸長與拉力的關係時,教師讓學生在堂上自己做實驗,探索出彈簧的伸長和它所受的拉力成正比的關係。在這基礎上,教師又讓學生自繞一個銅線做的彈簧,讓他們探索彈性限度的概念,學生很感興趣而且理解更深刻。

3)開展學生課外實驗活動。

對於課本的小實驗都可安排在課外要求學生全部完成,並定期檢查和組織討論。對於課本的實驗習題,則布置學生進行製作和觀察。例如自製簡易天平、慣性演示器等等。對學生製作的成果,要進行評比、展覽和給予鼓勵。還開展了小型實驗競賽活動。這些課外實驗活動使學生的物理知識與能力得到了擴充和提高。

【以實驗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

以加強實驗為基礎的啟發式教學,經過從初二到初三兩年的摸索,初步形成“提出問題——實驗觀察——啟發思維——練習運用”的課堂教學結構。

(1)提出問題,即設置疑問

它起著激發學生興趣,明確學習目的,啟發學生思維的作用。設問的方法多種多樣。有教師引問,也有學生的質疑。教師可以從設置一定的情境中引出問題,可以在複習已學知識基礎上直接提出新的問題,也可以讓學生在實驗觀察或做練習中自己產生問題。設問的運用,貫穿課堂教學的始終。在課始,發掘問題,引起興趣;在課中,設計問題,循循善誘;在課末,留下問題,誘發深入。讓學生帶著問題學,才能學得主動,積極,自己去探索和獲取知識。

(2)實驗觀察

是指通過教師演示或學生實驗,或者兩者交錯進行,在教師指導下,讓學生小心觀察,動眼、動手、動腦、動口去研究問題,獲取知識。學生通過實驗觀察,有利於形成正確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規律,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啟發思維

是在實驗的基礎上,經過教師的引導,進行分析概括,由感性到理性、由個別到一般的抽象思維過程。也就是通過議論、分析把實驗中觀察到的物理現象,概括出物理概念、規律。啟發思維的運用形式,可以是教師與學生的問答式,也可以是教師啟發引導下的學生議論小結,也可以是學生議論基礎上的教師講述。

(4)練習運用

是指學生通過練習運用所學物理知識,達到加深理解,鞏固知識和培養能力。主要是在堂上讓學生做習題,還有解釋實驗或生活中的一些物理現象,實驗驗證等。

提出問題、實驗觀察、啟發思維、練習運用,每個環節都有自己的特點、作用,各有區別,又互相聯係,彼此滲透,相輔相成。

在具體的教學中,各個環節不要形成死板的模式,可以交錯重複地使用,例如“實驗觀察”和“啟發思維”就常常交織在一起,提出問題則滲透在各個環節中,采用“講解、實驗、小結”相互穿插進行,使課堂教學的幾個環節有機地結合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