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課堂演示啟發式講解教學法(1 / 1)

初中物理課堂演示啟發式講解教學法

這是由江蘇海門中學保萍老師實驗並總結的。

初中物理的教學,經常是將課堂演示與啟發式講解結合進行。這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直覺思維,獲得感性知識,還能通過教師的啟發式講解,步步深入地把學生引入抽象思維,邏輯思維的境地,使教師的主導作用得到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興趣、求知欲亦得到很好的調動。

【教學模式】

(1)先演示、後講解

初中學生,由於年齡、性格的特點,具有好奇心理,酷愛“胡思亂想”,同時,學生由於思維層次的限製,教學中的某些教學內容,宜先進行課堂演示,再進行啟發式講解。

1)引入抽象物理概念,宜先演示後講解。

例如,講授“慣性”概念時,學生對保持原來運動狀態的“頑固性”理解有困難,先演示一個小實驗:將盛水的玻璃杯壓在一條紙帶上,讓紙帶在杯底與桌麵間迅速抽出,觀察到紙帶被抽出而杯子留在原來位置,針對這一物理現象,提出問題:

①原來杯子與紙帶處於什麼狀態?

②當紙帶的運動狀態(所處位置)發生變化時,杯子的運動狀態有什麼變化?

③產生這一物理現象的原因是什麼?

這樣很自然地引入慣性概念,然後進行啟發式講解。

2)解決學生容易混淆的問題,宜先演示、後啟發講解。學生對物理概念、規律的理解往往有反複、特別是對那些“似是而非”的理解,一定要擺事實、講道理、先演示、後講解。

例如,學生總會認為“壓力就是物體的重力”,壓力是與物體的重力有關的”。為消除學生的這種錯誤觀念,先演示如圖所示的實驗,在砝碼上拴一細線,略用力豎直向上的是,但不使砝碼離托盤稱,讓學生親眼到,托盤仍受砝碼的壓力,不過壓力已小於砝碼的重力4.9牛,再將砝碼提離托盤稱,這時砝碼的重力不變,仍是4.9牛頓,但托盤稱上的壓力已不存在。在上述演示的基礎上,再啟發講解什麼是壓力什麼是重力、壓力和重力有什麼區別和聯係,從而澄清了學生“似是而非”的糊塗認識。

3)對物理規律進行探索時,宜先演示後啟發講解。愛因斯坦認為:科學研究中,“真正可貴的因素是直覺思維”。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探索思維能力,幫助學生認識未知規律,宜先進行演示實驗,再進行啟發式講解,讓學生從觀察到的物理現象入門,進行猜想、歸納、分析,讓思維沿著一定的台階逐步深化。如講“電磁現象”中的右手定則時,要探索閉合回路中的一部分導體作切割磁力線運動時產生感生電流的規律,就得先按課本介紹的實驗先演示,讓學生思考。然後通過師生對話,總結規律,介紹判斷方法——右手定則。這樣學生便於理解、容易接受、記憶牢固。

(2)先講解、後演示

啟發式講解的目的,在於闡述概念的物理意義,講解物理規律的適用範圍,為學生點撥知識的重點和難點,使他們在這方麵多下功夫,認真鑽研,打好堅實的基礎,對於教材的某些部分,也可采取先啟發式講解後演示實驗的教學方法。

1)新舊知識銜接較緊時,宜先講解後演示。有的新授內容與已學過的知識有緊密聯係,教材中承上啟下的作用自然,這時可發揮學生思維定勢的積極作用,因勢利導,順水推舟,通過板演、師生對話,在複習舊知的基礎上,自然引入新概念。為要鞏固和熟悉它的應用,發展學生的擴散思維,就得進行必要的演示實驗。例如在“斜麵”教學中,先總結:斜麵長是斜麵高的幾倍,所用沿斜麵向上的推力就是物體重力的幾分之一”這一結論,就可采用這種方法組織教學。因為學生已學過功的原理,知道使用任何機械都不能省功,所以通過先解一道簡單的斜麵練習題,應用簡單邏輯推理得出:F/G=H/L的關係式,最後通過數形結合,演示課本上的實驗進行驗證,使學生心領神會、記憶深刻。

2)驗證物理規律和現象,宜先講解後演示,如講解“改變物體熱能”時,可先用啟發式回顧用熱傳遞的辦法可以改變物體的熱能,接著演示課本上的三個實驗,驗證做功確能改變物體的熱能,從而得出做功和熱傳遞都能改變物體的熱能。這種先啟發式講解後演示實驗,目的明確、指導性強,對學生定向思維能力的培養是較好的途徑。

不管采用先講解後演示還是先演示後講解的教學方法,目的隻有一個,即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活躍學生思維,提高知識傳授和思維訓練的效果,提高教學質量,所以教學中要注意:

①演示實驗與啟發式講解應和諧配合。

②重視其它輔助教學手段的作用。

如利用電教手段以提高演示的可見度、動態效果、利用板畫、掛圖或實物解剖以增加對物理現象和過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