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素、三渠道、四層次”教學結構模式
物理學科既有一般學科的共同點,更有自己的學科的特點。所以物理學科的教學結構既有一般學科的教學結構的特點,也有自己的特點。中學物理教學結構模式應該是“二因素、三渠道、四層次”的立體化結構。其中,二因素的教學目標為橫向複蓋麵,三渠道的教學方法為縱向,四層次的教學內容為垂直方向。
(1)“二因素”是指物理教學目標有二個因素: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一般認為,人的智慧活動中,不直接參與認識過程的心理因素稱為非智力因素。加強對非智力因素的培養,對提高教學質量有重要意義。美國羅傑斯的“情感中心論”,前蘇聯沙塔洛夫的“合作教育論”,保加利亞洛紮洛夫的“暗示教學論”,以及我國冷冉同誌的“情知教學論”都成功地說明了這點。所以,把非智力因素作為物理教學結構的橫向因素之一,有利於物理教學指導思想的轉變,有利於教學目標的立體化。具體地說,要求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設法培養學生對物理的興趣愛好,激發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動機,形成活躍、愉快、和諧的學習環境,從而實現物理教學目標的立體化。
(2)“三渠道”是指物理教學方法有三個渠道:多種感官的渠道,多種教學法的渠道,多種活動的渠道
采用多種感官的渠道要求我們在物理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視覺、聽覺、嗅覺、味覺、皮膚覺、運動覺、平衡覺,從而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采用多種教學法的渠道要求我們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心理特征靈活地選擇講授法、談話法、讀書指導法、演示法、實驗法、參觀法等。尤其是注重演示法和實驗法,它是物理教學中的重要教學法。采用多種活動的渠道要求我們廣泛地開展多種課外活動,比如:自製教具、寫小論文、設計小實驗、物理競賽、物理講座、物理參觀等。從而實現物理教學方法的立體化。
(3)“四層次”是指物理教學內容有觀察、實驗、思維、分析四個能力層次
物理學是研究物理現象的科學,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中明確指出中學物理教學目的是使學生在掌握物理知識同時,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思維能力、分析能力。在觀察物理現象和實驗操作的過程中,學生用眼睛看,用耳朵聽,用鼻子聞,用手摸,產生了對物理現象中的物體個別屬性的反映。在思維分析的過程中,抽象出物理現象的共同屬性以後認識了有關的物理概念,抽象出物現現象的變化規律以後認識了有關的物理定律。所以,把這四個能力作為物理教學內容的四個層次有利於糾正忽視能力培養的錯誤傾向,有利於教學內容的立體化。具體地說,要求我們在物理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觀察儀器、分析實驗數據、寫好實驗報告,逐步養成自學習慣,逐步養成獨立思考習慣。善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善於抓住中心,抓住重點,從而實現物理教學內容的立體化。
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認為:“有認知的學習理論,亦須有認知的教學原則,這些教學原則應著重學習過程,而非著重學習效果。”這裏重學習過程正是教學結構的立體化,而重學習效果正是違背了教學結構的立體化。例如:有的教師在物理教學中,以最短的時間,盡快地速度授完新課,然後擠出大量時間進行解題訓練,大搞題海戰術,這種結構忽視了非智力因素的教學目標,枯燥使用講授法的教學方法,遺漏了培養能力的教學內容,這樣做隻能欲速而不達。所以,我們應該按照重學習過程的教學原則,建立起立體化教學結構,真正提高學習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