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環節”啟發教學法(1 / 2)

“四環節”啟發教學法

本教法的宗旨是: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啟發、誘導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逐步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維的品質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本教法由“預習、提疑,解難和練習”四個環節組成。這是由元孝恭老師實驗並設計的。

【第一環:預習】

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發展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本身內部的矛盾性。為了促進其內部矛盾產生,課前老師出預習提綱,指導學法結合教材內容進行預習。並寫出預習筆記。記下基本概念和發生的疑問兩部分。老師定期審評預習筆記,幫助和促使學生看書,培養其看書能力。特別是使學生在預習中能發生各式各樣疑問,並記錄下來,這樣能逐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例如,講“功”這節課時,可給學生提出以下幾個預習題:

1)舉例說明什麼叫功?與日常人們所說的“工作”、“勞動”、“做工”有何區別?

2)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是什麼?

3)如何由演示實驗推導出功的大小與兩個必要因素成正比?

4)試理解功的計算公式和單位。

學生在課前基本上都能完成預習,記好筆記。

【第二環:提疑】

愛因斯坦認為,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更有價值。在課堂上,首先讓學生提出預習中的疑問。哪怕是點滴疑問也可。老師將重要的、具有普遍代表性的問題書寫於黑板的一側。這一環節,雖隻有幾分鍾時間,但作用較大,一方麵能調動學生積極思考問題,並激發其興趣,另方麵能促使學生完成好預習環節,同時也增強下一步聽課注意力,起到承上啟下作用。學生開始提疑後,此起彼伏,接二連三。他們興趣很濃。

例如:學生預習“功”這節課內容後,提出以下的一些問題:

1)如何區別物理學中的“做功”和日常生活中所說的“做工”?

2)書上所說的“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怎樣理解這句話?

3)汽車在公路上跑100米是人在做功還是有哪個力做功?

4)我把5塊磚從校門外搬到校院裏算不算做功?再將磚從一樓搬到二樓呢?如果再把這5塊磚從二樓搬到一樓,又算不算對磚用功?

5)一塊瓦片從房上掉下來,有無力對瓦片做功?朝鮮婦女用頭頂著筐子走平路是否做了功?

【第三環:解難】

教學過程是一個不斷分析矛盾,解決矛盾的過程,教學方法不僅為教學目的製約,還要受到學生認識規律的製約。學生提疑,說明有較強烈的求知欲,“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抓住這個時機,老師通過演示實驗、啟發、引導等方式,來敲開學生的急待求知的心靈。特別是演示實驗,盡量讓學生自己動手作,激發他們興趣,使知識在潛移默化中被他們基本掌握。這一環節是關鍵的一環,解難時教師要根據教材的重、難點,有意識地講解學生的疑問。能否排除疑難,達到予期目的,一方麵要求認真備課,另方麵要掌握學生的理解水平。要避免講解中的“蜻蜓點水”現象。此環節大約是20—25分鍾左右。

對於“功”這節課,可分以下三個步驟進行啟發。

(1)用實例從正反兩方麵來分析“做功”的真實含義,使學生明白其基本概念

首先用四個正麵的例子:對上提、上舉、水平推、自由下落的物體的作功情況組織學生進行分析,啟發學生提出“做功”必須具備的兩個因素,一是作用在物體上的力,二是物體在力的方向上通過的距離,二者缺一不可。

然後再舉幾個例子,說明作用力對物體是不做功的,引導學生判別各缺哪個因素:

1)10個人用了很大力推汽車,但未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