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這是腦底部或腦表麵的血管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網膜下腔,形成一係列腦實質受壓和腦膜刺激症狀。
本病絕大多數是因先天性動脈瘤破裂引起,其次是腦血管畸形,再次為腦動脈硬化與高血壓。任何年齡都可發病,但以青壯年居多;老年人病因和症狀則與年輕人不大相同,病因方麵以腦動脈硬化和高血壓居多,症狀方麵,則以意識障礙較突出,與青壯年人以頭痛和腦膜刺激症(如頸項強直)為主證有所區別。
患者多有慢性頭痛史,但發病爭驟,多在突然用力和情緒激動時誘發,出現以後枕部為主的劇烈頭痛、噴身性嘔吐(即吐得很遠)、煩躁不安、精神亢奮、幻覺、複視、眩暈、惡心、頸強、昏迷……等症。由於老年人對於疼痛反應遲純、頸項強直出現的時間較晚;因此,年長者突然出現血壓升高,意識障礙,雖無頭痛和項強,仍應考慮本病的可能,要盡速就醫,如確診,要臥床休息一個月以上。
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溢血同是顱內的血管破裂出血。不同點在於,腦溢血是腦實質部位的動脈破裂出血,血液淤積在腦組織中,直接壓迫腦組織;而本病的血液則存留在腦組織外,除有壓迫相應大腦出現的症狀外,還有明顯的腦膜刺激症。兩相比較,本病幸存者預後大都良好,少有後遺症。
為什麼腦血栓多在睡眠或休息時發生?當顱內外供應腦部的腦動脈管壁發生病變,管腔變窄、管壁粗糙,使血小板等血液中的有形成分易於凝聚、附著於管壁,形成血栓,逐漸地堵塞血路,使該血管供應區的腦組織因缺血而壞死即謂腦血檢病。
本病多見於有高血壓、動脈更化、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病史的中年老人,發病情況較腦出血緩慢,多在睡眠中不知不覺起病,醒來已發現癱瘓;有的在白天安靜休息時起病。腦血栓形成以前一星期內,常有頭痛、頭昏、短暫性記憶障礙、肢體感覺異常或麻木無力……等症,以及短暫性腦缺血發作的表現。當然,也有無前驅期症狀逕自中風的。
腦血栓多在靜止狀態發生,這是因為休息時腦部血流緩慢、血壓降低、血液稠粘度增加,容易形成血栓。本病最常出現的症狀為口角歪斜、四肢無力或半身不遂,有的則有尿瀦留或尿失禁。症狀發生後,往往經曆一段進行性加重的過程而達高峰。多數人意識始終清醒,少數人表情淡漠呈癡呆狀。
本病死亡率不到百分之十,多數病人經治後基本恢複但多留有後遣症,部分病人可以完全恢複病前水準。所以,一過了急性期就應早日進行肢體活動和物理治療,預後是相當不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