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中風病人發作時該如何自處?(1 / 1)

小中風病人發作時該如何自處?

小中風首次發作,病情很像大中風,突然出現頭暈、嘔吐、口角歪斜,甚至昏迷、偏癱、失語。遇到這種情形,可參照中風病人在就醫前的注意要點來處理。但有些反覆發作的老病人,認為過一會兒症狀便完全消失而且沒有任何後遺症,沒有什麼大不了的,不免有些掉了輕心,沒有緊急送醫的心理準備。

小中風病人雖然約有三成,經過歲年反覆發作後才真的中風,但一般說來,發作次數越多,發作的間隔時間越短,中風的可能性就越大。換句話說,小中風演變成中風,有一個症狀由輕變重,次數由少到多,由量變到質變的過程。但有少數人,小中風發作二、三次後,就中風了。

所以,有小中風病史的病人,發生類似中風症狀時,不要過於麻木不仁,但也不要過度慌張憂慮,病人和家屬要冷靜沈著,先讓患者平臥、不枕枕頭,給病人喝些熱飲(如熱水、熱茶、熱牛奶),可望在短時間內解除病人的腦血管痙攣和腦缺血狀況。

如果小中風複發的表現和以往不大一樣,或者發作的時間超過以前記錄仍未複元,則要警惕可能是真中風了,此時家屬護送病人就醫時,不要隨便搬動病人,以免因體位改變導致血壓波動,而使本來不致發生腦出血者,又並發了腦溢血,總之,就醫之前的急救措施與中風大同小異,應參照施行。許多臨床報告均證實:在中風先兆期或小中風時即進行正確救治措施者,有很大可能避免中風發生。

現代醫學搶救中風病人有何特長?腦出因和腦缺血急救措施有很大的差異,要求做出鑒別診斷。病人送入醫院後,經過醫生臨床詳細檢查,運用電腦斷層攝影等現代檢驗儀器,絕大多數病人都能得到正確診斷;然後即可根據腦血管意外的病因、症狀、型態及臨床分期,分別給予溶栓劑、抗凝固劑、抗血小板凝聚劑、脫水劑、降壓劑、血管張劑……等藥物治療,必要時得行腦部手術治療。

由於本病死亡率較高,現代醫學對維持生命的基本功能,迅速改善腦缺氧,控製腦水腫,及適當降低過高的血壓等療效較快而好、手段也多。而患者可因中樞神經受損或上消化道出血、嘔吐、腹瀉、高熱出汗、脫水利尿、呼吸困難、缺氧、二氧化碳滯留等各種原因,導致水、電解質及酸堿失去平衡,這就有賴現代醫學密切觀察,以便隨時糾正失衡狀態。

另外,中老年人,尤其是年齡較長者,心、肺、腎等功能較差,且常有不同程度的內髒疾病,一旦中風就會互相影響,出現複雜的並發症,給治療帶來很大的困難,這也是中風病人在急性期應該選擇設備較齊全、醫療技術較高的現代化大醫院進行治療的主因之一。

中風急性期視病情及類型約在發病後二星期至一個月,其間病況隨時會有變化,所以必須住院觀察治療。譬如蛛網膜下腔出血病情好轉後不要就此出院,因有些病人在病發後兩周左右,又可再次出血。所以我們主張中風病人應在以現代醫學為主導的大醫院中,度過二~四周急性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