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一個充滿理性和批判精神的場所。眾所周知,人們期望中的大學是能培養人才,推動社會進步的,也就是說大學的責任是追求完美的社會形態,然而大學本身又顯得難以達到如此完美的境界。
英國教育學家紐曼曾說過,他理想中的大學是進行人文教育,產生精神的地方。大學的使命是開拓未來,創造文明。在人類文明史上,尤其是近代,推動社會發展的巨大成果大都產生或源於大學。大學是集中智慧的地方,應以推動社會進步為己任。而綜觀我國各類高校辦學實際,這卻是我們所缺乏的。我們的大學缺乏這種責任感,這種“大學精神”。
大學應該引導社會而非遷就社會。它是人們的精神堡壘,應該形成一些改善社會風氣的優秀精神,而不應該被社會的壞風氣所汙染。學校的文化氛圍極大地影響著學生。學生要潛心在這種氛圍中去思考、去體驗、去感悟,從而完善自己,這正是“高校不僅是教育界的高校,也是社會的高校”的意義所在。一所大師雲集、兼容並蓄的大學(如劍橋)和一所學科單一、作為技術人才生產線的理科大學,誰對社會有著更深遠的意義和作用呢?結論自然是前者。
然而,隨著時代和社會的變遷,現今的許多大學已徹底參與到社會中去,成為社會知識工業之重鎮。學術與市場緊密結合,大學已在不經意間成為了社會的“服務站”,失去了其原先作為“象牙塔”的遺世獨立性,亦即所謂的“精神”。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是我國古代經典《禮記》中的《大學》篇的第一句。時至今日,它仍能給人很大震撼和許多聯想。然而,在一些地方,大學建築雖然越來越壯觀,研究成果也仿佛日趨龐大,但“斯文掃地”之事件也不絕於耳。真可謂一邊是數量不少,一邊是質量不高。最近幾年,教育界在商品經濟大潮和社會腐敗之風衝擊下滋生了種種不良現象,如急功近利,浮躁虛誇,乃至於學術道德淪喪,不以剽竊、造假為恥等等。
大學應有獨立、理性的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大學作為現代社會特殊的精神領地,在西方已走過了七百多年的曆史,但在中國剛剛百年。今日,麵對當前教育精神價值的失落,麵對日見浮躁的學術界,“大學精神”已成為了其首要急需正視的問題,強調其意義也自不待言。
大學應有大學的精神,在一定的曆史時期,一個民族的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最高表現就在大學的各個學科裏,就在大學師生的身上。具體來說,這種高度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表現為四個方麵:懷疑精神、批判精神、超越精神、追求真理的執著精神。然而作為大學,最應提倡的是其追求真理之精神,這是一種忘我與殉道精神。在這裏,真理擁有大學的最高“皇位”,能打推一切“物欲”與“權勢”的威逼,保持大學的高度獨立性。一所大學,不光有物質外殼,更應該注重其精神內涵的建設。
一個民族,是需要精神和理念來支撐的;一所大學,應該傳遞高品位文化,培養高級人才,研究高層次學問,更應有自己的精神。“大學乃是一切知識和科學、事實和原理、探索和發現、實驗和思索的高級保護力量;它描繪出理智的疆域,對一切侵犯也不屈服。”英國教育家紐曼對大學的闡釋,正是大學的“大學精神”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