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是理想主義者的火爐,是浪漫主義者的綠地,是社會光明的象征,是批判和懷疑的中心,是追求真理的孤獨心靈的溫暖懷抱,也是一個令人神往和懷念的好地方。
大學教育是塑造靈魂的教育。大學的讀書已不僅僅是狹義的讀書,而是有一種思想啟蒙、人格喚醒和心靈震撼等因素在其中。大學的精神是照亮生命盲點和世界暗夜的光。大學是一個激動人心讓人永遠懷念的場所。
現實的思考
我們再來看看中國大學裏的課程設置,大學裏的一些課程對於學生將來的成長用處很小,可是由於傳統的課程設置,這些課程還是大量地存在著。而且,一些課程隻注重理論,根本不注重實踐,大多數學生的交際與社會實踐能力在大學裏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而大量的社會實踐與高校寒暑假“三下鄉”活動隻有很少的一部分學生參與進去了。因為活動時間短,這些活動的規模相對於巨大的學生總數來說實在是太小了。當然這種活動也存在部分的虛假、沽名釣譽、虛報成績,使活動成了走過場、作表麵文章的最好形式。
大量學生以為進入大學之後將來的一切就有保證了,失去了奮鬥的精神,以致畢業時還不如剛入學時的拚勁。大學校園裏還有部分不負責任的教師,上課就是照本宣科,更有甚者用的就是舊的發毛的教案。綜合與此相關的許多因素,導致中國高等教育質量上不去。
哈佛大學的數學大師丘成桐近年來頻繁接觸國內大學。丘成桐說:“這些年,中國大學的基礎教育存在很多的問題,大學的基礎水平,尤其是修養和學風在下降。”
丘成桐認為,導致教育重量不重質的根源就是有些高校和主管部門喜歡用“畝產萬斤”的形式向上級彙報工作成績,卻完全不考慮教育的真正使命。
現代意義的大學出現在中國已逾百年,人類社會已走進了新的時代,我們看到的大學應具有:一是大學的精神,二是大學的製度。前者為靈魂,後者為體魄,二者缺一不可。
從高校的數量和社會需求方麵的比例來說,中國高校的數目並不多,而且很少,高校的門檻仍然很高,以至於每年仍有大量的學生備戰猛擠獨木橋,這種現象成為一種不正常的正常。從高校的精神、環境和人才培養方麵來看,我們的大學在各方麵似乎與現代標準還存在相當大的距離。
但是,中國人幾千年來都很重視教育,這是文化上的優勢,如果中國的教育改革越來越廣,越來越深,並且在很多方麵都能獲得一種製度化的保障的話,中國應該會有非常好的大學出現。隨著高等教育結構調整,隨著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和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提高,隨著國家對大學的直接投入和競爭性的基金投入的不斷增加,我們的高校變成真正的大學,為時將不會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