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孝親敬老,你做到了嗎?(1 / 2)

一、現象

劉芳豔背著雙目失明的母親在極度艱難的環境下求學,用不平凡的細節演繹了一場感天動地的人間真情。孫連忠領著年邁多病的父親讀書,表現出的是堅忍不拔、自強不息、樂觀向上的進取精神。二者不畏艱辛、立誌成才的人生追求是當代所有青年學習的楷模。

對比身邊,我們常常目睹到敬老不足的現象,有些子女對長輩極不尊敬,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拿父母出氣。26歲的王某自幼受父母寵愛嬌慣,養成暴躁的性格,對父母極為不孝,竟因小事將父親活活打死。

巨大的反差,讓我們深深歎息,引發了對“孝道”——這一中華傳統美德的探討。

二、孝道

“孝”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撫養、送終等,是社會傳統的基本道德。從動物學上來說,就是一種“反哺”的行為。

在《孝經》中,“孝”的內容包括:(1)養體與養心。孝重養祖之心,養心即體貼祖心,順應祖意,就是少不了一個“敬”字。若隻有口頭的闡述,而無實際的行動,與養馬養犬皆無區別。(2)小仗則受,大仗則避。父母管束子女,子女固應接受,但父母在情緒激動之時,往往失去理智,故孔子謂:“小仗則受之,大仗則避之。”免彰父母之失,亦即是孝。(3)隱過與婉諫。父母有過,在公開場合,子女則應為其隱諱,以免為眾所知,有損父母尊嚴;但是在家庭之內,則應婉言進諫,使父母自動改進,諫之不從,須用種種辦法,促其自覺改進,亦即是“孝”。

今天我們提倡“孝親敬老”,當然是因為這樣的觀念在社會上受到嚴重的破壞。“孝道”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觀念,如果在中國的古代提倡孝道觀念,絕對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孝親敬老”是天經地義的事,是無須多加討論的。在中國古代的家庭,“孝”的觀念就如空氣一般自然存在著。“孝”實是中國文化的“大傳統”以及“小傳統”的核心。“孝道”本來是偉大的人生理念,尤其是儒家思想更為重視。

三、國外

在韓國社會精神文化生活中,孝道也占有主導地位。在韓國90%的國民認為,“孝”是人類一種生生不息的親情,是“家和萬事興”的基礎。隻有在家庭中敬孝,在工作上才能敬業,對國家才能效忠。

韓國人之所以重視孝道,除了曆史的積澱以外,從小就進行熏陶也是一個方麵。中小學寒、暑假,各地學校都會舉辦“忠孝教育”講座,向學生宣傳“忠、孝、禮”等傳統倫理道德。所以韓國人從小就認為孝敬老人、贍養父母是一種神聖的義務。

每年春節,韓國都出現“千萬人以上的大移動”,家家戶戶都要在正月初一前趕回供奉祖先的長兄(或長子、長孫)家,參加祭祖的“茶禮儀式”。與中國人大為不同的是,韓國人拜年不僅相當講究,而且非常嚴格:長者盤膝而坐,晚輩在長者麵前下跪叩頭。對成年晚輩,長者要低頭彎腰答禮;對未成年就免禮,但要給壓歲錢;平輩之間則相互跪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