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管理自己才能影響別人 1(2 / 3)

頓,真寫絕了,斯坦頓。”但當斯坦頓把信疊好裝進信封裏時,林肯卻

叫住他,問道 :“你幹什麼?”

“寄出去呀。”斯坦頓有些摸不著頭腦。

“不要胡鬧。”林肯大聲說,“這封信不能發,快把它扔到爐子裏去。

凡是生氣時寫的信,我都是這麼處理的。這封信寫得好,寫的時候你已經

解了氣,現在感覺好多了吧,那麼就請你把它燒掉,再寫第二封信吧。”

憤怒是吹滅理智之燈的風,要發一頓脾氣或狠出一口氣,非常容

易,但代價往往過於昂貴,常常導致無可挽回的後果。

因此,管理好下屬的前提是管理好自己,這就是一種自我監控能

力。林肯控製情緒的方式不失為培養自我監控能力的一條有效途徑。

1995 年,由於種種原因,聯想(香港)集團出現巨大的管理、產

品和財務危機。在有被投資者拋棄的危險時刻,聯想沒有恐慌,他們

冷靜分析了出現問題的原因,果斷將香港聯想和北京聯想合並,使聯

想整體渡過了難關。

從這件事情中,聯想掌舵人柳傳誌悟到 :中國內地市場在相當長時

間內都應該是聯想的主戰場。正是基於對失敗和挫折的反思,聯想重新

部署了中國本土市場的策略與布局,他們終於搭上中國 PC 市場快速增

長的快車,成為 1996— 2002 年中國快速增長的 PC 市場上最大的贏家。

其實,這不是聯想第一次遭遇市場挫折。聯想的起家是靠從科學

院貸到的 20 萬元,由於當時急於賺大錢,在一筆生意中被騙去 8 萬,

整個公司陷於困境。

1998 年,聯想管理層又出現巨大震蕩。在聯想 20 年的成長過程

中,雖出現過幾次重大挫折,但與許多中關村企業不一樣的是,他們

能夠迅速從這種挫折中站起來。

二十餘年來,微軟一路坦途,但比爾·蓋茨認為習慣於失敗是成

功的基礎。因此,蓋茨常常雇傭在其他公司有失敗經驗的人做其助手,

借用他們的經驗避免重蹈覆轍。

蓋茨最為欣賞的人是福特汽車創始人福特和通用汽車創始人斯隆。

蓋茨辦公室有一張福特的照片,作為激勵,也作為警惕。福特夢想做出

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創造出汽車世紀,但最後固執地堅持原來的信念

而不能持續進步,二十年後霸主地位被後起的通用取代。懸掛一張福特

照片,既是對他普及汽車全民化的崇敬,又是對他失敗的一種反思。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杜拉克認為,無論是誰,做什麼工作,都是

在嚐試錯誤中學會的,經曆的錯誤越多,人越能進步,這是因為他能

從中學到許多經驗。

杜拉克甚至認為,沒有犯過錯誤的人,絕不能將他升為主管。日

本企業家本田先生也說 :“很多人都夢想成功。可是我認為,隻有經過

反複的失敗和反思,才會達到成功。實際上,成功隻代表你的努力的

1%,它隻能是另外 99% 的被稱為失敗的東西的結晶。”

中國有句俗語 :“失敗是成功之母。”太過一帆風順從不犯錯的人

很難相信他會取得多麼了不起的成績。

綜觀全世界的曆史偉人或者當今的領袖人物,無論是商場上還是

政場上,成功的人中無不經曆過各種各樣的失敗和挫折中,而能夠從

這些挫折和失敗中不斷爬起來的人都取得了成功。無論是偉人毛澤東,

還是商場巨人李嘉誠,都也是經曆過很多的挫折。

不要刻意害怕失敗而猶豫不決,害怕犯錯而縮手縮腳,失敗也是

一個機會,是一個比從成功中學到更多東西的機會。

怎樣對待“失敗”是企業成長過程中回避不了的問題。一個成功

的企業,它會知道從失敗中記取本企業“應該做什麼”和“不應該做

什麼”的教訓,不單是從失敗中找到能夠孕育出成功的“之母”,更是

從失敗中更多地知道了什麼不應該做,應該割舍什麼。

割舍是企業在麵對失敗時的一種很有意思的現象 :企業把失敗當

成財富,是因為失敗證明了有的路走不通。企業在進行一項沒有前人

開拓的投資時,先要想到這是一次機會。當然,這裏指的是“深思熟

慮”的投資冒險,而非盲目地一頭紮入廢棄的深淵之中。

盡管最後的結果也許是“不可行”。但知道了這個“不可行”,可

能就是這次失敗對企業的最大價值。一個曆經百年的企業不可能沒有

失敗的經曆,但它們與一般企業的區別在於 :它們不會為失敗而後悔,

而是通過失敗向自己證明了自己原先不知道的很多東西。知道了這些

東西,也就是把握了後來的機會。

管理智慧

21 世紀是一個充滿競爭的時代,企業生存的最大武

器就是競爭。在這場較量中,對競爭方法、競爭策略以

及競爭手段的管理,將成為企業決定勝敗的關鍵因素。

3.讓節省成為企業的一種習慣

一次,鬆下公司的領導到豐田公司參觀,服務人員恭敬地送上咖

啡,盛咖啡的器皿使客人大吃一驚——豐田公司竟使用普通的粗瓷碗

盛咖啡!

是的,豐田公司沒有咖啡杯。無論是自己用,還是招待貴客,一

律用普通瓷碗。

外界都說豐田人吝嗇。豈不知,吝嗇正是“三河商法”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後,豐田喜一郎麵對戰爭遺留給豐田公

司的一片廢墟,斬釘截鐵地說 :“豐田要在三年內趕上美國的汽車製造

業!否則,重建日本汽車工業就是一個夢 !”

在喜一郎的鼓動下,豐田公司上上下下充滿了幹勁。光有幹勁還

不行,要趕上美國,還需要更多的東西。喜一郎為豐田公司製定的經

營管理思想是 :第一,批量生產 ;第二,“吝嗇”精神 ;第三,無貸款

經營。三部分是一個整體,互相依存不可分割。

因為豐田公司的大部分工廠都集中在日本愛知縣的三河地區,公

司高級經理和許多員工也都是三河人,故人們將其經營戰略稱之為

“三河商法”。

喜一郎非常討厭浪費,他問員工 :“我們做企業必須有基礎,那麼

以什麼為基礎呢?”

大家討論得非常積極,羅列了許多基礎。

“很簡單,就是以杜絕浪費思想為基礎。我們現在要這樣做,以後

公司發展壯大了,也要如此。”

“批量生產”就是要杜絕浪費,追求汽車製造的合理性。豐田公司

大膽革新,突破傳統的汽車製造“由上道工序把工件傳遞到下道工序”

的方式,改成“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

這種新方式要求前道工序隻生產後道工序所需的工件,並規定了

“三必要”的製度——保證按必要的工件、必要的時間和必要的數量

“準確”地供應到位。

這個方式觀念簡單明了,通俗易懂。在執行“三必要”製度時,

公司又采用了“流程卡”形式。“流程卡”分為“領貨指令”“生產指

令”和“運送指令”,流程卡由後向前傳遞,保證了前道工序所產出的

工件,正好是後道工序所需要的工件,從而避免了庫存,杜絕了積壓

與浪費。

喜一郎並沒有滿足改革的初步成果,又進一步將他的管理思想

從生產過程延伸到營銷過程。銷售公司也實施“完全銷售”的管理體

製——即“由下道工序向上道工序領取工件”的方式和“三必要”的

製度,名副其實地實現了“訂貨生產”的狀態。這樣,整個豐田公司

的經營管理,經過孜孜不倦地推進,獲得了巨大的效益。

在豐田公司,“幹毛巾也能擰出水”,這就是豐田的“吝嗇精神”。

精打細算,避免浪費,必要時來一些吝嗇,這其實也是一種生產方式,

是管理的一個重要原則。管理者有必要督導和訓練員工,久而久之,

公司的節省成為一種習慣,就自然地降低了成本。

美國的《財富》雜誌世界財富排名 500 強“龍虎榜”,美國知名品

牌的大公司——沃爾瑪,以總資產 2950 多億美元的不凡業績,連續第

三年蟬聯榜首。沃爾瑪的成功,離不開它的嚴格管理,離不開“儉”;

沃爾瑪的知名,也源於它的高效益和出手的“闊”。

沃爾瑪的“儉”的確是從一張紙做起的。如果你沒有複印紙,想

找秘書要,對方一定是輕描淡寫的一句 :“地上盒子裏有紙,裁一下就

行了。”如果你再強調要打印紙,對方一定會回答 :“我們從來沒有專

門用來複印的紙,用的都是廢報告的背麵。”

據報道,2001 年沃爾瑪中國年會 " 與會的來自全國各地的經理級

以上代表所住的,隻不過是能夠洗澡的普通招待所。沃爾瑪的節儉不

隻是針對員工的。企業老總堅持率先垂範。

沃爾瑪的創始人山姆·沃爾頓盡管是億萬富翁,但他節儉的習慣

從未改變,沒購置過一所豪宅,經常開著自己的舊貨車進出小鎮,每

次理發都隻花 5 美元——當地理發的最低價,外出時經常和別人同住

一個房間。

沃爾瑪也有“闊氣”的時候。擺“闊”主要體現在興辦公益事業

上。山姆·沃爾頓不僅在全國範圍內設立了多項獎學金,而且這個 "

小氣鬼 " 還向美國的五所大學捐出數億美元。

沃爾瑪贏在“吝嗇”。無獨有偶,世界馳名的豐田汽車公司正是因

為提倡“吝嗇”,才贏得了“世界第一車”的美譽。豐田公司有個著名

的“三河商法”,其中重要的一條就是吝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