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慷慨的高福利政策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了懶漢,過高的失業補助使失業者不願積極主動尋找工作,並且對工作挑挑揀揀,不理想的工作無人願意幹,依賴失業補助和社會救濟生活。許多中年失業者的收入高於拚命工作的青年人。有子女的失業者領取的各種補助可以達到其原工資的85%。失業補助太高,特別是對低收入者來說已成為一種就業障礙,也是目前芬蘭失業人數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社會福利是以經濟發展為基礎的。芬蘭的經濟在80年代迅速增長之後,於90年代初開始急劇衰退,國民生產總值在1991年至1993年3年內下降了13%,失業人數達到近50萬人,失業率超過20%,達到創紀錄水平。這一戰後最嚴重的經濟蕭條使芬蘭的社會福利體製受到嚴重衝擊,從而暴露了現行的社會福利製度的許多嚴重缺陷,使其麵臨困難和挑戰。
大規模的失業已成為芬蘭一大社會問題。目前全國仍有30萬人失業,失業人口的增加,使窮人隨之增加,領取社會補助的需求也增加。1995年全國領取生活補助的家庭達37.7萬家,共領取補助27億馬克。同年,全國領取失業補助者達47.4萬人,包括失業補助在內的各種開支達270億馬克。
大量失業使政府稅收收入減少,但用於各種補貼和救濟的費用卻大大增加,財政出現巨額赤字,政府不得不靠借債來維持目前的福利體製。1995年國家財政赤字高達437億馬克。截止1996年底,芬蘭的國債超過4000億馬克,相當於國民生產總值的70.7%。
財政赤字使福利國家的經濟基礎出現危機。為減緩借債速度,政府一方麵增加稅收,另一方麵采取措施大幅度削減公共開支,社會福利開支成為主要削減對象。政府在減少社會福利開支方麵的主要措施有:減少國家對地方市政在社會福利和衛生保健服務方麵的補貼;減少與工資掛鉤的失業補助、病假和產假補助;減少兒童補貼、在家照顧兒童補貼和住房補貼;同時進一步嚴格獲得某些福利的條件。據統計,在1991年至1996年5年內,政府共削減公共開支500億馬克。現政府上台以來,先後三次製定大幅度削減開支計劃,準備在執政期間再削減230億至250億馬克的開支。
事實證明,這種龐大的社會福利體製和開支已超出本國經濟的承受能力,成為國家沉重的財政負擔,到了難以為繼的地步。因此,隻有對現行的大包大攬的社會福利製度進行改革才有出路。
從1997年初開始,政府對失業保障製度進行改革,以鼓勵失業者積極參與職業培訓和尋找新的工作。主要措施是嚴格領取失業補助的條件,將失業前的工作時間從原來的6個月延長到10個月,即工作滿10個月後失業才有資格領取失業補助。領取失業補助最長時間不得超過500天。同時還將上年紀的長期失業者持續領取失業補助的年齡從原來的55歲提高到57歲。沒有受過職業培訓的25歲以下的青年人如拒絕接受工作或職業培訓將停發有關的就業補貼。
人口迅速老化也是芬蘭目前麵臨的一個嚴重挑戰。據統計,目前全國65歲以上的老人占總人口的14%,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3%。1996年全國領取各種退休金和養老金者達120萬人,支付養老金總額達750億馬克。目前,養老金已占芬蘭整個社會福利開支的38%,在北歐國家中比例最高。預計到2030年支付養老金總額還將增加兩倍以上。為此,政府對退休金製度進行了改革,以新的方式重新計算退休金,降低養老金每年增加的指數,使提前退休者的退休金減少,並規定最早到60歲才能領取失業養老金。政府還將芬蘭公民的退休年齡從原來的63歲提高到65歲,退休金從原工資的66%減少到60%,同時增收養老金稅。
政府還對社會衛生保健結構進行改革,減少機構性服務,即減少在醫院和養老院對老人的長期護理,為老人提供各種上門的家庭服務,鼓勵老人在家中安度晚年。
專家認為,芬蘭的福利製度還沒有真正出現崩潰的跡象,但必須對現有的社會保障體係進行全麵調整和改革,尋找新的出路。今後,芬蘭在很大程度上還將保持北歐福利國家的模式。但為了保持國家收支平衡,政府將繼續對各種福利標準和福利政策進行調整,所提供的福利與社會服務不再會像80年代福利社會全盛時期那樣慷慨和普遍,為公民提供的各種福利將會限製得更加嚴格,使其與國家財政承受能力相適應。
芬蘭是個發達的福利國家,公民"從搖藍到墳墓"處處都有福利保障。二戰後,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逐步建立起一整套完善的社會福利體係。特別是對老年人,社會福利部門義不容辭地擔當起照顧他們的義務,使老人們能夠無憂無慮地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