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關於姑蘇是吳國最早國都的爭議
春秋列國爭雄的時代,占據江南的闔閭,為了北與楚國抗衡,東南製約越國,命大夫伍子胥在太湖邊上建造了吳國曆史上第一座國都之城,這個國都就是今天的蘇州。《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說:"太伯卒,仲雍嗣位,後十七世至壽夢始稱王。其後闔閭築太城而都之,即今吳縣治也。"吳縣,今屬蘇州市區。市區內的盤門相傳為當年的遺跡,據1984年9月新編《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介紹:盤門係闔閭時的"蟠門",伍子胥受命築城。他受"五行"影響,法"八卦",辟八個城門,盤門處"辰"位,象征為龍,而越國處於"巳"位,為蛇屬,龍克蛇,故於城樓上用木雕成九曲之蟠龍,麵向越國,以示相克。闔閭還在蘇州西南的姑蘇山上築姑蘇台,"三年聚材,五年乃成,高見三百裏。"1931年12月出版的《辭源》也肯定了蘇州是吳國的國都。在這以前,還沒有什麼書上提到早於蘇州而在其他地方建過吳國的都城。
對於姑蘇是否是吳國最早的都城,曆來有爭議。郭沫若同誌也曾提出不同看法。1954年7月,鎮江市郊大港煙墩山西周墓葬出土"宜侯矢簋"。郭老與唐蘭同誌考釋了這隻"宜侯矢簋",認為它是研究西周奴隸社會曆史和分封製度的重要文物,可以從中推算出吳國變遷和產生的年代。這隻簋的腹內壁有一百二十六字銘文,大意是:康王省視了武王伐商、成王伐武庚的圖,又省視了東方地區的圖,然後將虞侯改封在東方的"宜"地,稱"宜侯",賜給土地、山川和奴隸。《史記·吳太伯世家》說:"太伯卒,無子,弟仲雍立,是為吳仲雍。仲雍卒,子季簡立。季簡卒,子叔達立。叔達卒,子周章立。是時周武王克殷,求太伯、仲雍之後,得周章。周章已君吳,因而封之。......列為諸侯。""自太伯作吳,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後為二:其一虞,在中國(即周章弟虞仲被封周之北故夏墟);其一吳,在夷蠻。"司馬遷講了江南吳國的建國,卻沒有具體指出"荊蠻"、"夷蠻"和"句吳"的地點,即江南最早的政治中心在哪裏。
關於宜地,《鎮江史話》中說:"相傳公元前543年齊國權臣慶封在政變中失勢,率全族逃亡吳國,吳國的國群宜末(或稱夷目未、餘祭)收容他居住朱方(今屬鎮江市的丹徒)。"《史記》則說是:"吳予慶封朱方之縣,以為奉邑,以女妻之,富於在齊。"有人認為句容縣茅山的吳宮遺址最早應在餘祭時,慶封住朱方應離吳宮不遠,女嫁慶封,使慶封的待遇超過在齊時,隨時可以聽取慶封對國事的意見。這隻記載著盛典的青銅禮器也可能隨嫁慶封作女兒陪物。由此而推斷:太伯、仲雍南奔,首先居住江蘇鎮江境內,以後逐步向東擴展,及於海濱。從季劄封延陵和闔閭築太城的不斷東向也可以看出這一點。這樣說來,吳以壽夢稱王以前就有了國家,這個國家是諸侯國,叫"宜侯國",有都城,在今鎮江市郊的丹徒鎮或附近一帶地區。鎮江市博物館的同誌認為吳國立國還應當在周章以前的更早時期,"......太伯之奔荊蠻,自號句吳。荊蠻義之,從而歸之千餘家,立為吳太伯。"《史記·吳太伯世家》這段文字說明太伯到達楚國邊緣的蠻地後,即自封為王,又建號"句吳",名正言順要有國都,不建都怎能與中原各國往來,又怎能治邦安民?其國都還應在鎮江市郊句容縣茅山的吳宮遺址可以考慮這一可能性。近年來,從多次出土的大批"湖孰文化"遺址文物中也可以看出:商周時,人類已經大批在這兒定居、繁衍。這一觀點在全國性的吳文化學術討論會上,為許多同誌所賞識,但也有持不同意見者。
持不同意見者認為,唐代張守節早已在所著《史記正義》中言明:"吳,國號也。太伯居梅裏,在常州無錫縣東南六十裏。"有國號必建都,梅裏係吳國最早的建都地。今無錫縣梅村鎮有太伯祠,該縣鴻山南麓有太伯廟,相傳都是紀念太伯的。這一觀點尚在爭議之中。1983年7月14日至17日,《新民晚報》連載《蘇常三古城踏看記》,以記者實訪錄之二介紹了位於錫宜公路上雪墊附近的"古闔閭城",該城東南臨近太湖,隔浩渺煙波而與無錫黿頭渚相望。全城呈倒梯狀的長方形,北端寬而南端狹,分內外城,城裏有兵器庫和點將台。根據《史記》記載,此城為吳國軍事力量遷向吳縣之前的都城,也可以推理為諸樊時築,後經闔閭加飾,爾後闔閭繼續向今蘇州方向發展才建今蘇州城的"姑蘇城"。要說吳國古都最早建都地,應當在梅裏和雪墊兩地選擇。
有人還認為,能否按幾種爭執意見搞一個設想:推想太伯、仲雍奔吳,最早選擇依山臨江的鎮江地形建國,同時繼續向東擴展,在梅裏逗留過。第四代周章為君主時,受周武王改封。壽夢時吳開始強大,與楚有戰事,為保王室安全遷宮於梅裏,亦將太伯墓遷至梅裏。諸樊時繼續向東築雪墊處的城,闔閭時又向東築姑蘇台,建姑蘇闔閭城為都。這種設想,是否符合曆史發展的規律和曆史事實,則不得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