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尋找楚國古都丹陽
楚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比較強盛的諸侯國。春秋戰國時候的"戰國七雄"中就包括了它。並且傳說中還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一說。據《史記·楚世家》記載,它的開國之君是熊繹,《楚世家》說:"熊繹當成王(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陽。"後世之人對於熊繹是楚的開國元君已無異議,但對於楚國的第一個都城--丹陽是在什麼地方卻是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一、秭歸說。這一說認為丹陽在湖北省秭歸縣境內。最早立此說者為酈道元。他在《水經注·江水篇》中說:"故宜都記曰:'秭歸蓋楚子熊繹之始國',......江水又東徑一城北,其城憑嶺作固,二百一十步,夾溪臨穀,據山枕江,北對丹陽城,城據山跨阜,周八裏二百四十步,東北兩麵悉臨絕澗,西帶亭下溪,南枕大江,險峭壁立,信天固也,楚子熊繹始封丹陽之所都也。"酈氏曾作過實地考察,並又以《宜都記》為依據,所以,以後持丹陽在秭歸說者尤多,如唐初《括地誌》說:"歸州巴東南四裏歸故城,楚子熊繹之封也。"《史記》注引《輿地誌》說:"秭歸縣東有丹陽城,周回八裏熊繹之始封也。"今人龍文玉、龍海清在《屈原族別初探》一文中也持丹陽在秭歸說。
二、枝江說。這一說認為丹陽在湖北省的枝江縣境內,因為,張守節《史記正義》所引用的東漢人穎容所著《春秋例傳》說"楚居丹陽,今枝江故城是也",裴馬因《史記集解》所引的晉宋人徐廣之言也說楚居丹陽在"南郡枝江"縣,南朝梁人劉昭在《續漢書·郡國誌》中亦說:"南郡枝江縣有丹陽聚;而從漢魏到齊梁時的枝江縣就在現在的湖北枝江縣。近幾年來,在舊屬枝江縣的湖北當陽縣南境季家湖發現了較大的古城遺址;因此,越來越多的人趨於此說了。宗德生就是其中之一,他著有《楚熊繹所居丹陽應在枝江說》一文,觀點極鮮明。
三、丹淅說,也稱淅川說。這一說認為丹陽當在今河南省淅川縣境內的丹水與淅水合流處的丹水之北。最早的依據是《史記》關於楚懷王十七年(前312年)秦大敗楚師於丹陽,乘勝取楚漢中地的記載。《史記·秦本紀》說:"十三年,庶長章擊楚於丹陽,虜其將,斬首八萬,又攻楚漢中地,取地六百裏,置漢中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中又說"懷王怒,大興師伐秦。秦發兵擊之,大敗楚於丹、淅,斬首八萬,虜楚將,逐取楚之漢中地。"司馬貞《史記索穩》注"丹、淅"為二水名,謂於丹水之北,淅水之南。丹水、淅水皆縣名,在弘農,所謂丹陽、淅。由於《秦本紀》說"擊楚於丹陽",《屈原賈生列傳》中又說"破楚於丹、淅",再加上《史記索隱》說在"丹水北",因而許多人就持丹淅說了。因《史記索隱》於《史記·韓世家》"與秦軍共擊楚,敗楚將,斬首八萬於丹陽"中的"丹陽"注為"故楚都,在今均州(淅水又名均水,均州由此得名)",故又稱淅川說。清人宋翔鳳的《楚鬻熊居丹陽、武王徙郢考》一文即認為丹陽在丹、淅二水會流處;當代史學家楊寬《戰國史》一書也持丹陽"在河南淅川縣北"說。
四、商縣說。石泉、徐德寬的《楚都丹陽地望新探》一文認為:楚君熊繹所居丹陽當在今陝西商水的丹江河穀。理由是:一方麵《左傳·昭公十二年》有楚右尹子革與楚靈王對話時的記載:"昔我先王熊繹辟在荊山,篳路藍縷,以處草莽;跋涉山林,以事天子。"既然是"辟在荊山",那麼,探索楚都丹陽的地方就必須聯係荊山的地望。而商州(今商縣)正在丹水北西,是"丹水之陽";商州境內有五座楚山,古代荊楚相通,因而楚山就是荊山,山腳下就是"丹水之陽"的河穀平原,這與商末周初楚人的活動場所--熊繹居丹陽,"辟在荊山"是相吻合的。另一方麵從《史記·楚世家》楚鬻熊"子事文王"、"為文王之師"和《左傳》中的許多記載來看,楚與當時定都鎬(今陝西西安西)的西周交往很多,關係良好;當時交通極不便利,相距甚遠而交往頗多是不可能的事,"因而熊繹時的楚丹陽與荊山隻有在商縣一帶才最能解釋得通"。
五、當塗說。即認為丹陽是在安徽當塗縣內。這是漢班固在他的《漢書·地理誌》中提出來的。因為漢時安徽境內確有個丹陽,因此,班固就認為楚都丹陽就是漢丹陽(在當塗縣)。隻是他沒有提出什麼證據,故信從者不多。
縱觀上述五說,除當塗說外,其他各說所引證據均出於信史,都有立腳的基地,因此,各家至今堅信自己所持之說,絲毫不讓,致使楚都丹陽究竟是在哪裏的問題懸而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