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慎用善用術
一、以"誠"為上選拔"忠"者
原文及譯文
(一)忠者不必有過人之才智
【原文】
開國之際,若漢唐之初,異才、畸士、豐功、偉烈,飆舉雲興,蓋全係夫天運,而人事不得與其間。至中葉以後,君子欲有所建樹,以濟世而康屯,則天事居其半,人事居其半。以人事與天爭衡,莫大乎忠勤二字。亂世多尚巧偽,惟忠者可以革其習;末俗多趨偷惰,惟勤者可以遏其流。忠不必有過人之才智,盡吾心而已矣;勤不必有過人之精神,竭吾力而已矣。能剖心肝以奉至尊,忠至而智亦生焉;能苦筋骸以捍大患,勤至而勇亦出焉。餘觀近世賢哲,得力於此二字者,頗不乏人,餘亦忝附諸賢之後,謬竊虛聲,而於忠勤二字,自愧十不逮一。吾家子姓,倘將來有出任艱巨者,當勵忠勤以補吾之闕憾。忠之積於平日者,則自不妄語始;勤之積於平日者,則自不晏起始。
【譯文】
開國的時候,像漢唐初期,異才,奇士,豐功,偉績,風起雲湧,大概全部是與天運相聯係,而人事不能夠在中間參予作用。到了中期之後,君子要想有所建樹,來救助接濟世人使他們豐樂安居,那麼天事占一半,人事占一半。如果要以人事與天爭鬥抗衡,沒有比"忠、勤"二字更要緊了。混亂之世,時興奸巧偽裝,而忠實之人可以革除他們的習慣,下層習俗多數趨於懶惰,隻有殷勤的人可以遏製他們的流氣,忠者不必有超過別人的才智,竭盡我的心思就可以了,殷勤不必有超過別人的精神,竭盡我的力量就可以了,能剖開心肝奉獻給至尊的君主,忠心到了智慧也隨著產生了,能苦勞筋骨以對付大的困難,辛勤到了勇也就產生了,我看近賢人,得力於這兩個字的,實在不乏其人。我也添附在群賢的行列之後,荒謬地竊占虛名,對於"忠勤"二字,自覺不及十分之一。我家後代,如果將來能出去擔負艱巨的任務的人,應當勵行忠勤二字來彌補我的缺點與遺憾。忠應該積累在於平日,從不妄說開始,勤也應該平日積累,從不安逸開始。
(二)引用一班正人,......以為種子
【原文】
無兵不足深慮,無餉不足痛哭,獨舉目斯世,求一攘利不先、赴義恐後、忠憤耿耿者,不可亟得;或僅得之,而又屈居卑下,往往抑鬱不伸,以挫、以去、以死。而貪饕出縮者,果驤首而上騰,而富貴、而名譽、而老健不死,此其可為浩歎者也。默觀天下大局,萬難挽回,侍與公之力所能勉者,引用一班正人,培養幾個好官,以為種子。
【譯文】
沒有兵士,不值得焦慮,軍費匱乏,不值得痛哭,而真正值得焦慮的是,不能立即找到見利不爭、義字當先、忠摯做事的人才。這種人才或許可以得到,但因為他地位卑下,往往因此而氣悶不舒、受盡委屈挫折、罷免離開直至死去。而那些暴虐貪婪又善於鑽營的人卻因為占據好的位置,而長享富貴,擁有受人尊重的名譽,故此健康長壽而不死。這是我最為慨歎無奈的事情。靜觀天下大勢,這種情況難以挽回,我們所能共同勉勵的,就是要盡力重用一些正人君子,培養幾個好官,做為變革時事的種子力量。
(三)居官以不要錢為本
【原文】
吾教子弟不離八本、三致祥。八者曰: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養親以得歡心為本,養生以少惱怒為本,立身以不妄語為本,治家以不晏起為本,居官以不要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者曰: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譯文】
我教育子弟素本八本,三致祥之說。八本是:讀古書以訓詁為本,作詩文以聲調為本,侍奉長輩以讓其歡心為本,養生以戒怒為本,立身以誠信為本,治家以勤為本,當官以不愛錢為本,行軍以不擾民為本。三致祥是:孝敬致祥,勤勞致祥,忠厚致祥。
解說與評述
(一)不誠無物,以誠用人
曾國藩是一位宣揚理學的衛道士,經常鼓吹一個"誠"字。常以"忠""勤","不愛錢、不怕死、不戀官"等信條相標榜,死心塌地為清王朝賣命。他認為真正的人才,必須德才兼備,而才高德薄之人則絕對不可用。他又認為德的最高境界是"忠""誠"。對他的部下來說,具體標準就是對其忠貞不二。他對於遭訓斥而改換門庭的人,恨之入骨。而對雖遭訓斥仍忠心不二的人,往往會加倍重用。曾國藩說:天地之所以運行不息,國家之所以存在建立,聖賢的德業之所以可大可久,都是因為一個誠字。所以說,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他還說:凡是正話實說,盡可多說幾句,久而久之,大家自然能了解你的心意。就是真話,也不妨多說幾句;但是不可以攻擊了他人的隱私為直,尤其不能背後詆毀他人的短處。馭將之道,最可貴的是開誠布公,而不是玩弄權術。
曾國藩還認為:我們應該永遠誠心待人,虛心處世。心誠則誌專而氣足,千磨百折而不改變初衷,終有順理成章的那一天。心虛而不講客套,不挾私見,終有為大家所理解的那一天。
曾國藩說用兵久則驕惰自生,驕惰則未有不失敗的。"勤"字可以醫治怠惰,"慎"字可以醫治驕傲;在這兩個字前,還須有一"誠"字作為根本。一定要立誌將此認識透徹,堅持到底。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鬼神也回避。這是說的對自己誠實。人天生是直爽的,與軍人交往時,直爽就顯得尤為珍貴。文人的心多曲、多歪、多不坦白,往往與軍人水乳不融。文人必須完全除去歪曲私心,事事推心置腹,使軍人粗人坦然無疑。這是說的交往中的誠實。以誠為本,以勤字、慎字為用,也許可以避免大災大敗。
曾國藩曾說:自古以來,中國駕馭外國,或者是恩信,或者是威信,總之離不開一個"信"字。並不一定明顯違背條約,或者放棄承諾,才算是失信;即使是織細之事,談笑之間,也必須真心實意辦理或說出。心中對他隻有七分,外表不必假裝十分。既然已經通和講好,那就要凡事公平合理,不使遠方的人吃虧,這就是恩信。至於令人敬畏,全在自立自強,不在裝模作樣。麵臨危險有不屈不撓的氣節,麵對財寶有不沾不染的廉潔,這就是威信。這兩種作法,看似迂遠而不著邊際,實際上質樸而耿直,可以在無形之中消除禍患。
從做人,到治軍,到治國,曾國藩所信奉的隻有一個"誠"字。
在曾國藩所信任、提拔的眾多人才之中,李鴻章被視為第一高足,而特別重用提拔,愛護備至。其主要原因,就在於李在對他的忠誠上有那麼一股韌勁。李鴻章曾因為李元度丟失徽州一事說情,惹惱了曾國藩,而負氣離開祁門老營將近一年。這期間,顯要人物袁甲三、勝保、德興阿等人,都曾多次相邀,許以重保,但李鴻章不為所動,寧在江西賦閑。等待曾國藩心回意轉。終於以其耿耿忠心和卓越才幹,重入曾幕。位綰四省軍政大權的曾國藩,對李"特加青睞,於政治軍務悉心訓諾,曲盡其熏陶之能事"。使李鴻章最終竟能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塔齊布是與羅澤南齊名的湘軍將領。姓托爾佳氏,滿洲鑲黃旗人。1853年曾國藩在長沙開始練湘軍時,塔齊布還隻是個綠營守備,旋升用遊擊署參將,率兵與湘軍一起操練。曾國藩每次見他早早到場,"執旗指揮,雖甚雨,矗立無惰容",曾國藩用戚繼光法訓練士卒,每當檢閱步卒,塔齊布都穿著短衣,腿插短刀侍立一旁。曾國藩很奇怪這位身材高大,麵身赤紅的滿族軍官。與之相談,大為讚賞。及到他轄下的軍中檢查,見其訓練精嚴,且能團結士卒。曾國藩退而歎息:綠營兵有這樣的已是鳳毛麟角,因此更加敬佩塔齊布。但副將清德卻忌恨塔齊布的才勇,常在提督鮑起豹的麵前講塔齊布的壞話,提督也不分青紅皂白,多次羞辱他。曾國藩於是上疏彈劾副將,舉薦塔齊布忠勇可大用,並說:若塔齊布以後"有臨陣退縮之事,即將微臣一並治罪。"塔齊布後來在湘潭之戰、嶽州之戰、小池口之戰和武昌之戰等湘軍前期幾次最大的惡戰中,都表現了出眾的勇敢,尤其在被稱為"湘軍初興第一奇捷"的湘潭之戰中立了大功而被提升為提督。而湘潭之戰在很大程度上是關係到湘軍能否崛起的一次關鍵戰役。
塔齊布平時有愚憨、無能之態,及到戰場,磨拳切齒,口流唾沫,一副好似要生吞對方的架式。尤好單騎逼近敵壘偵視虛實,幾次進入危境,都轉危為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