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備死後,有諸葛亮及其後繼者蔣琬、費、薑維等輔佐,劉禪這昏庸之主才得安坐帝位達四十一年之久。而曹操死後,其子曹丕篡漢,魏立國雖有四十五年,但早在十七年前司馬懿就發動政變奪取曹爽的軍權,魏政權已歸司馬氏,魏已名存實亡,魏政權存在實際隻有二十八年。孫權死後,孫亮立為吳帝,內部不和,國勢日弱遂被晉滅,孫權後人掌權隻有二十七年。三國相比,蜀漢政權較穩固,無內部互相傾軋、爭權奪利之事,這是因有德才兼備的賢臣輔佐之故。
真正的誠實之人,真正的忠臣,其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表現出他們優秀的品質。所以,以近知遠,以微知明,也是識人之道必不可少的良策。劉邦在臨危於患難之臣中擇輔臣就說明了這一點。他對身邊的大臣們的德才都經過長期的考察,不僅知其長,而且也知其短,因而能預見到百年之後誰可用。
《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討伐英布時,為流箭所中,回後傷日重,臨危時,呂後請示後事:"陛下百歲後,肖相國即死,令誰代之?"劉邦說:"曹參可。"問曹參之後誰可代,劉邦說:"王陵可。然陵少戇,陳平可助之。陳平智有餘,然難以獨任。周勃重厚少文,然安劉氏者必勃也。可令為太尉。"呂後再問,劉邦說:"此亦非而所知也。"
讀史到此,往往讚劉邦有知人之明。劉邦死後,呂後及其後繼者按其所說的人,先後任為輔臣,果如其言,漢政權得以鞏固。
劉邦何以能如此知人?他所選擇輔佐其後代的四人,都是在他圖天下時,竭智盡力,出生入死的開國元勳。由於患難與共,久經考驗,劉邦對他們有充分的了解,故能予以充分的信任。曹參原是縣吏,他和蕭何是劉邦起事的主謀和策劃者,當時他倆名望在劉邦之上,但他們沒有野心,都擁護劉邦為主。曹參輔佐劉邦是忠心耿耿的,他拚死戰鬥,身被七十創,攻城略地,功最多;王陵追隨劉邦,項羽捕其母使召陵,陵母自刎死使陵一心事劉邦,陵果遵母囑,全心全意助劉邦定天下。但王陵為人戇直,故劉邦說要陳平助之。在這四人中,陳平最有智計,漢對楚能出奇製勝及多次使劉邦脫離險境,其計多由陳平出。不過他沒掌握軍權,故劉邦說難以獨任。劉邦起事,周勃就在其麾下,多立戰功,後官到太尉,負責全國軍事。他原是個吹鼓手,沒有文化,每與儒士談,最討厭他們言經論典,每令他們直言,但周勃為人忠直,所以劉邦說他"重厚少文",而"安劉氏者勃也,可令為太尉。"可見,劉邦這時已認識到有忠於劉氏的人掌握軍權,劉氏天下就可穩固。後呂氏掌權,將危劉氏,周勃與陳平相謀,終於殺諸呂而立漢文帝,使劉氏天下轉危為安。
曹彬是後周太祖郭威的近親,在鎮守澶州的郭威養子、晉王紫榮麾下管後勤工作。這時,趙匡胤是郭威的部將,他向曹彬要酒,彬說:"此官酒,不可相與。"自己拿錢去買酒給趙匡胤飲。及趙匡胤即帝位,對群臣說:"世宗吏不欺主者,獨曹彬耳。"於是委以心腹之任。
趙匡胤之賞識曹彬並非隻因一杯之請,而在於其人公私分明,又能公私兼顧。他既不以公家之酒給人,卻自掏錢買酒請人,這是公私兩盡,不損公,又不得罪人。這給趙匡胤印象甚深,且他處理他事也很公正,故趙匡胤即位後視為心腹之臣。
上述事見於《智囊》。
據《宋史·曹彬傳》記載:曹彬初為後漢威德軍牙將,及郭威代後漢稱帝,因是近親被調任晉王紫榮麾下任河中都監,趙匡胤代後周創建宋朝,又為宋"心腹"將,屢建功勳,先後參加伐蜀、破江南等大戰役,為當時良將,封魯國公。彬為人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嚐忤旨,亦未嚐言人過失。伐二國,秋毫無所取。位兼將相,不以威勢陵人,遇士大夫於途中,必引車避之。即使下屬小吏來請示,必穿戴整齊始出見。俸祿所入,多救濟宗族,無積累。
其人忠廉謹虛如此,趙匡胤委以重任,可說知人。
二、量才器使人盡其才
原文及譯文
(一)擇將以血性為主,廉明而用
【原文】
帶勇之人,誠如來示"不苟求乎全材,宜因量以器使",然血性為主,廉明為用,三者缺一,若失車兀,終不能行一步也。
【譯文】
帶兵之人,確實像來信所指出的"不求全責備要全材,應根據各人能力;特長加以任用",不過,擇將要以熱情膽氣為主,廉潔明智為其表現,三者之中缺少一條,就如同車輛上喪失了關鍵,結果無法前進一步。
(二)不患無才,患用才不能器使而適用
【原文】
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敬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當其時,當其事,則凡材亦奏神奇之效。否則钅且钅吾而終無所成。故世不患無才,患用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魏無知論陳平曰:"今有後生考己之行,而無益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當戰爭之世,苟無益勝負之數,雖盛德亦無所用之。餘生平好用忠實者流,今老矣,始知藥之多不當於病也。
【譯文】
盡管有好的藥物,若不對症病情,還不如一般的藥物有效;雖然是人才,但工作不適合他的特長,就不如去用差一些的人。質地好的木梁可以撞開城門,卻不可用它去堵鼠洞。不可以用強壯的水牛去捕捉老鼠,也不可以用駿馬守望家門。價值千金的寶劍用來砍柴,不如斧子好用。三代用過的傳世寶鼎,很是貴重,但你用它開墾荒田,它還不如木犁。麵對具體的時間、具體的事情,隻要你用人恰當,普通人也可以收到神奇的效果。不然,分不開寶劍、鋤頭的特性,什麼事情都得弄糟。因此說世上不害怕沒有人才,而害怕是不知道使用人才,量才而用。魏無知在評論陳平時說:"現在有個後生,很懂得孝德,但不懂得打仗勝負的謀略,您怎麼用他呢?"當國家處於亂時,用的不是掌握勝負之謀的人,雖然有大德,也是不能用的。我生平喜用忠實可靠的人,如今老了,才知道世上藥物雖然多,也有治不了的病。
(三)知喜雄駿,乃人情之常態
【原文】
希庵癆病失音,尚住湘鄉城內,輕重反複,深為可慮。操孤舟而涉巨海,環顧篙師柁工,少可倚恃之人。來示謂鄙人喜綜核而尚庸材,蓋不盡然。近年所見諸將,惟程鎮學啟謀勇俱優,去年拔赴上海時,舍沅弟堅不肯放,兄弟力爭數日,強之東行。厥後程鎮屢立奇功,舍弟雖深幸少荃振起一隅,有益全局,而亦未嚐不私怨阿兄,坐令彼得一人而強,此失一人而弱。是知喜雄駿而惡葺,重幹、莫而薄鉛刀,乃人情之常態。今之碌碌隸敝部者,庸則有之,尚則未也。
【譯文】
希庵因癆病失音,尚住在湘鄉城內,時輕時重,實在令人焦慮。駕孤舟而渡大海,環顧船工柁手,幾乎沒有可以依靠的人。他來告訴微臣說喜綜核而崇尚庸材,大概也不盡然。近年來我所見諸將,隻有程鎮有勇有謀,才學俱佳,去年拔赴上海時,舍沅弟堅決不放人,兄弟力爭數日,強行東行,後來程鎮屢立奇功,舍弟雖然深幸少荃能獨擋一麵,有益於全局,也未嚐不私下報怨阿兄,以致彼得一良將而強大,此失一人而勢弱。其實喜愛英才而厭惡敗類,看重寶劍而薄鄙鉛刀,乃人之常情。現在敝部的眾將,庸才有,英才還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