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曾國藩用人術5(1 / 3)

解說與評述

(一)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

知人善用是曾國藩人才觀的一個顯著特點。"辦事不外用人,用人必先知人","收之欲其廣,用之欲其慎"。凡具一技之長者都要廣為延攬,而在使用時要小心謹慎,盡可能使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量才錄用,揚長避短。

慎用人才的一個基本內容是量才器使,才盡其用。要真正做到量材器使,首在如何去認識人。他指出:"竊疑古人論將,神明變幻,不可方物,幾於百長並集,一短難容,恐亦史冊追崇之辭,初非當日預定之品。"把有一定能力或有一定成就的人譽為"百長並集,一短難容",甚至神化,無疑是認識人才上的一種片麵性。因此,衡量人才要不拘一格,判斷事情要不苛求,不因木材腐朽就棄置不用,不頻繁撒網有失去捕抓大魚的機會。重要的是善於去認識。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不可苛求全材,"不可因微瑕而棄有用之才"。他寫信給弟弟說:"好人實難多得,弟為留心采訪。凡有一長一技者,兄斷不肯輕視。"有材不用,固是浪費;大材小用,也有損於事業;小材大用,則危害事業。曾國藩說:"雖有良藥,苟不當於病,不逮下品;雖有賢才,苟不適於用,不逮庸流。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嫠牛不可以捕鼠;騏驥不可以守閭;千金之劍,以之析薪,則不如斧;三代之鼎,以之墾田,則不如耜。......故世不患無才,患有才者不能器使而適用也。"曾國藩以良藥不適於病,梁麗之材用於窒穴,嫠牛捕鼠、良馬守門等比喻,批評用人不當,指出對於人材必須"器使而適用",使其特長得到充分發揮。用其所長,這正是領導者的用人藝術。蔡鍔對此評價較高,他說:"曾(國藩)謂人才以陶冶而成,胡(林翼)亦說人才由用人者之分量而出。可知用人不必拘定一格,而熏陶裁成之術,尤在用人者運之以精心,使人之各得顯其所長,去其所短而已。"據說,每有赴軍營投效者,曾國藩先發給少量薪資以安其心,然後親自接見,一一觀察:有膽氣血性者令其領兵打仗,膽小謹慎者令其籌辦糧餉,文學優長者辦理文案,講習性理者采訪忠義,學問淵博者校勘書籍。在幕中經過較長時間的觀察使用,感到了解較深,確有把握時,再根據具體情況,保以官職,委以重任。為了使賢才學用一致,他十分重視幕僚的工作安排。對長於治軍者,便安置到營務處,使其曆練軍務以為他日將才之備;對精於綜核者,便安置到糧台、轉運局、籌餉局等機關,使其學習籌餉、理財、運輸的工作;對善於創造者,便安置到製造局,做造艦製炮工作。務使人人能盡其用,用盡其才。

曾國藩曾重用並委派容閎赴歐美采購機器。這位廣東香山縣人,自幼接受西方教育,早年留學美國耶魯大學,後入美國籍。李善蘭、華衡芳、徐壽等人都同曾國藩舉薦過。盡管容閎到過太平天國和天京,還向幹王洪仁上書,提出過發展資本主義和七項建議,以後又與太平天國多次做過茶葉生意,曾國藩對此卻並不怪罪。曾國藩接連三次發出邀請。三十五歲的容閎初次登上總督衙署大門,次日便受到了曾國藩的接見。曾國藩在了解容閎的經曆和學識以後,認為他確是個既了解西方又有膽識的人才。在問及當前對中國最有益、最重用的事情當從何處著手的問題,容閎答以莫過於仿照洋人建機器廠,尤需先辦製造工作母機的工廠。曾國藩十分讚許,及時撥發巨款,委派他赴歐美采購機器。多年來一直在異國他鄉做著中國富強之夢的容閎,受命之日,十分感奮。一年後他從美國采購來的機器,就安裝在當時中國最大的軍事企業--江南機器製造局中,為發展中國的資本主義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二)知人用人不能求全責備

古人雲:龍有蛇之一鱗,不害其為靈,玉有石之一脈,不害其為寶。這說明識人時不能求全責備。

求全責備還是舍短取長,這關係到能否知人用人。求全責備,大才也被埋沒,天下無可用之人;能舍短取長,人人可盡其力,天下無廢人。

南宋戴複古在《寄興》詩中寫道:"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其意就是我們常說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人非完人,任何人才都不可能十全十美。這種觀點,中國古代不少文人學士曾用多種比喻加以表達。如《呂氏春秋·舉難》中指出:"尺之木必有節目;寸之玉必有瑕適。"屈原在《卜居》中寫道:"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明代宋濂在《潛溪邃言》中也認為:"功有所不全,力有所不任,才有所不足。"其意是說一個人的功績必有不全麵的地方,能力必有不能勝任的地方,才能必有不足夠的地方。既然人無完人,那麼順理成章的結論,是對人才不要求全責備。

《論語·微子》中記載周公一句話:"無求備於一人",認為不能要求每個人都完美無缺。孔子說:"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論語·子張》)水過於清澈就難養魚,人過於苛察就團結不了群眾。莊子講:"君子不為苛察。"(《莊子·天下》)韓非子說:"不吹毛而求疵。"(《韓非子·說難》)都是要求正確對待別人的短處,在人才的選用上防止評頭品足。

如果求全責備,就很難劃清正確與謬誤,隻能看到外表,無法認識實質,很難識別,並選拔出真正有才能之士。

李覯指出:求全責備者"不求於己而專責於人,不用其長而專攻其短。適時則謂之'違禮',從權則謂之'壞法',剛毅則謂之'不遜',倜儻則謂之'不檢',輕財則謂之'不儉',為生則謂之'不廉'。見其一不問其二,觀諸外不察諸內"(《李覯集·強兵策》)。就是說,不要求自己而專門要求別人,不用人的長處而專門攻擊其短處。這樣,就會把適時應變稱為"違背禮教",把采取權宜之計稱為"敗壞法規",把為人剛毅稱為"不夠謙遜",把豪爽灑脫稱為"不夠檢點",把輕視資財稱為"不儉約",把從事經營稱為"不廉潔"。這是看到一個方麵而不問其他方麵,看到了外表而不去考察實質。

王夫之認為,求全責備貌似周全,其實是極不現實的;對賢者的全部言行仔細審查,找不出毛病者是極少見的,他們或過於剛或過於柔,或追求博大或追求嚴謹,都會有所偏差。要想在正直之士的身上找小毛病,除伯夷、柳下惠那樣品德高尚的人之外,都是可以找出來的。如果放任小人整天找碴兒,檢舉君子的微小差錯,甚至說得鑿鑿有據,那麼君子即使再謹小慎微,也難逃脫被判罪的下場。在這種情況下,人們隻好注意粉飾小節,以免遭禍;曲意討好小人以求容身。其結果必然是妨害官吏並失掉士人之心。民眾和士人離心離德,對上對下怨恨不已,國家必然隨之而亡。"賢者之周旋視履而無過者亦鮮矣,剛柔之偏倚,博大謹嚴之異誌,皆有過也。""欲求介士之纖微,則非夷、惠之清和,必有可求之瑕璺。"如果任憑"小人日伺其隙,而糾之於細微,言之者亦鑿鑿矣,士且側足求全而不逸於罪罟,則人且塗飾細行以免咎,曲絢宵小以求容,"其結果必然是"民心離,士心不附,上有餘怨,下有溢怒,國家必隨之類以傾"。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是人總有缺點,對人才而求全責備,即使有大才在身邊也視之而不見。戰國時衛國的苟變,很有軍事才能,能帶領五百乘兵,即三萬七千五百人,那時能帶領這麼多兵,可說有大將之才了。子思到衛國,會見衛侯時向他推薦苟變,衛侯說知道這人有將才,可是,他當稅務官時白白吃了農民的兩個雞蛋,所以不用他。子思聽了,要他千萬別說出去,不然,各國諸侯聽到了會鬧笑話。子思指出這種"求全責備"的思想是錯誤的,認為用人要像木匠用木一樣,"取其所長,去其所短。"合抱的大木,爛了幾尺,木匠也不會棄掉它。今處於戰國之世,正需要軍事人才,怎能因白吃兩個雞蛋的小事而不用一員大將呢?因子思的話說到點子上,衛侯的思想才能轉過彎來,同意用苟變為將。如果沒有子思的推薦和教導,有大將之才的苟變就因白吃兩個雞蛋而被衛侯棄置不用了。

領導者對人才的求全責備,不僅不能知人,且將會陷害人才。曆史上不少賢才之所以蒙冤,都是由於君主喜歡追究小過,如司馬遷隻不過為李陵說幾句公道話,卻被漢武帝處以腐刑,使他遺恨終生。蘇軾因對朝政有意見而寫幾首諷喻詩,卻蒙"烏台詩案"之冤,下半生都被貶逐,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而在曆史上,因上苛求人小過,別有用心的和溜須拍馬之徒就趁機投井下石,極盡其吹毛求疵之能事加以誣陷,因此,賢才蒙受不白之冤的事就更多了。

有鑒於求全責備失才害賢,孔子對仲弓問政特別強調:"赦小過,舉賢才。"曆史上,能知人善任者都是如此。

劉向《新序·雜事》記載齊桓公用寧戚的故事:寧戚是衛國人,想到齊國去投靠齊桓公,因路遠家窮,於是賃一輛牛車,一路做點小生意,經過千辛萬苦,才到了齊國。夜間無錢住旅店,便在齊國城門外躺著,待天晚入城。適齊桓公夜間出城迎接客人,隨從很多,手執火把照耀如同白天,寧戚見了,為了引起桓公的注意,他敲擊著牛角,唱著悲歌。桓公聽了,對他的仆人說:"異哉!此歌者非常人也。"便命令後麵的車載寧戚一起回朝。回到宮內,隨從請示桓公如何對待寧戚,桓公說:"賜之衣冠將見之。"寧戚穿好衣冠後便來晉見桓公,桓公與他討論治國稱霸之事,在談到治國之道時,寧戚勸他先要統一思想,做好團結內部工作。第二天拜見桓公,寧戚獻稱霸之策。可是,將要任寧戚官職時,群臣卻有不同的意見,說:"客,衛人,去齊五百裏,不遠,不若使人問之,固賢也,任之未晚也。"桓公說:"不然,問之恐其有小惡,以其小惡,忘人之大美,此人主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且人固難全,權用其長者。"於是重用寧戚,封他為卿。

齊桓公是春秋五霸中的第一個霸主,他之所以能稱霸,主要原因是他知人善任,大膽提拔才智之士。他從寧戚所唱的歌中,便知是"非常之人也",及與交談治國稱霸之道,寧戚所論使他深為敬佩,便決定重用之。群臣見寧戚初來便重任之,認為如此用人不夠慎重,主張調查其人確是賢才重用之,這是一般用人的準則,無可非議。而桓公用人卻有他獨特的見解,他主張不要調查也有他的理由:因為是人總有缺點,查出他的缺點將使人忘記他的大優點;而人是難以十全十美的,主要用的是他的長處。齊桓公已發現寧戚有輔佐他治國稱霸的大才,他就不想計較他過去的小缺點了。

事實證明,桓公沒有知錯寧戚,他任用寧戚負責農業方麵的官職後,"墾田創邑,辟土殖公,盡地之利",使農業生產大大發展了,國家日富,民裕兵足,為桓公稱霸奠下了經濟基礎。劉邦用陳平,有人告陳平"盜嫂受金",劉邦責備推薦人魏無知,無知說:"臣所言者能也;陛下何所問者,行也。今有尾生、孝己之行而無益處於勝負之數,陛下何暇用之乎?楚漢相拒,臣進奇謀之士,從其計誠足以利國家不耳。且盜嫂受金又何足疑乎?"劉邦因而不計較陳平小過而重用之,後劉邦能開創漢朝,陳平是立大功的。範仲淹選拔人才也多取氣節而略小故。他任陝西河東宣撫使兼陝西四路安撫使時,開設幕府,選用幕僚,多用因罪降職而還沒有複職的人。有人懷疑他用人是否適當,範仲淹說:"其有可用之才,不幸陷於吏,不因事起之,遂廢人矣。"因此,範仲淹所選拔的人,大多有真才實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