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曾國藩用人術6(1 / 3)

"隨珠彈雀",大材小用在現實生活中多有所見,有的把高級管理人員用以管理小事;有的把高級科技人員用以從事一般技術工作;有的把可以從事較高級腦力勞動的知識分子用以從事一般簡單操作;還有的把熟練技術工人用以從事一般體力勞動等。據報載,有位大學生被分配到某虧損廠當一般幹部後,麵對虧損、人散的處境,平時上班也敷衍了事,馬馬虎虎,被人視為平庸之才。落實經營承包責任製後,他出麵承包,當了廠長,有膽有識,有謀有策,三個月迅速使廠扭虧為盈。試想,當其為一般幹部時,大材小用,何以為安?而一旦得遂其願,適才適用,迅即施展才華,一展宏圖。

造成大材小用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在一般情況下,有的是因為用人不得其方,即如王安石所說:"雖得天下之瑰材傑智,而用之不得其方。"因而使之大材小用。有的是出於妒賢妒能,而故意大材小用,以使其能而示之不能,賢而示之不賢,大能示為小能。有的是因為某些特定的環境和條件所致。例如,當兵少官多時,不得已而降級使用;事少人多時,不得已而"委屈"求職;貧困潦倒時,不得已而暫且棲身等。還有的是因為論資排輩等陳規陋習所致。

禁忌隨珠彈雀,首先,必得認識"隨珠"之高昂價值,使其深感失之可惜,必然珍重有加,其次,必須知其所用而用之。古人言:"屠龍之伎,非曰不偉。時無所用,莫若履耳希"。再次,必有石子泥丸加以配合,以作小用,否則雀飛也為可惜。上述之道明,則用人之理亦自明矣。

2.忌"短綆汲深"

《荀子·榮辱》言:"短綆不可以汲深井之泉。"比喻能力小,難以勝任艱巨之事,亦即"小材大用"之說。

與大材小用一樣,小材大用在現實生活中也較普遍,有的學業不深,實踐不足,卻被選配為中高層領導;有的隻知一崗一職,而不知數業數職,卻被委為"全麵負責";有的文化不高,而又不勤於自學,卻被聘為中高級職稱;有的錯字連篇,句式不通,卻擔當"秘書"甚至"秘書長"之職;還有的甚至隻知A、B、C,而不及其他,卻被委為外文資料保管員。如此之事,不一而足。究其原因,一是"世無英雄,遂使豎子成名""矮子之中選將軍",擇其高者而用,豈知"高"者不高,仍為小材大用。二是"狐親狗友",裙帶之下皆為"人傑",於是小材便為"大材","大材"即為大用,而其內裏,實質仍為小材大用。三是醉眼朦朧,視小為"大",嘴饞心軟,指庸為"賢",受其賄,則許以諾,吃其請,則用其人,於是小材便得以大任。四是不識虛華,以為"滿腹經綸";或受"高論"蒙蔽以為"才華橫溢",加以"愛才之心,人皆有之",便以為偶得"瑰寶",奉若神明,委以重任。殊不知是"繡花枕頭,外表雖美,內裏卻是滿腹草包"。

"短綆汲深",小材大用,多有其弊。一為"蜘蛛舉鼎",小力撐重,雖竭盡全力,心力交瘁而毫無功效,一無所獲;二為"以管窺天,以蠡測海,以莛叩鍾",觀事有失偏頗,處事多有失誤,雖當大任,難成大事,即使是時日長久,在實踐中學得一、二,工作略有進步,也是以國家與集體的重大損失為代價,即所謂付之以"巨大學費"。三為"不才者進,則有才者之路塞"。"小材"擠了"大材"。"小材"占據高位,而"大材"小用,甚至無所事事,如此而大小顛倒,上下紊亂,舉事皆廢。

所以,"人各有才,才各有大小。大者安其大而無忽於小,小者樂其小而無慕於大。是以各適其用而不表其長。"心理學上有一概念,叫做"能力閾限",是指與某種工作性質相適應的智力發展水平。人事心理學認為,每一種工作都有一個能力閾限值,即每一種工作都隻需要恰如其分的某種智力水平。隻有這樣,才能使工作效率充分發揮出來,同時又可避免人才浪費和人格異常。而導致人格異常心理功效的主要心理因素就在於智商過高的人,從事一項比較簡單的工作,往往會對工作感到乏味,不感興趣而影響工作效率;反之,智力發展水平偏低或智力平庸的人,去從事比較複雜或比較精深的工作時,也往往會感到力不從心,從而產生焦慮心理和人格異常。因此,領導者並不需要把智力最優秀的人全部投入某一職務,也不需要讓能力低下者去承擔過重的工作責任,使其"短綆汲深",勉為其難,而應合理地確定每一種工作所需要的能力閾限值,因事擇人,選擇與該工作相適應的人員。

3.忌"駿馬力田"

古人雲:"駿馬能曆險,力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舍長以就短,智者難為謀。生材貴適用,慎勿多苛求。"可見,除大材小用,小材大用之外,還有一忌,即"用材錯位"之忌。

"用材錯位"主要表現於兩個方麵:

一是外行領導內行,即不論其業務高低,是否對口適職,就委以重任,使之擔負重要的領導職務,結果談業務,一竅不通,談技術,更是沒門。正如《孫子》所說:"不知軍之可以進,而謂之進;不知軍之可以退,而謂之退","不知三軍之事,而同(幹涉)三軍之政","不知三軍之權,而同三軍之任",此軍不敗,則世無敗事可談。據報載,有一位60年代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製造專業的工程師,在製圖方麵頗有專長,二十多年來,工作幹得有聲有色,曾受到有關部門的多次表彰獎勵。正當他潛心致力於科研工作之時,廠裏卻要提升他當分管後勤工作的副廠長。這位工程師考慮到自己的實際情況,向廠長陳述了不必去的理由。廠長卻說:"這是領導決定,不要不識抬舉",他隻好苦在心中。試想,這樣的工程技術人員,在其從未接觸過後勤管理工作的情況下,擔任副廠長領導工作,豈不"錯位"?又何以能夠勝任?

二是"所學非所用,所任非所能"。古人曰:"華騮、綠耳,一日至千裏,然其使之搏兔,不如豺狼,伎能殊也。"世之萬物,各有其用:人之才能,各有其適,如果"亂點鴛鴦",必致"兩敗俱傷"。但實際上,任人隨意,不據其長者多有發生。明人馮夢龍的《古今談概》中記述這樣一件事:吳郡人陸廬峰在京城一家商店裏看到一方石硯,該硯上麵有個豆粒大的凸麵,中間黑如點漆,四周密密環繞著幾千重淡黃色的暈紋,形狀恰如八哥鳥的眼睛,這就是硯台中有名的"瞿鳥鵒眼",乃硯中珍品。陸廬峰愛不釋手,但因囊中羞澀,賣主索價又高,遺憾中拂袖而去。返回客店,陸廬峰終不忍割愛,下決心取出一錠銀子交給門生,囑他速去買回那方石硯。門生捧著石硯歸來,卻不見其"眼"。陸廬峰認為門生買錯了。不料門生回答:"我嫌它有點凸起,便請石匠幫忙把那什麼'眼'磨平了。"陸廬峰聽罷,叫苦不迭。石硯貴在有"眼",而"門外漢"卻視為多餘,竟致磨平,一失千金,這實在是"任非所能"之害的高妙注腳。

用材錯位的原因,亦較複雜,有的是因為領導者不善用人而又固執己見;硬要人們"姑舍汝所學而從我"。以至學用錯位;有的是因為領導者嫉賢妒能,排斥異己,故意使其"駿馬力田""堅車渡河",以示冷遇;還有的是因為知人不全,知事卻又淺陋,加之組織能力較差,而致用人混亂,處事不準,多使部屬學用錯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