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曾國藩用人術7(3 / 3)

"臨喜臨怒看涵養"。有的人每遇喜事便飄飄然春風得意,心情舒暢,"賜"及一切,哪怕是遇到違法亂紀,也能"慷慨大度","照顧周旋"。而一旦怒上心頭,便"殃及池魚",怒及一切,哪怕是親娘老子,也會斥之如奴。這種人涵養極差,情緒不穩,思想方法簡單,無以成大事。甚至連一般工作也難以勝任。

"群行群止看識見"。世事莫難於逆流而行,世人莫貴乎獨持識見。如果能衝破世俗偏見,而明察是非;排除眾議而主持正義,則必是識見高明的智能之士。反之,騎牆隨風,遇事毫無主見,則也必是平庸無能之輩。

上述四條原則,即使在今天看來,也不失為重要的鑒人之道,應為領導者和考察者所共鑒。

(2)知其心,而聽其言。

當然,"輕言重行",並不否定以"言"察人的可能性。但是,這必須在三種情況下可行:一是原來對其情況了解。例如,了解其性格、品質、學識以及所言之事的背景等,一聽其言,即知其意,所謂"知其心,而聽其言"指此。二是言意較顯,一聽即明。孟子曾說過:"讓辭知其蔽,淫辭知其陷,邪辭知其離,遁詞知其窮。"讓辭指偏頗之詞,淫詞指荒唐之詞,邪詞指邪惡不正經之詞,遁詞指逃避責任之詞。這些言辭,一般表露較明顯,一聽即明其意。三是察其行結合察其言。察言應作為察人的一個方麵,尤其是在全麵了解一個人的情況的時候更應如此。孔子說:"不知言,不知其人",可見孔子也是不排除聽人之言的。

言既可聽,那麼怎樣"聽其言"呢?第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即指不能偏聽一人之言,而就多聽眾人之言;不能隻聽其一麵,而應多方征求,兼而察之。第二,"聽話聽音,鑼鼓聽聲。"這是一句俗話,但富含哲理,即聽話不可僅聽其表麵,也不可"前耳進,後耳出",一聽而過,而應聽其實質,聽其含意。而要如此,必須加以具體分析。這樣,無論是真話、假話、直話、繞話,旁敲側擊之話,還是含沙射影之話,都是可以聽出一些味道而了解其真意的。第三,聽其言而察其人。語言無論怎樣表達,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個人的性格和品質。經過驗證,經常說真話的人必是為人忠誠,實事求是之人;經常說假話的人,必是巧偽奸詐之人;經常說直話的人,必是性格直爽,心直口快之人;說話詞意不明的人,必是諾諾無為之人;說一些樸實無華但富含哲理之言的人,必是很有思想、很有見地之人。因此,說話,實質上是一個人品性、才智的外露,隻要考察者出以公心,從一個人的說話,定能有所發現。例如,三國時,陳琳曾在一篇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狗血噴頭,但曹操卻從中發現陳琳是一位很有才華的人,後來予以重用。張遼被曹操捕獲,對曹操破口大罵,曹操卻從中發現張遼是位性格直爽的忠勇之士,而當場釋放,委以重任。而呂布雖武藝超群,但一見曹即跪地求饒,其聲甚切,但曹一聽其言,複憶其行,即知其是反複無常、貪生怕死之人,當即處死。可見,"言為心聲",隻要慎聽,是會聽出一些名堂來的。

當然,"知其心,而聽其言",與"輕言重行,綜核名實"並不矛盾。這裏強調的是察人不排斥"察言","察言"是察人的一個方麵。而"察言"又與"信其言"不同,"信其言"是有條件的,"事莫貴乎有驗,言莫棄乎無證""知其心而聽其言","有證之言"、"知其心"之言可信,而無證之言,不"知其心"之言,非但不可信,還應從反麵去理解它。

在聽言觀行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一是眾人觀察。孟軻有這樣一段名言:"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孟子·梁惠王下》)他告誡人們對賢者下判斷時,一定不能隻憑個人一隅之見,而要聽群眾意見;之後,還要"察之",要看其是否果真如此,勿為不負責任的"閑言碎語"或"惡意中傷"所離間。"李覯也認為,不能僅憑"一人之舉",而需眾人"共舉"(《李覯集·安民策》)。

金世宗完顏雍曾說過:"朕之取人,眾所與者用之,不以獨見為是也。"(《金史·世宗紀中》)即我選用人才時,大家都推薦的才使用,我並不認為個人的看法都是對的。

二是長期觀察。李覯認為對德才的確定,不能隻憑一時的表現,而需經較長時期的考察,要"日觀其德,月課其藝。賢邪非一時之賢,久居而不變,乃其賢也。能邪非一時之能,曆試而如一,乃其能也"(《李覯集·安民策》)。

三是全麵觀察。西漢鄒陽認為,識別評價人才要"公聽並觀"(《西漢文·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從各方麵進行觀察,德才資全麵衡量;觀其主旨,不求微功細過。

四是責求實效。蘇軾認為,根據實績判斷能力的強弱才是正確的知人之法。"得人之道,在於知人;知人之法,在於責實。"(《蘇東坡全集·議學校貢舉狀》)

要做到"知人善任",還要防止"以貌取人"的傾向。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這是中國人民的一句有益的識才辨才格言。泰戈爾說得好:"你可以從外表的美來評論一朵花或一隻蝴蝶,但不能這樣來評論一個人。"識人學主張勿以貌取人,是因為以相貌取人容易識錯人,用錯人。隻要稍懂得一點識人用人的曆史,就不難理解這一點。早在商周時期,呂尚就提出選將不能以外表為準,他說:"夫士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十五:有賢而不肖者;有溫浪為盜者;有貌恭敬而心慢者;有外廉謹而內無至誠者;有精精而無情者;有湛湛而無誠者;有好謀而不決者;有如果敢而不能者;有忄空忄空而不信者;有恍恍惚惚而反忠實者;有詭激而有功效者;有外勇而內怯者;有肅肅而反易人者;有口高口高而反靜愨者;有勢虛形劣而外出無所不至,無所不遂者。天下所賤,聖人所貴,凡人莫知,非有大明,不見其際,此士之外貌不與中情相應者。"事實上其貌不揚的人,有不少有才學的人,而相貌出眾的人,也有不少平庸之輩。任何人也沒有找到人的才能與人的相貌之間有必然的聯係。

識人不要以相貌為標準,才能真正地識人是否有真才實學,是否是真正的具備德才兼備的有用之才。中國曆史上大聖人孔子就主張識人莫以相貌為標準。

孔子說:"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卷67)

孔老夫子這人,"知過勿憚改",他曾以言語來看宰予,以相貌來看子羽,後為他認為都看錯了,就公開承認自己的失誤。這不僅使自己,也使別人能接受"以貌取人"的教訓。

澹台滅明,武城人,字子羽,比孔子小三十九歲。他長得醜陋,欲拜孔子為師,孔子看了他那副尊容,認為難以成才,不會有大出息,因子羽是他的學生子遊介紹來求學的,孔子雖看不起他,還是收留為弟子。他在孔子那裏學了三年左右,孔子才知他是個貌醜而才高德隆的人,所以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子羽學成後,曾任魯國大夫,後來南下楚國。他設壇講學,培養了不少人才。成為當時儒家在南方的一個有影響的學派。

宰予也是孔子的學生,魯國人,他以善辭令著稱,列言語科之首。也因他善辭令,孔子收他為學生。他自始至終跟隨孔子周遊列國。孔子對他的一些作風和主張有意見。有一次宰予白天睡覺,孔子說:"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朽也。於予與何誅?"(《論語·公治長》)這是說,朽腐的木頭是無法雕刻的,糞土一樣的牆壁是無法粉刷的,對於宰予這樣不可救藥的人,責備他是無用的。又說:"始吾於人,聽其言而信其行。於予與改是。"(同上)這是說,他過去是聽人言而信其行,宰予使他改了,現在是聽其言還要觀其行。宰予還主張改革舊禮製,認為守喪時間太長,影響生產,可使禮壞樂崩,應改為一年,因而遭到孔子的斥責。所以,孔子說"以言取人,失之宰予"。

也許孔子在這方麵又把宰予看錯了,宰予主張一年喪,未可非議,說明他敢於改革舊禮製一些不合時宜的事。宰予是個德才兼備的人,孔子曾派他出使楚國,楚昭王認為楚國的官尹中沒有任何人的才能可以與之相比。楚昭王要把一輛華麗的車子送給孔子,他以理拒收,受到孔子的稱讚。他在孔子弟子中是個有所建樹的人,唐玄宗開元八年(公元720年)被列為"十哲"之一,配祀孔子。因宰予有一次在白天睡覺,孔子竟斥為"朽木不可雕也",這是孔子又一次犯了以貌取人的錯誤。

在中國古代知人的經驗教訓中,以貌取人還是看人重在其行,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知人之法。前者隻看人的外表,而後者看其實踐如何。前者知人多誤,而後者則較能揭開人的真假、善惡、美醜。

以貌取人,連聖人孔老夫子也犯這種錯誤,他就公開檢討說:"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孔子因子羽貌醜曾看不起他,其實子羽是很有德才之士。人的外貌跟內貌沒有必然的關係,因而以貌取人多誤。

所說外貌,不隻限於人的相貌,還包括人的表麵的種種表現和印記,據此而取人,曆史的教訓甚多。

張浚是南宋著名的抗金統帥之一,他有知人之稱,但當他以貌取人,即從相貌和言語賞識秦檜,犯了用這千古罪人的錯誤。

據《續資治通鑒》(卷118)記載:張浚與宋高宗談馬時,張浚說:"物具形色,猶或易辨,惟知人為難。"高宗說:"人誠難知"。浚說:"人材雖難知,但議論剛正,麵目嚴冷,則其必不肯為非;阿諛便佞,固寵患失,則其人必不可用。"

張浚把辨別賢佞看得太簡單了。奸佞的人善於矯飾,他表麵上可以"議論剛正",以掩其所要幹的罪惡的勾當;而其阿諛表現的方式巧妙,使人陷入其圈套而不知他是阿諛而認為他忠直。"議論剛正,麵目嚴冷",也是屬於人的外表範圍,據此而認為"其必不肯為非",是以貌看人,以言判人,張浚正是從此出發,選定秦檜,說檜是"不畏死,可共天下事"的"人才"。

據《宋史·秦檜傳》記載:張浚與趙鼎共論人才,浚極口稱讚秦檜,鼎不同意說:"此人得誌,吾人無所措足矣!"浚不以為然,力薦秦檜。張浚、趙鼎、秦檜三人參政,浚與檜共事,才知其人奸佞。高宗要檜為相,征求浚意見,浚不同意,檜因此恨浚,檜為挑撥鼎、浚不和,便對鼎說:"上欲有公,而張相遲留"。以此激怒鼎,使鼎排擠浚。檜假意投靠鼎對鼎唯命是從,鼎本來憎惡檜,自此反深信之。及檜得誌,先後將張浚、趙鼎二人擠掉,獨掌朝政大權,終於促使宋高宗屈膝與金和議。

張浚在宋徽宗時中進士。建炎三年(1129年)主管樞密院,力主抗金。他與趙鼎執政時,選拔人才皆一時之望,於諸將中重用嶽飛、韓世宗;所薦舉虞允文、汪應辰、王十明、劉珙等都成為名臣;提拔吳、吳王於行伍,一見劉琦而重用之,他們後來也成名將。故時人稱張浚知人。可是,秦檜善於掩飾他的"阿諛便佞"的真麵目,卻以"議論剛正,麵目嚴冷"的臉孔出現,張浚竟為所惑而極力推薦,致使秦檜得以行奸計,張浚也被秦檜排除在外達二十年之久。張浚與趙鼎晚年相遇於閩(福建)時,曾談及秦檜事,才知都為秦檜所出賣。

以"隆中策"促成劉備三分鼎足於西蜀的諸葛亮,也犯表麵看人的錯誤。他因見馬謖熟悉兵法,理論上說得頭頭是道,盡管劉備對馬謖無實踐經驗而空論兵計認為是"言過其失",臨死前特叮囑"不可大用",諸葛亮卻不以為然。諸葛亮後來重用馬謖為先鋒,結果喪失戰略要地街亭,諸葛亮進無後據,被迫退回漢中,他第一次出祁山取得的輝煌戰果也就化成泡影,後悔不聽劉備之言並自責無知人之明時已遲了。

雖然古人早就認識到:"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但是自古以來,還是有人相信,相貌跟才能有關係,甚至跟命運有關係。鼻直口方,兩耳垂肩,是帝王之相;倒眉豆眼,尖嘴猴腮,是鼠輩之相。唐代考選官員有明確的規定,考試之外,還要看應選者的身相口齒。當然,那主要還是出於朝廷官員形象的考慮,就像今天秘書、公關人員要求有漂亮的外表、優雅的風度一樣。至於科試錄取以貌定名,這就有點牛頭不對馬嘴了。在明代科舉史上,很有幾個皇帝以貌取人。始作俑者,就是明太祖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