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卷 曾國藩用人術8(1 / 3)

查繼佐的《罪惟錄》記載,洪武四年(1371),明朝舉行開國後的第一次科舉考試。本來擬定郭羽中為狀元,可是朱元璋覺得此人貌不驚人,不足以顯示大明帝國的新興氣象,於是將氣宇軒昂、相貌堂堂的吳伯宗點為狀元。有其父必有其子,明惠帝朱允火文登基第二年,也就是建文二年(1400),殿試原擬王艮為第一名,明惠帝聽大臣描述了王艮的長相,嫌王艮形象不佳,改為第二。誰來做狀元呢?閱卷大臣意見不一。一部分人主張定胡廣,一部分人主張定湯溥,誰也說服不了誰,隻好請皇帝定奪。惠帝命令宣胡廣、湯溥上殿,他要親自看看再定。胡廣接到聖旨,立即前往。他長得廣雅秀氣,堂堂一表人才,惠帝一看即中,就定他為狀元。不過惠帝覺得他名字不太好,"胡"通常指北方那些襲擾中原的少數民族敵對國,"蠻胡"怎麼能讓它擴張廣大呢。惠帝讓胡廣改名為胡靖,"靖"有安定、肅清的意思。湯溥本來長相也不差,可惜他動作遲緩了些,胡廣先他上殿,湯溥隻能痛失狀元桂冠。

前人創式,後人效尤,以貌取狀元就形成了習慣。陸容的《菽園雜記》裏說,正統元年(1436),明英宗朱祁鎮第一次臨朝試進士,大學士楊士奇主持閱卷。初定浙江的周旋為狀元,名單剛宣讀,就有人發問,周旋相貌如何,在場的幾位浙江籍官員連忙插話,說這個人身材修長,皮膚白皙,算得上浙江的美男子。大臣們一聽,那還有什麼好說,又有文才,又有扮相,衙門奏報皇上。禦旨批準,周旋定為狀元。等到傳臚唱名,官員們大吃一驚。站出來的周旋不僅談不上漂亮,而且相當醜陋。浙江籍的幾個官員麵麵相覷,不知怎麼回事。原來浙江應試的還有一個周王宣。周旋是溫州人,周王宣是淳安人。"旋"和"王宣",浙江人聽來音差不多,浙江籍官員把周王宣當作了周旋,造成了誤會。生米煮成了熟飯,狀元已經宣布出去了,也不好更改,周旋幸運地保住了狀元頭銜。

英宗有了第一次的經曆,第二次就謹慎了。正統四年(1439)殿式,大臣奏報名次,定張和為第一名。英宗不放心,特地派貼身太監去實地觀察一下長相。太監偷偷到張和的住處看了看,回來報告張和的一隻眼睛有毛病。英宗提筆一下將張和降至二甲第一(總第四名)。可憐張和爹媽沒有給他一副好臉相,套到頭上的狀元帽又飛了。最後經過太監相麵,取施般木弘為狀元。

讓皇帝操心中魁狀元的臉相,總不是個事。後來,殿試初定名次後,幹脆就讓新進士們都到內閣來唱一次名,看了長相再最後確定狀元。陸粲的《庚巳編》記錄了一件趣事。成化十四年(1478)殿試,大學士萬安主持閱卷。開始大臣們看了一天卷,找不出一份十分稱意的卷子。萬安左翻右翻,覺得江西泰和人曾彥的卷子比較出色。大家經過反複比較,覺得萬安有眼光。當天晚上,入選新進士唱名。喊到曾彥時,萬安特意留神地觀察了一下。看上去曾彥身材偉岸,麵目英俊,氣度不凡。萬安暗暗高興,一唱完名,就興奮地對同僚們說,狀元可以確定了。大家也一致同意萬安的意見。憲宗問明情況,批準了萬安所定名次。傳臚唱名的那天,應聲站出來的狀元曾彥,皺紋滿臉,髭須滿腮,分明是個六旬老漢,毫無儒雅之氣,萬安和大臣們大吃一驚。典禮結束,他們急忙找出曾彥的卷子看,怎麼文章也覺得非常平庸。一夜之間有這麼大的變化,是大臣們眼睛有毛病,還是曾彥有神明相助,施了障眼法。其實,哪有神明相助,隻不過是萬安和大臣們老眼昏花而已!這一年取錄進士350人,平常人也會看花眼,更何況萬安是個60歲的老頭呢。

郭羽中、王艮、張和都是不幸的,周旋、曾彥則是萬幸。和他們比較起來,豐熙的命運是不幸之中的萬幸。明弘治十二年(1499),殿試結束後,明孝宗朱樘親自閱卷。看到浙江寧波人豐熙的對策,十分讚賞,定為第一。孝宗派人打聽豐熙的相貌,回報說豐熙的腳有毛病。祖宗之法不可改,隻得易人。於是,孝宗心生一法以作彌補,定豐熙為一甲第二,賞賜同狀元。豐熙也就成了身著狀元袍的假狀元。

我們主張勿以貌取人,勿以貌識人,不僅是因為以貌取人和以貌識人有百害而無一利,還在於人的長相如何,跟他有無真才實學沒有必然的關係。有的相貌堂堂,腹中空空如也;有的長得醜怪,卻是經綸滿腹,古今不乏這樣的典型例子。而用人者往往以相貌取人,故往往知錯人,用錯人,甚至害己害國害民。

為何以相貌取人多失?這是因相貌不能反映人的實際情況。因為奸佞的人,對人雖暗藏殺機,表麵可以笑臉相迎;良善的人,雖有菩薩心腸,對人也可能怒目相看。一個長得麵目可憎的人,也許他心地最善良;一個生得很漂亮的絕世美人,也許她為人比毒蛇還狠。因此,看人要重在其行,而不在其相貌,不然,以相貌取人必多失。

解放以後,新中國在用人問題上,繼承了中華民族知人善任的優良傳統。

1977年12月,葉劍英在中央軍委全體會議上的報告中指出,選配領導班子時,"要做到'知人善任',所謂'知人'就是考察、選準幹部。所謂'善任'就是正確地使用幹部。隻有'知人',才能'善任'。"葉劍英同誌所講的"知人"與"善任"的辯證關係,雖然是針對選配領導班子而言的,但實際上也適用於一般軍事人才。"知人"既是軍事人才管理的重要內容,又是對軍事人才合理使用和科學管理的前提條件。因此,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人才實施科學管理,就是要用科學的理論、途徑和方法,使其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充分調動每個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發揮人才的最佳效益。關鍵在於知人,也就是對管理對象的考察了解。著名無產階級軍事家劉伯承對軍事人才管理之道可謂深知諳熟,在他戎馬疆場幾十年的實踐中,對手下每一個指揮員的長處短處、脾氣秉性都了如指掌,所以他用人得心應手,恰到好處。抗戰時期,劉伯承在一次閑聊中得知,一位學經濟的大學畢業生,在抗大畢業後,被分配到魯西北當副排長去了,劉伯承馬上詳細詢問此人的情況,並派人追了幾百裏,硬是把他追了回來,分配到師供給部工作,發揮了他的專長。這一生動的事例說明,要做到人盡其才、才盡其用,首先必須了解和掌握軍事人才的實際情況。

知人善任,在國外也受到普遍的重視。與人打交道的能力比什麼都重要,這是美國汽車大王艾柯卡領導企業的切身體驗。他曾說:"我見過許多比我精明的人和許多對汽車行業懂得比我更多的人。然而,我已超過他們。為什麼?因為我厲害嗎?不。待人粗暴而輕率的人成功的日子是不長的。"

在講話時,艾柯卡特別注重針對聽眾的心理。他說:"使用聽眾自己的語言同他們講話是重要的,這件事如果做得好,他們會說'上帝,他說的就是我想的',他們一旦開始尊重你,就會跟你到底。他們跟隨你的原因不是因為你有什麼神秘的方法,而是因為你在跟隨他們的想法。"

他盡力鼓勵別人提出哪怕是超出他們實際能力的想法與建議。在別人拿出具體辦法前,他盡量做到不去幹預和影響他們的設想。他還習慣在與下屬交談後,讓對方將所談的意見或建議寫成書麵文字,使這些想法具體化,以彌補口頭交談之缺陷,防止自己被僅僅是娓娓動聽的言辭打動而采納了不成熟或不切實際的意見。

艾柯卡在工作中,十分注重保護下屬的積極性,例如當某位下屬的意見未被采納時,他總讓對方知道自己的建議是有效的,隻是由於條件限製不能即時實現,以鼓勵下屬今後提出新的建議。當需要對下屬進行表揚或批評時,他奉行這樣一條原則:"假如你要表揚一個人,用書麵;假如你要使他難堪時,用電話。"書麵表揚能體現鄭重和對成績的充分肯定。當下屬工作中出現失誤時,過份的難堪則會大大挫傷乃至毀滅他們的積極性。

艾柯卡在任福特汽車公司總裁時,他的周圍聚集了一大批優秀的管理人才。而當他離開福特公司到克萊斯勒公司任董事長時,這批人紛紛擁向克萊斯勒,他們放棄了福特的優厚待遇,謝絕了福特的一再挽留,而甘願和艾柯卡一起冒風險,嚐艱辛。由此可見,艾柯卡的知人善任和人際交往的特殊魅力。艾柯卡說:"我設法尋找那些有勁頭的人,那樣的人不需要多,有25個我就足以管好美國政府。在克萊斯勒,我大約有12個這種人。使這些管理人員具有的力量就是他們懂得如何用人和發動人。"

這是他成功的關鍵,從而創造出令人驚歎的奇跡。他的領導才能甚至超出了一個最卓越的企業領導者的範圍,以致人們認為他是一個理想的美國總統競選人。

四、庸才不舉非才不用

原文及譯文

(一)聞其所為,殘惡之

【原文】

馬秀才詩筆圓潤,圖尤精確,請飭其即來大營一見,當遠勝於程奉璜。程生在湖南多不法事,昨隨張德堅來營,聞其所為,殊惡之。以其投誠而來,不欲加譴,予以三十金,厚資遣之。

【譯文】

馬秀才的詩歌,文筆飽滿潤澤,畫技尤其精湛,請讓他立即來我的大營見上一麵,想來他要遠遠勝過程奉璜。姓程的這位書生在湖南做過許多不法之事,昨天隨張德堅前來我的軍營中,聽說了他的所做所為,我特別討厭他。由於他是誠心誠意投效而來的,故不打算懲治他,送給他三十金,以厚資打發了他。

(二)於有才而無德者,應稍遠其人

【原文】

許諄詩有才而名聲太壞,南坡專好用名望素劣之人,如前用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皆為人所指目,即與裕時卿、金眉生交契,亦殊非正人行徑。弟與南坡至好,不可不知其所短。餘用周韜甫,亦係許、金之流,近日兩奉寄諭查詢,亦因名望太劣之故。毀譽悠悠之口,本難盡信,然君子愛惜聲名,常存冰淵惴惴之心,蓋古今因名望之劣而獲罪者極多,不能不慎修以遠罪。吾兄弟於有才而無德者,亦當不沒其長,而稍遠其人。

【譯文】

許諄詩有才能而名聲太壞,南坡專好用名望不好的人,如以前用的湖南胡聽泉、彭器之、李茂齋,都為人所指目,就是和裕時卿、金眉生結拜也不是正人君子行徑。你和南坡很好,不該不知道他的短處。我使用的周韜甫,也是許、金一流人物,近來奉兩次諭旨查問此人,也是因名聲不好的原因。悠悠眾口或毀或譽,本難盡信,然而君子愛惜自己的名聲,常常懷有如履薄冰,如臨深淵的惴惴不安心情,因為自古及今因聲名不好而獲罪的人很多,不能不慎以修身以防有罪。我們弟兄對於那些有才無德者,就該不埋沒他的才能,而對其人應稍稍疏淡。

(三)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

【原文】

沅弟定於十七接印,此時已履任數日矣。督撫本不易做,近則多事之秋,必須籌兵籌餉。籌兵,則恐以敗挫而致謗;籌餉,則恐以搜括而致怨。二者皆易壞聲名。而其物議沸騰,被人參劾者,每在於用人之不當。沅弟愛博而麵軟,向來用人失之於率,失之於冗。以後宜慎選賢員,以救率字之弊;少用數員,以救冗字之弊。位高而資淺,貌貴溫恭,心貴謙下。天下之事理人才,為吾輩所不深知、不及料者多矣,切弗存一自是之見。用人不率冗,存心不自滿,二者本末俱到,必可免於咎戾,不墜令名。至囑至囑,幸勿以為泛常之語而忽視之。

【譯文】

沅弟定於三月十七日接受官印,現在已上任幾天了。總督、巡撫本來就不容易當,近來正逢多事之秋,必須要籌措兵員和餉銀。籌措兵員,就擔心因打敗仗而招致毀謗;籌措餉銀,就恐怕因搜刮民財而招致怨恨;這兩條都容易損壞名聲。引起紛紛議論,受到彈劾的人,往往是因為用人不當。沅弟愛護的人很廣而又愛麵子,一向在用人上失之於草率,失之於雜多。以後應謹慎地選用賢能人才,用來拯治草率之病;少用一些人,用來拯治多雜之病。官位高而資曆淺的人,外表以溫和恭敬為貴,內心以謙和下士為貴。天下的事理以及人才,我輩所不能詳知,不能預料的多得很呢,切勿有自以為是的成見。用人不要草率、泛雜,內心不自滿,這兩者主次都照顧到了,一定能夠免受責難,免有過失,不致有損美名。這是最重要的囑咐,請不要因為它是平常的話而忽視它。

解說與評述

(一)非才不用,力克用人唯親之弊

曾國藩的家族,人丁興旺,叔姑舅姨之親,子侄甚多。加之他本人是科舉出身,中舉人,中進士,以至點翰林,又外做過主考官,同年同窗不少,門生故吏數不勝數。從他創辦湘軍起家到出任兩江總督,先後前來投奔他的何止成百上千。然而,他始終注意求賢若渴,不得不休,唯才是舉,非才不用。曾國藩不僅自身如此,而且教育其弟曾國荃,對於"冗者雖至親密友,不宜久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