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勤教嚴繩術
一、因才施教因人製宜原文及譯文
(一)納之於紀律,可望成一名將
【原文】
張德勝在臨營舊部中最為出色,此間亦有所聞。今春會剿廬郡,多帥未甚滿意,蓋多公頗有尊己卑人之習,鄙人亦不敢深信。閣下勖之以忠義,納之於紀律,或可望成一名將。
【譯文】
張德勝在臨營舊部中最為出色,此間也有所聞。今春會剿廬郡之役中,許多將帥不很滿意,大概這些人頗有以己為尊以人為卑的陋習,鄙人也不敢深信,閣下應當以忠義教導他們,用紀律嚴格約束他們,或者可望成為一位名將。
(二)獎其所長,兼規其短
【原文】
來信言餘於沅弟既愛其才,宜略其小節,甚是甚是。沅弟之才,不特吾族所少,即當世亦實不多見。然為兄者,總宜獎其所長,而兼規其短。若明知其錯,而一概不說,則非特沅一人之錯,而一家之錯也。
【譯文】
你來信講我對於沅弟既愛惜其才,應該不計小節,很對,很對。沅弟的才能,不隻是我們家族中少見,就是當世也不多見。然而作為兄長,總應鼓勵其所長,規勸其所短,如果一概不講,那就不隻是沅弟一個人的錯,而是整個家族的錯。
(三)勸導營官,服他人之長
【原文】
省中各營官多有用之材,頡頏作氣,勢不肯下人,亦將領之常態,足下當剴切勸導。峙衡之短處,在所見間偏;其長處,在雖偏而不私。峙衡之令人怨處,在好當麵罵人;其令人感處,在好救人之危急。此仆詢之中、後營各勇而知,非僅聞之舍弟與足下也。足下將此數端,一一婉告省中諸將,略其短而服其長,自然互相敬愛矣。
【譯文】
省內各營官之中,有作為的人才很多,他們彼此抗衡,使性鬥氣,絕對不肯服從他人,這也是將領們的常態,您應當切實地勸導他們。峙衡的短處,在於認識常參雜偏見;他的長處,在於雖有偏見卻無私心。峙衡招人怨恨的地方,在於喜歡當麵罵人;他令人感戴的地方,在於喜歡把人從危險緊急的困境中解救出來。這一點是我詢問中營、後營的各位士兵後知道的,不光是從我的弟弟和您那裏聽來的。您把我上述所言,逐一婉轉地告訴省內的各位將領,忽略他人的短處而敬服他人的長處,人們彼此自然相安融洽了。
解說與評述(一)因才施教,"催才"有術
曾國藩尤其注意因材施教,根據各人的特點進行培養。有的人,如張裕釗、吳汝綸文學基礎很好,曾國藩就令其在幕中讀書,專攻古文,以求發展,而不讓他們做具體工作,征得他們的同意,也不薦舉做官。大將鮑超,英氣勃發,勇猛慣戰,但學養淺薄,缺乏心計。在作戰中,曾國藩常讓他衝鋒臨陣,卻不準參與軍機謀劃。
史林在《曾國藩和他的幕僚》中記敘了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催才術":
曾國藩與李鴻章曾有一段師生之誼,當李鴻章滿懷希望地投奔曾國藩時,曾國藩卻借口軍務倥傯,沒有相見。李鴻章以為隻是一時忙碌,幾天之內定可召見,誰知在旅舍中閑住了一個月,竟得不到任何消息。他心急火燎,如同熱鍋上的螞蟻。李鴻章得知曾國藩幕府中的陳鼐,是道光丁未科進士,與他有"同年"之誼,也充過翰林院庶吉士,又算是同僚,就請陳去試探曾國藩的意圖。誰知曾國藩環顧左右而言他,不肯表明態度。
李鴻章既是曾國藩的得意門生,曾國藩何以對他如此冷落?這實在令人費解。就連陳鼐也不明所以,便對曾國藩說:
"少荃與老師有門牆之誼,往昔相處,老師對他甚為器重。現在,他願意借助老師的力量,在老師門下得到磨練,老師何以拒之千裏?"
曾國藩冷冷地回答說:"少荃是翰林,了不起啊!誌大才高。我這裏呢,局麵還沒打開,恐怕他這樣的艨艟巨艦,不是我這裏的潺潺溪流所能容納的。他何不回京師謀個好差事呢?"陳鼐為李鴻章辯解說:"這些年,少荃經曆了許多挫折和磨難,已不同於往年少年意氣了。老師不妨收留他,讓他試一試。"
曾國藩會意地點了點頭。就這樣,李鴻章於鹹豐八年(1858年)進了曾國藩幕府。
其實,曾國藩並不是不願接納李鴻章,而是看李鴻章心地高傲,想打一打他的銳氣,磨圓他的棱角。這大概就是曾國藩這位道學先生培養學生的一番苦心吧。自此之後,曾國藩對李鴻章的棱角著意進行了打磨,以使他變得老成世故,打下立足官場的"基本功"。
曾國藩很講究修身養性,規定了"日課",其中包括吃飯有定時,雖在戰爭時期也不例外。而且,按曾國藩的規定,每頓飯都必須等幕僚到齊方才開始,差一個人也不能動筷子。曾國藩、李鴻章,一是湘人,一是皖人,習慣頗有不同。曾國藩每天天剛亮就要吃早餐,李鴻章則不然。以其不慣拘束的文人習氣,而且又出身富豪之家,對這樣嚴格的生活習慣很不適應,每天的一頓早餐實在成了他沉重的負擔。一天,他假稱頭疼,沒有起床。曾國藩派弁兵去請他吃早飯,他還是不肯起來。之後,曾國藩又接二連三地派人去催他。李鴻章沒有料到這點小事竟讓曾國藩動了肝火,便慌忙披上衣服,匆匆趕到大營。他一入座,曾國藩就下令開飯。吃飯時,大家一言不發。飯後,曾國藩把筷子一扔,扳起麵孔對李鴻章一字一板地說:
"少荃,你既然到了我的幕下,我告訴你一句話:我這裏所崇尚的就是一個'誠'字。"說完,拂袖而去。
李鴻章何曾領受過當眾被訓斥的滋味?心中直是打顫。從此,李鴻章在曾國藩麵前更加小心謹慎了。
李鴻章素有文才,曾國藩就讓他掌管文書事務,以後又讓他幫著批閱下屬公文,撰擬奏折、書牘。李鴻章將這些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甚為得體,深得曾國藩賞識。幾個月之後,曾國藩又換了一副麵孔,當眾誇獎他:
"少荃天資聰明,文才出眾,辦理公牘事務最適合,所有文稿都超過了別人,將來一定大有作為。'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也許要超過我的,好自為之吧。"
這一貶一褒,自然有曾國藩的意圖。而作為學生的李鴻章,對這位比他大十二歲的老師也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他對人說:"過去,我跟過幾位大帥,糊糊塗塗,不得要領;現在跟著曾帥,如同有了指南針。"
李鴻章在未入曾幕之前,曾先後隨團練大臣呂賢基及安徽巡撫福濟,此二人既非戰亂之才,對於領兵作戰更是缺乏經驗,李鴻章在他們手下帶兵及處幕,自然沒有本領可學。曾國藩所以能在舉世滔滔之中發生砥柱中流的作用,就是因為他能以子弟兵的方法訓練湘軍,使他們成為一支能征慣戰的隊伍;而他自己所擬訂的通告全局、十道分進、對太平天國展開全麵防堵圍剿的戰略方針又極為正確,因此方能使他在對太平天國的戰爭中掌握主動,著著進逼,終於使太平天國政權完全傾覆。假如曾國藩也像同時一班督撫大帥那樣不能高瞻遠矚,那麼,曾國藩不免也會像向榮、和春、勝保、福濟等人一樣碌碌無成,李鴻章也決不能從曾國藩那裏學到卓越的打仗要領。曾國藩死後,李鴻章作聯挽之,說:
師事近三十年,薪盡火傳,築室忝為門生長;
威名震九萬裏,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
此聯的上半,充分道出了李鴻章師事曾國藩而盡得其軍事政治才能的事實。然而李鴻章入居曾幕,實在是他一生事業的重要關鍵,拜相封侯,悉基於此。至於曾國藩賞識李鴻章,除了曾國藩素知李鴻章才氣過人這一因素外,下麵一件事,也是重要的原因。
李鴻章居曾幕時,曾為曾國藩草奏嚴劾安徽巡撫翁同書,最得曾國藩的欣賞。其時曾國藩因翁同書對練首苗沛霖的處置失常,以致激成大變,他本人又在定遠失守之時棄城逃走,有愧封疆大吏的守土之責,極為憤慨,意欲具疏奏劾而難於措辭。翁同書是前任大學士翁心存之子,翁心存在皇帝麵前的"聖眷"甚隆,門生弟子布滿朝列,究應如何措辭,方能使皇帝決心破除情麵,依法嚴懲,而朝中大臣又無法利用皇帝與翁心存之間的關係,來為翁同書說情,實在很費腦筋。他最初使一幕僚擬稿,覺得甚不愜意,不願采用,而自己動手起草,怎麼說也不能穩當周妥。最後乃由李鴻章代擬一稿,覺得不但文意極為周密,其中更有一段極為警策的文字,說:
臣職分所在,例應糾參,不敢因翁同書之門第鼎盛,瞻顧遷就。
這段話的立場如此方剛嚴正,不但使皇帝無法徇情曲庇,也足使朝臣之袒翁者為之鉗口奪氣。所以曾國藩看了之後,大為欣賞,即以其稿入奏,而翁同書亦旋即奉旨革職拿問,充軍新疆。就事論事,李鴻章此稿,深得奏議文字的"辣"字訣,使人無可置喙於其間。李鴻章有此吏才,足以使曾國藩對他刮目相看。
李鴻章在軍務方麵也常常為曾國藩出謀獻策。鹹豐十年(1860)五月,清廷命曾國藩署理兩江總督,督辦圍剿太平軍事務。曾國藩率大營進駐安徽祁門。祁門在長江之南,位於黃山之西,四周山丘環繞,形如鍋底。曾國藩認為隻要占領四周製高點,扼守要路,足以自守。但李鴻章則認為:"在這種地方紮營駐兵,乃是兵家之忌。這是兵法上所說的'絕地'。不如及早轉移,選擇有利地形,以便進退自如"。
從純粹的軍事觀點來看,李鴻章的話是頗有見地的。但曾國藩沒有接受李的意見。李鴻章反複力爭,堅持己見。最後曾國藩氣憤地說:"諸位如果膽怯,可以各奔前程!"李鴻章見狀便不敢再多言了。但這一次真被李鴻章言中了。
這年八月,太平軍楊輔清等部攻克寧國府,擊斃了清軍提督周天受。李世賢部以四萬之眾出廣德,進逼徽州;駐守廣德的太平軍攻入叢山關。十月,太平軍逼近祁門。李秀成率數萬精兵,攻克黟縣。曾國藩大本營處於太平軍重圍之中,幾成甕中之鱉。湘軍原由江西供應糧草,此時四麵受困,糧草連續三個月運不進祁門。曾國藩隻得移駐休寧,並企圖突圍。後因其弟曾國荃在安慶對太平軍發動強大攻勢,胡林翼又在太湖策應,陳玉成率部回援安慶,加上鮑超等各部清軍拚死抵抗,太平軍未能攻克祁門、休寧,曾國藩這才僥幸逃走。經此事,曾國藩對李鴻章更為器重了。李鴻章也因此再一次博得了通曉兵法的稱譽。
這時,曾國藩正在籌劃建立一支淮陽水師,便上書清廷,建議由李鴻章補用兩淮鹽運使負責此事。李鴻章在曾國藩的培育下就要飛黃騰達了。
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這時候,變幻莫測的曆史舞台上發生了另一件重大事變:英法侵略者企圖在中國獲得更多的政治、經濟利益,以改簽第一次鴉片戰爭簽訂的《南京條約》為借口,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侵略軍依仗兵威,於鹹豐十年(1860)六月攻陷塘沽,七月,奪取了大沽炮台,侵入天津。八月,由天津向北京進犯,在通州八裏橋擊敗清僧格林沁和勝保的部隊。北京受到威脅。鹹豐帝驚慌失措,匆匆逃往熱河。這本與李鴻章不直接相關。但是,鹹豐帝一逃,曾國藩那封建立淮陽水師、舉薦李鴻章的奏折不知被扔到了哪個角落,一直沒有下文。李鴻章飛黃騰達的美夢又一次幻滅了。時年三十八歲的李鴻章自歎命蹇事乖,不覺心灰意懶,以為一生的"英雄"事業至此完結。野心愈大,失望愈甚。這大概就是他由野心勃勃轉入灰心喪氣的必然過程吧。
李鴻章個人的前程暫時受到影響,但卻幫助曾國藩度過了"北上勤王"的難關。
鹹豐在逃往熱河途中,命令曾國藩速派湘軍大將鮑超帶兵北援。曾國藩一時舉棋不定,因為北援事關"勤王",無可推諉,但又想留下鮑超所部對抗太平軍。他召集文武參佐討論對策,要求每人提出一種方案,結果多數人主張派兵入衛,隻有李鴻章力排眾議,說"夷氛已迫,入衛實屬空言,三國連衡,不過金帛議和,斷無他變",而"楚軍關天下安危,舉措得失,切宜慎重",主張"按兵請旨,且無稍動。"李鴻章認為英法聯軍業已逼近北京,"入衛實屬空言",英法聯軍之役必將以"金帛議和"而告終。危及大清社稷的不是英法聯軍,而是造反的太平軍。湘軍"關天下安危",應把刀鋒對準太平軍。至於北援,應"按兵請旨",靜待時局之變。曾國藩深受啟發,一麵上疏冠冕堂皇地表示:"鮑超人地生疏,斷不能至,請於胡(林翼)、曾(國藩)二人酌派一人進京護衛根本";一麵在實際行動上采取拖延觀變戰術。結果不出所料,十月便接到"和議"已成、毋庸北援的廷寄。而同時接到率勇北上諭旨的河南、陝西等省巡撫聞命即行,結果卻空跑一趟,勞民傷財。相比之下,則顯出曾胡二人的高明,而他們二人之所以高明,則由於接受了當時正在曾國藩幕中充任幕僚的李鴻章的意見。事後,胡林翼選擇李鴻章、陳鼐、李榕三人的獻議附於曾、胡二人的書麵意見之後,編為《北援集議》一書,刊行於世。大概由於內部議論,過於直露,不宜公開發表,在刊刻時刪去一些內容。故李鴻章的條陳中已不見"按兵請旨"的字句。
其時,曾國藩軍中又發生了另一件事,使李鴻章暫時離開了曾國藩幕府,但也使曾國藩更加了解了李鴻章性格中可貴的一麵。當曾國藩的大本營駐紮在祁門時,曾將徽州方麵的軍務委任皖南道李元度。李元度,字次青,湖南平江人,與曾國藩同時辦團練,招募八千人成立了"安越軍",轉戰於安徽、浙江一帶,後來隸屬於曾國藩部下。應當說,李元度與曾國藩既有同鄉之誼,又是患難之交。李元度其人,雖非進士出身,但博通群書,長於文辭,晚年著述甚多,實在算得上一個才子。但他對兵書雖有涉獵,至於臨陣作戰、獨當一麵,實在非其所長。曾國藩委任他主持徽州方麵的軍務時曾再三叮囑,要堅壁自守,不得輕易出戰。鹹豐十年(1860)八月,太平軍進軍安徽,李世賢、楊輔清攻克寧國府(府治在宣城),連下數縣。李元度自以為以逸待勞,可獲大勝,便違背曾國藩的告誡,出城應戰,結果全軍覆沒,所屬六七千人被太平軍全部消滅。時曾國藩被圍於祁門,對此事一無所知,還指望突出重圍,去徽州安身,但徽州兵敗之後,李元度卻不知下落,過了好久方才逃回曾國藩大營。對其兵敗失地,曾國藩本來已十分惱怒,而兵敗後不等待處分,反而私自回家,更使曾火冒三丈。曾國藩一怒之下,上疏奏劾,請斬李元度以明軍法,並自劾用人不當,請求朝廷處分。李鴻章得知後,便拉上曾國藩的另一個幕僚陳鼐去勸說,認為患難之交,不可不留情麵,並對曾國藩說:
"老師如果一定要劾奏李次青,門生不能擬稿。"
曾國藩更加生氣,說:"我自己擬稿!"
李鴻章又說:"這樣的話,門生隻得告辭回家,不能留下侍奉老師了。"
曾國藩怒氣衝衝地說:"聽你自便!"
九月十三日,曾國藩在日記中寫道:"日內因徽州之敗,深惡次青,而又見同人多不明大義,不達事理,抑鬱不平,遂不能作一事。"從曾國藩手書日記原稿看,曾國藩在"而"與"又見"之間,圈掉"少荃"兩字,他的原意可能要寫"少荃不明大義,不達事理"。
這自然隻是兩人間小小的分歧。兩人爭執後並未弄僵,所謂李當場拂袖而去的情節實屬杜撰。李係告假離營,一年間決非斷絕來往,告假期間,李與曾信函頻通,別後不到一個月李就給曾寫信,不到二個月曾即函勸李出任南昌城守事。還有一個重要事實:告假前,李除了有福建延津邵道的實缺,還是湘軍老營中僅次於曾國藩的第二號人物,省級大吏都知悉李在湘軍總部總理文案,曾的大事往往得李數言而決。
李的出走,從心理上說,是其雄心壯誌久久不得舒展的情緒衝動。他追求青史留名,要的是封一路諸侯,而不是屈居人後。他在詩中抱怨"昨夢封侯今已非",做夢都想踞有一塊地盤,對寄人籬下的狀況感到不滿。曾國藩為此曾安慰他:"觀察閣下精明強悍的神色流露在眉宇之間,寫字則筋骨勝於皮肉,象不會長期置身於玉堂,帶玉器優遊。假若要當四方諸侯,按圖索驥,不是南方的兩粵,就是東方的三吳。"曾果然看得準,同治元年(1862)李得以去搶三吳這塊地盤。但在此前,李卻常因此而鬱鬱寡歡,或是吟"愁彈短鋏成何事,力挽狂瀾定有人";或是歎"鬱鬱鬆楸望不開","空將雙淚寄泉台";或是發牢騷!當時湘軍內部門戶之見極深,李作為皖人雖居高位,卻被占據要位的絕大部分湘人所排擠。那種克製忍讓、忍辱負重的生活,令他感到極不舒暢。為此,他常有"戈馬飄零何處家?""四海無家行路難。"之歎。
李的出走,不排除功利驅使,而意氣用事也是重要原因。
李鴻章離開祁門,打算返回南昌哥哥家中。途中走訪了胡林翼,並告知離開曾幕的緣由。胡林翼素知李鴻章有才略,就說:"君一定會發達,但希望不要離開滌生(曾國藩),若沒有滌生,君何以進身?"李鴻章聽後,不以為然,憤憤地說:"我初以為你是豪傑之士,不需要別人而可以發展,今天才知我看錯人了。"言畢,拂袖而去。歸到下榻之地,整裝將行。胡林翼派人挽留,李鴻章脾氣又來了,仍執意要走。後經胡林翼強留,李鴻章才放下了行裝。過後,兩人又每日飲酒暢談,隻是不提曾之事。盡歡多日,李鴻章方才離去。
送別李鴻章後,胡林翼即寫信勸說曾國藩:"李某終將發達,不若引之前進,猶足以張吾軍。"曾國藩經過冷靜思考,認為胡林翼的看法很有道理,便於鹹豐十一年(1861)二、三月間寫信給李鴻章,請他出任南昌城守事宜,以抗拒南路西征太平軍。李鴻章也未割斷與曾國藩的聯係,直接寫信勸說或請胡林翼代勸曾國藩從祁門"及早移軍","先清江西內地"。胡林翼支持李鴻章的主張,特地寫信給曾國藩說:李鴻章之議"頗識時務",左宗棠移駐九江之策"亦握形勢","然丈未必采納。能於湖口、東流駐使節,聯絡南北兩岸之兵氣,乃合使節之體裁,且功效必大。"他甚至委婉地批評曾國藩因小失大,不顧戰略全局。曾國藩隨即移節東流。
李鴻章滯留南昌期間,曾給丁未同年沈葆楨(字幼丹)去信詢問福建情況。有意去閩任道員之缺。沈葆楨回信勸阻:"閩事糜爛,君至徒自枉才耳!"另一位丁未同年郭嵩燾(字筠仙)也致函李鴻章,"力言此時崛起草芭,必有因依,試念今日之天下,舍曾公誰可因依者,即有拂意,終須賴以立功名,仍勸令投曾公。"李鴻章"讀之怦然有動於心"。鹹豐十一年(1861)五月十八日,曾國藩乘機寫信給李鴻章,情詞懇切地請他回營相助:
閣下久不來營,頗不可解。以公事論,業與淮揚水師各營官有堂屬之名,豈能無故棄去,起滅不測。以私情論,去年出幕時並無不來之約。今春祁門危險,疑君有曾子避越之情。夏間東流稍安,又疑有穆生去楚之意。鄙人遍身熱毒,內外交病,諸事廢閣,不奏事者五十日矣。如無醴酒之嫌,則請台旆速來相助為理。
曾國藩敦促李鴻章出山,意在為自己羅致建功立業的助手。李鴻章環顧左右,也確信當今可資"因依"而"賴以立功名"者隻有曾國藩,因此捐棄前嫌,於六月六日趕至東流,重新投身曾幕。
李鴻章第二次入幕曾府,曾國藩對其"禮貌有加於前,軍國要務,皆與籌商。"吳汝綸撰《李鴻章江蘇建祠事略》中說:"曾國藩前後幕僚,多知名之士,其能爭議是非者,李鴻章一人而已。"雖不全是事實,但李"認真"的品格確為老師所欣賞。
李鴻章進曾國藩幕府等於進一個高級研究班。在軍事上,他得以獨當一麵地招練騎兵、組建淮揚水師,複習他以前自學的步兵戰術,故出幕時三大主要兵種的大部隊指揮已相當嫻熟。同治元年(1862)上海官員驚奇地發現,李鴻章親自動手繪圖描型,改建了上海水師戰船、戰艇式樣,十分在行。以前,李鴻章能浪戰而不耐戰,不善防守;在曾國藩身邊,他學到了深溝高壘的"站牆子"防禦之術,學到了保餉道、糧道而無後顧之憂的堅守之法。李鴻章曾說:"我以為湘軍有異術,今天曉得,不是別的,隻不過聽到長毛來站在牆子前罷了。"正是這站在堅厚牆壁前的防守戰術,使當年淮軍在關鍵的虹橋之戰、北新涇之戰中未被太平軍擊敗。
李鴻章在曾國藩身邊變得成熟起來,從政事到立身處世均有長足進步。從李的身上常常可以看到曾的影子:曾早就使用洋炮,李來滬後更愛洋槍洋炮;曾上馬殺敵,下馬講學,幕府中供養"三聖七賢"十位名儒,李來滬後也效其技,並與上海勢力中的商紳打成一片;曾處理軍政大事雖征詢幕友,然決斷善斷一由己意,李更青出於藍,來滬後不容他人與自己平起平坐。李終其有生之年感謝曾的"積年訓植",他曾向部將劉秉璋述曾之恩:"我跟從的師輩多了,沒有一位像這老翁善教的。他隨時隨地隨事都有所指示。"李成名後朝野輿論也說他"果毅堅貞,克紹曾門衣缽";他自己則說:別的弟子多不願遵從師門成法,但"鴻章篤守"。無疑,李保持謹守師法的形象對自己最有利;而曾國藩授心傳於李,也有其明哲保身的深意。
曾實際上是清軍的前線總司令,且握有蘇、浙、皖、贛四省軍政大權。不過誰都知道,朝廷已經在忌其兵權過重,盡管表麵上聖寵甚隆,骨子裏君臣都為後事發愁。因此,曾亟需一位不會掘自己祖墳的傳人,他最怕清廷內部矛盾激化成災,殃及自家。曾國藩曾有一座右銘,後為李鴻章所發揚光大:"禹墨為體,莊老為用。"即吃苦實幹,又無欲無為。表麵上看它很消極,其更深的含義是以實力對抗壓力。曾有過寫一本《挺經》的想法,書雖未出,李已深諳內中之味。李曾對知己者說過:"我老師的秘傳心法,有十九條挺經,這真是精通造化、守身用世的寶訣。"在湘軍攻陷天京後,曾氏兄弟一度大遭物議,李暗中支持老師,並用"墨守挺經"四字相勉。它表明挺經之道乃對抗壓力之寶,又表明李未辜負師門厚望,大綱一致。(史林《曾國藩和他的幕僚》)
(二)善於教化,教成為先
對人才,不但要善於識人、用人,而且還要善於教化,針對每個人的不同情況,培養他們的理想觀、道德觀、堅定的誌向和頑強的意誌,隻有這樣,才有利於人才的成長。
教化人才,樹立良好的道德思想,不僅要重視"入門"教育和領導者自身的道德修養,而且要在日常工作中,作為一項經常性的教育內容,尤其是每遇大事,必教戒為先。
第一,"世之質文,隨教而變。"一個單位有多項事業,一項事業有多種工作。事之不同,其道德要求也不同;反之,道德要求不同,其事情結果可能也不同,所以,用統一的道德標準去要求不同的事情,恐怕就不大妥當。因之,領導者必須在每一項較大的工作布置之前,提出各項要求的時候,絕不可忘記同時提出恰當的道德要求,以進行必要的道德教育,確保教戒為先。
第二,"爬羅剔抉,刮垢磨光。"挑選人才,羅致拔用,這是事業成功的重要步驟。但是,雖然"任用其長,不計其短",可是,某些"短處"卻也不可忽視,有的"短"處可能對其"長"的發揮將產生極大的影響。所以,對其有影響的"短處"、缺點進行"刮垢磨光"卻也十分必要。而這"刮垢磨光"正是"教戒為先"的目的所在。
第三,"為將之道,當先治心。""君子"當為正義之事,領導者確認自己的事業是正義的、合理的、合法的,就應在事前將其正義之道宣之於眾,以激發部屬的正義之感,喚起部屬道德情感,使之理直氣壯地進取,放心大膽地工作。而如果奉行"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愚民政策,最終也必為"民"所愚,事業為"民"所敗,因為部屬不知其可,何以奮鬥努力?從這點意義上來說,教戒為先,則更為重要。
第四,"據職而教,以道禦之。"不同的職業有不同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和道德要求。因此,必須根據不同的職業進行不同的職業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是在一定職業範圍內的特殊道德要求,是人們在本職工作中必須遵循的行為規範。對工作人員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有利於幫助工作人員形成良好的職業行為和習慣,對其自我完善有著重要的作用;有利於協調單位內部相互關係,樹立良好的風貌,造就一種相互關心,相互愛護,安定團結,奮發上進的社會環境。進行職業道德教育,一般來說,應從實際出發,注意教育的層次性和廣泛性;要增進工作人員相互理解,傳遞道德情感共鳴;要教育工作人員樹立正確的義利觀;要正確處理職業道德教育與其他工作的關係;要明確提出各種職業道德的規範化、製度化的要求以及貫徹道德教育的知行統一的原則等等。
若能做到上述四條,則道德教育必有成效,也必能對工作人員的進取心、事業心、團結合作、人盡其才產生較大的積極影響。
教育部屬人才確立正確的誌向,對於調動部屬的積極性,強化部屬的進取心,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1)"誌不立者事無成"。有誌則明:"誌不立,如無舵之舟,無禦之馬,漂蕩奔逸,終亦何所底乎;"有誌則智:"誌立則學思從之,故才日益而聰明日盛,成乎富有;誌之篤,則氣從其誌,以不倦而日新。"有誌則強:"誌為氣之帥,有誌則氣不衰。"有誌則專:"持誌如心癰。一心在癰上,豈有功夫說閑話,管閑事?"有誌則韌:"精衛口卸微木,將以填滄海。刑天武幹戚,猛誌困常在。"可見,立誌對一個人的成長,對事業的發展是何等地重要。清朝末年,清政府決定修築京張鐵路時,外國工程師聲稱,如果沒有他們,這條鐵路就不可能問世,斷言:"要走這條路,隻能永遠騎駱駝。"中國鐵路工程師詹天佑挺身而出,勇敢地擔起這副重擔,立誌依靠自己的力量在祖國的大地上鋪出一條路來。當他決定京張鐵路要通過盡是懸崖峭壁的吳溝地區時,外國工程師又驚奇地議論紛紛,有的甚至說:"中國能修築吳溝鐵路的工程師還沒有出生呢!"但是,有著強烈愛國心和自信心的詹天佑,大誌既立,不怕冷嘲熱諷,迎難而上。這條鐵路原定六年的時間修完,在詹天佑和中國工人的努力下,隻用四年時間就完工通車了。而且工程費用還結存了二十八萬餘兩銀子。這是第一條中國人自己修的鐵路,它長了中華民族的誌氣,同時,也是詹天佑誌向的成功。正是這堅定的誌向,給了詹天佑頑強的毅力和必勝的信心。
(2)"誌不強者智不達"。墨子說:"誌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胸無大誌,必無高能,立誌不堅,其智慧也得不到充分地發揮。墨子進一步說:"君子進不敗其誌,退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彼有自信者也。"一個有堅定誌向的人,勝利了,必會認真總結經驗,即使是雜處於庸民之中,也決無怨恨之心,而充滿必勝的信心。另外,不僅"有誌則智",而且,誌向高低對人的智力的發展也有很大影響,在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誌大則智高,誌小則智低。《管子》說:"謹於一家,則立於一家;謹於一鄉,則立於一鄉;謹於一國,則立於一國;謹於天下,則立於天下。是故其所謹者小,則其立也小;其所謹者大,則其所立也大。故曰,小謹者不大立。"這裏的"謹"字是取"精心從事"之意,亦即立誌於某事之意。《管子》之說雖近乎絕對,但其"小謹者不大立"卻是有一定道理的,誌向渺小,其用心也不會深到哪裏去;而誌向遠大,必然刻苦鑽研,奮力進取,其識見也必高深。我國年輕的數學家楊樂,中學時代對數學就有濃厚的興趣。當他發現許許多多的數學定理都是外國人的名字命名,唯獨不見中國人的名字時,就立誌對數學的發展做出貢獻,要使中國人的名字也能寫進數學書裏。正是這種崇高的理想、愛國的誌氣鼓舞他在數學王國裏艱苦努力,探索不止,終於在苦攻複變函數,特別是對函數值分布理論的研究方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三)勵世摩鈍,啟發致誌
《漢書·梅福傳》:"故爵祿束帛者,天下之底石,高祖所以勵世摩鈍也。"其"勵世摩鈍"之意為:勸勉世人,使遲鈍不進的人也奮發起來。這對於理想教育,也深有啟發之處。有些人,胸無大誌,平庸無為,隻求一般,不求進取,與同事們的奮進很不合拍,與事業的發展很不協調,"汰之"也非為不可,但若能給予教化,勵世摩鈍,啟發致誌,豈不更好!而且,即使目前胸懷大誌者,也需給予必要的指導,既使其立誌合理,也使其立誌堅定。而要如此,必須給予下列指導:
1.以社會需要為準
人欲立誌,必須首先從社會需要出發,尋找自己的進取方向。否則,必無用武之地,即使奮發努力,也是枉然。《韓非子·說林上》載:"魯人身善織屨,妻善織編,而欲徙於越。或謂之曰:'子必窮矣'。魯人曰:'何也'?曰:'屨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縞為冠之也,而越人披發。以子所長,遊於不用之國,欲使無窮,其可得乎?'"魯人雖善做鞋,但越人亦足走路;其妻雖善織絹,但生絹主要是用於做帽,而越人披發不戴帽,若魯人夫妻遷居越國,雖有其長,何以發揮?同理,如果不考慮社會需要或不考慮本單位、本部門事業需要而盲目立誌,即使學成絕技,也必如魯人遷越,徒勞而無功。
2."不違天,不違民"
《晏子春秋》曰:"謀度於義者必得,事因於民者必成。""謀於上,不違天,謀於下,不違民,以此謀者必得矣。事大則利厚,事小則利薄,稱事之大小,權利之輕重,國有義勞,民有如利,以此舉事者必成矣。"為人立誌,必須上合自然規律,下合人民利益,才能得到成功。
3.自測其力,因力而立
"縵密不能,苴不學者詘。""身無以用人,而又不為人用者卑。""事君要利,大者不得,小者不為者饣委。""微事不通,粗事不能者,必勞;大事不得,小事不為者,必貧;大者不能致人,小者不能至人之門者,必困。"古人之言,深有哲理。人無誌,事不成。但是,立誌也必須對自己有個基本估價,目前有多大能力,將來有可能發展到多大程度,能作出多大努力,必須心中大略有數。如果"有雄誌而無雄才。""誌雖大而才不副",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來,小事又不做,也將一事無成。
4.論其理義,計其可否
"立誌,當立從善不從惡、從正不從邪之誌"。"聖人之求事也,先論其理義,計其可否。故義則求之,不義則止;可則求之,不可則止。故其所得事者常為身寶。小人之求事也,不論其理義,不計其可否。不義亦求之,不可亦求之。故其所得事者未嚐為賴也。故曰,必得之事,不足賴也。"立誌方向的選擇,必須以"理義"為原則,亦即不違人之常理,不違法之常義。那種置"理義"於不顧,置法紀於不顧,把自己的"誌向"建立在危害社會、危害人民的基礎上,必遭人民唾罵、曆史貶責,也必無成功之望。
5.知行統一,以勞趨誌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見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知之而不行,雖敦必困。"立誌雖大,但必須以自己的艱苦奮鬥,努力工作為基礎,必須奉行"知行統一,以勞趨誌"的原則。那種設想不通過艱苦奮鬥而輕而易舉地實現理想的事情絕無可能。華裔盲女雲海澤,自幼雙目幾乎完全失明,但她立誌克服殘缺,自食其力,有所作為,並以堅韌不拔的決心與毅力,矢誌努力,不僅讀完小學、盲人學校和大學,而且以其出類拔萃的學習成績得到英國頗有名氣的羅爾斯羅伊斯公司的錄用,從事飛機發動機的設計工作。她借助於盲人書寫、摸讀的文字符號、印字機等,掌握了先進的高技術,成功地為EH101直升機設計出了RTM322新型發動機,榮獲以雕刻家伊麗莎白·弗克林命名的"弗克林獎",並受到英國威爾士王妃戴安娜的親切接見。假如雲海澤身殘自卑,則絕無遠大誌向。或者雖有誌向,而不能"以勞趨誌",艱苦努力,則也必無成功之望。
6.立誌宜早,但遲者也非不可
立誌是不受年齡限製的。早在春秋時候,晉平公就學習問題問師曠:"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師曠回答道:"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炳燭之明,孰同昧行乎?"學習與立誌有著密切的聯係,學而不立,何用之為?可見,中老年人立誌或重新立誌也未嚐不可。三國時,呂蒙年近四十官高位顯,聽從孫權勸學,立誌攻讀,苦鑽經史,終具"國士之量",大敗關羽,立下赫赫功勳,即是一例。在職的部屬和工作人員多屬此類,也應作此教化。即使工作之前胸無大誌,隻要勵世摩鈍,必能啟發致誌。當然,這並不否認立誌宜早,但這裏是指在職工作人員而言,他們"早期"已過,年已"中、老",還當鼓勵其誌。
(四)培養意誌,困而不餒
意誌,是人們為了實現預定的目的而自覺努力的一種心理過程。它有兩個特征:一是它的目的性,使人自覺地為了實現既定目的而進行一係列活動;二是它的堅持性,使人在實現目的的整個過程中,能夠自覺排除自身情緒的幹擾,克服外部困難的阻力,而堅持不懈地努力。一個人如果沒有意誌的保證,就將一事無成。因此,注意對部屬及工作人員意誌的培養,對於充分發揮人的潛力,促進事業的發展,都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而要培養堅強的意誌,必須做到如下十六字,即"傲不可長,欲不可縱,誌不可滿"以及"困不可餒"。
1.傲不可長
恃才傲物是一個人意誌脆弱的表現,是一個人不成熟的標誌。它將摧毀一個人進取的心理基礎,渙散艱苦創業的鬥誌,取消良好的人際關係等外部條件,最終必將導致沉淪和失敗。中國著名的寓言故事"烏龜和兔子賽跑"即是一例,兔子自恃腿長,漫不經心,長睡不起,結果自取失敗;而烏龜卻深有"自知之明",知己腿短,抓緊時間,堅持不懈,反取勝利。在社會上,在人生中,也如這種賽跑一樣,它既是體力之賽、技能之賽,更是意誌之賽,毅力之賽,心理素質之賽。要想取得人生之"戰"的勝利,單純依靠健壯的體魄、高超的技能還不行,還必須具備堅強的意誌,因為它們都是進取的必要條件;不僅要善於克服艱難困苦,還要善於克服驕傲自得的情緒,因為它們是堅強意誌不可分割的兩個方麵。因此,作為一個領導者,不僅要善於在困苦的時候鼓勵部屬鬥誌;尤其重要的是,在取得某一階段勝利的時候更要教育部屬戒驕戒躁,總結不足,以求更大勝利。
2.欲不可縱
堅強的意誌,必須經得起物質利欲的考驗,必須勇於克服各種奢望。否則,各種安逸的生活、份外的待遇、廉價的榮譽、營私的特權等,都將誘使人們偏離正確的目標,而極大地動搖意誌。
當然,人有"七情六欲"是正常的,任何人都不會反對和拒絕一切正常的欲望的滿足。但是,也正如世間一切事情都不可無限化一樣,人的欲望也不可無限化,尤其是不可縱欲喪誌。在這裏,特別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物欲不可縱。二是色欲不可縱。三是玩樂不可縱。四是嗜酒不可縱。
3.誌不可滿
誌不可滿,是指小有成功,不可就此滿足,而應繼續進取。人的生命有限,而事業無限。即使在有限的生命中,也應再接再厲,不斷奮鬥,積小勝為大勝,積小成為大成,才能使誌向不斷光大,使生命更有意義。而且,即使是在某一項事業的過程中,也必須通過步步努力,節節勝利,才能取得成功,如果僅僅滿足於一步之進、一節之勝,則必無大誌,更不可能取得最終成功。4.困不可餒
世上無始終順利之事,困難和挫折將相伴而來;世上也無始終得誌之人,冷落和遺棄將隨時發生。堅強的意誌不應表現於怎樣設法,回避這些困難和挫折、冷落和遺棄,而應表現於怎樣正確地對待它們,克服它們,戰勝它們。因此,為了事業的成功,為了部屬的成長,加強對部屬"知難而進",樂受磨礪的教育很有必要,它是培養堅強意誌的重要方麵。領導者必須重視培養部屬遇難不退的堅強的挫折容忍力。而要培養挫折容忍力,可從兩個方麵著手:一方麵加強思想教育,使部屬懂得挫折的客觀性,不可避免性,從而勇敢地麵對現實,鼓勵和培養他們忍受挫折、再接再厲的精神。另外,還可適當地、人為地創設一些挫折情境,借以鍛煉和培養他們的挫折容忍力,使其毅力得到健康發展。
(五)學人之長,補己之短
要教育部屬,同事之間要相互敬重,不要嫉賢妒能,要有自知之明,取他人之長,補自己的不足。
人總有長處和短處,再偉大的人物也有不足。
古人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力,自勝者強。"自知,是人的重要美德。沒有人不自知而能合理地樹立理想,科學地進行自我安排,成功地有所創樹者。所以,啟發自知,是領導者對工作人員進行德育的重要任務。
1.自知者英,自勝者雄
知人不易,自知也難。齊國鄒忌,長得相當漂亮,每遇妻、妾、客人皆問以"與徐公(齊之美男子)孰美?"妻、妾、客人皆譽鄒忌而貶低徐公。一日,鄒忌遇徐公,反複比較,總覺得不及徐公之美,這才恍然大悟,妻、妾、客人之所以美譽自己,是因為"妻、妾私於臣,客有求於臣"。鄒忌以此而向齊王納諫,說明自知之明是一件很難的事。為何自知很難?一是因為,外人當其麵評長論短者極少,而剛正直諫者更少。人之言行於外,得不到及時的評論反饋、效果反饋,因而對自己也就缺乏正確的認識。二是因為人的知覺有限,而且常常受到主觀偏見的左右,因之對自己常常缺乏正確的評價。所以,《韓非子·觀行》說:"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已。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正因自知之難,而必須經常以鏡觀麵,以道正已,以求自知。
自知之難表現於兩個方麵,一是知"短"難,一是知"長"難。中國文化傳統,最強調的乃是了解自我之"短",知其不足而後改之,乃是一種公認的美德。但是,常有一些人,或則隻知其長,不知其短;或則雖知其短,但卻自諒,而不知其短之害;或則視"短"為"長",甚至孤芳自賞。項羽力能扛鼎,才氣過人,少有大誌。他的叔父項梁要他讀書,不成,又學劍術,不成,遭到叔父怒斥,項羽說:"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謂自己將來要指揮千軍萬馬,馳騁疆場,名垂竹帛,不學書、劍又何妨。項羽不知其短,尚有可諒,而不知其短之害,甚至視"短"為"長"則大謬矣!這也正是他後來雖有雄心,而無雄才,終至事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知其短很難,自知其長也很不易。雖然有不少人自恃其長,炫耀於眾,但也確有不少人不知其長,隻知其短,有的甚至因其短而對自己全盤否定,悲觀失望。金庸寫的《射雕英雄傳》中說,二次華山論劍,西毒歐陽鋒氣血逆行,武術倒練,結果二手著地,成為戰無不勝的武林邪士。然而,歐陽鋒武功雖強,神誌卻不甚清醒,根本不知己長。剛好黃蓉抓住這點,開口便問:"誰說你是天下第一?有一個人你就打不過。"歐陽鋒大怒,連問是誰?黃蓉道:"他名叫歐陽鋒。"歐陽鋒不覺遲疑,不禁又問,黃蓉又說:"不錯,你武功雖好,卻打不過歐陽鋒。"歐陽鋒心中愈是糊塗,隻覺"歐陽鋒"這名字好熟,定是自己最親近的人,可是自己是誰呢?脫口問道:"我是誰?"黃蓉冷笑道:"你就是你,你自己卻不知道,怎來問我?"歐陽鋒心中一寒,便神魂顛倒,狼狽而去。此節描寫雖近乎離奇,但也說明一個問題,即:一個不知己所長的人,也就等於不認識他自己,更不能發揮其長,甚至視"長"為"短",落得個狼狽的結局。
2.用人取其長,教人責其短
領導者用人當取其長,但教人必責其短,即教戒部屬知己之短,並克服其短;或創造條件使其在有意或無意中補短為長,以使其更加適應工作需要。明朝中期中興重臣張居正,自幼勤奮好學,五歲讀書,十歲通六經大義,素有"神童"之稱。公元1536年,十二歲的居正以其出眾文才被荊州府錄取讀書,十三歲參加鄉試,又以出色成績贏得了湖廣按察僉事陳束的賞識,當場決定錄取為舉人。恰逢此時湖廣巡撫顧王桀來武昌巡遊。顧王桀賞閱居正考卷。連稱"奇才!奇才!"隨後,他考慮了一下說:"讓他落第。"在場人茫然不知所措。原來,顧王桀認為,"少年得誌,成功者少"。十三歲的孩子就中舉人,助其自滿,使其隻知其長,而不知其短,反誤其前程,倒不如讓他落第三年,待其成熟再予重用。陳束讚成顧王桀遠見,改變了主張,讓居正落第。居正落第後,傲氣頓失,認真檢點所學"長""短",矢誌不移,勤學不綴,三年後,再度鄉試,又奪魁首,錄取為舉人。後來成為一代名相。
"教人責其短"的目的主要是讓其知短而補短。之所以大多能達到這一目的,主要是因為自知其短能夠引起行為的改變,這種改變的方向經常是積極的。如果一個人在決定怎樣行動時,經曆了自知,行為就會很好地反映出他對內在規範的考慮。當然,行為的改變,即對"短"處的克服也非易事,它將遇到兩大障礙,一是虛榮心障礙。虛榮心作為一種不良的心理品質,存在於許多人的身上。這些人十分看重別人對自己的尊重,對自己的缺點竭力遮掩,生怕露醜,有的甚至發展到虛偽的程度,不惜采用文過飾非、嫁禍於人、推卸責任、貪天之功等卑劣手段,以維護自己虛假的"尊嚴",而要其一反"慣性",極其困難。二是認知性障礙。人知其短,並非在其缺點初露之時,一般都在其發展至有嚴重危害時才逐步認識,而且,這其中有一個認識的過程,在他沒有充分認識其"短"時,他是不會因"責其短"而"糾其短"的。而這種認識卻又受主體自身的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實踐深度、後果的顯露等許多因素的影響。因此,使其認識短處就比較難。而一旦"知其短",則"糾其短"就大有希望了。另外,一般地說,後天之短,可能克服,而先天之短,則難以糾正。一個人鼻歪嘴斜,經過整容,尚可變醜為美;而五官不全,或失明,或失聰,則就難以根治;至於因患侏儒症而奇矮,因患巨人症而特高,就更難以"取長補短"。但是,這也無妨。"糾短"並不在於外形,關鍵在於思想和精神,奇有奇用,矮者未必不能成為優秀的棋手,高者未必不能成為傑出的球手。若能如此,又有誰能否認這是各取其長呢?
"教人責其短",還應抓住一些有利時機,一是在其初露之時,教其引起足夠的重視;二是在其犯錯誤或發生危害之時,此時最易引起"切膚之痛",最易引起深刻認識而取得較好的效果。
3.學會對自己負責
啟發自知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對其自己負責,是為了使其根據自己的長、短在社會上找到一席發展之地;是為了使其正確權衡目前所處"位置"與自己的特長是否適宜,從而使其安心於適於其長的本職工作;同時,也是為了正確地對待自己,正確地對待同事,正確地處理好各種工作關係和人際關係,以利於各自的工作進取。
對自己負責,首先要對自己的智能負責,要選擇那些最能發揮自己才智和特長的崗位,甚至不惜在其他方麵作出重大犧牲。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劇作家關漢卿,出身於士大夫家庭,本為太醫,父兄是有名的禦醫,據說他在醫術上也頗有造就。當時,在他麵前前程似錦,隻要願為元統治者效力,定會身價百倍,榮登太醫院寶座,金錢姬妾紛至遝來。但是,他有自己的理想、抱負,自認其文學才華遠在醫術之上,因此決定選擇了"劇作"這一"下流"之業,不顧社會壓力,混跡於優伶戲子、煙花勾欄之間,以筆代箭,在極其惡劣的環境中創作了六十多部劇作。其藝術達到了極高的境界,其思想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竇娥沉冤,千古悲壯;單刀赴會,氣貫長虹;花花太歲的橫行鄉裏;楊衙內的貪婪無忌、荒淫無恥;王尚書嫌貧愛富的勢利嘴臉,還有市儈們的利欲熏心......畫鬼雕魅,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在鞭撻達官貴人醜惡的同時,讚揚了下層人民的美與善。正是由於關漢卿自己的正確選擇,才使其成為我國一代劇作大師。
對自己負責,有時還要承受得住社會的壓力,輿論的左右。在沿海開放城市福州,有一個女模特兒,她根據自己的條件和對藝術的愛好,一反世俗的偏見,選擇了模特兒的職業,她說:"我用自己的人體美,去感應喚醒畫家的創作靈感,使之變成藝術作品,去影響人、啟發人,喚起人們心靈深處對自我的再認識,變得更純真、美好、高尚......我認為這是值得的。"對自己負責,不僅要承受社會壓力,有時甚至還要作出重大犧牲。我國著名醫學專家林巧稚在北京協和醫科大學畢業。獲得博士學位以後,誰也沒有料到,就是這個前途似錦的林巧稚,卻選擇了不為同學們所看重,並被認為工作繁瑣又缺少學問的婦產科作為自己的終身職業。而且,協和醫院明文規定:"願做實習女醫師,住院女醫師者,請勿結婚;結婚的,本院概不錄用。"林巧稚認為,既然選擇了既適合社會需要,又適於自己所長的用武之地,那麼,不結婚又算什麼呢?雖然在學生時代,就有人追求過她,但巧稚常說:"我是個職業型的婦女,我要搞事業,就必須把家庭放棄。"她不是不喜歡孩子,她常常在嬰兒室的小床邊楞神,久久不忍離去。但一想到未來的事業、醫院的規定,還是克製了自己的感情,潛心在婦產科學的世界裏尋找著幸福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