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厚待賢才術(1 / 3)

第三章 厚待賢才術

一、虛懷納言集思廣益

原文及譯文

(一)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擇善而約守之

【原文】

細思古今億萬年無有窮期,人生其間,數十寒暑僅須叟耳。大地數萬裏不可紀極,人於其中寢處遊息,晝僅一室耳,夜僅一榻耳。古人書籍,近人著述,浩如煙海,人生目光之所能及者不過九牛之一毛耳。事變萬端,美名百途,人生才力之所能辦者,不過太倉之一粒耳。知天之長而吾所曆者短,則遇憂患橫逆之來,當小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知書籍之多而吾所見者寡,則不敢以一得自喜,而當思擇善而約守之;知事變之多而吾所辦者少,則不敢以功名自矜,而當思舉賢而共圖之。夫如是,則自私自滿之見可漸漸蠲除矣。

【譯文】

細想古往今來,億萬年無有終期,人們生活在這中間,數十年隻是須臾瞬息。大地數萬裏,不能窮極,人在其中休息遊玩,白天猶如一間房子,晚上猶如一張臥榻。古人的書籍,近人的著述,浩如煙海,人們一生所能讀的不過九牛一毛。事情複雜多樣,可以獲得美名的道路也有千萬條,人們一生中力所能及之事,不過如太倉一粟。知道上天悠悠無窮期,自己的生命非常短,那麼遇到憂患和非常不順心之事,應當稍稍忍耐以待其自消;知道大地的寬廣,而自己在大地中占據的位置非常小,那麼遇到榮耀名利相爭之時,應當退讓三分,以柔道處之。知道古今人們的著述非常豐富,而自己的見識非常淺陋,那麼就不敢以一己之見而自喜,應當擇善而從,並以謙虛的美德而保持它。知道事情複雜多樣,而自己所辦的事情非常少,那麼就不敢以功名自矜,應當思考推舉賢才而一起去完成偉大功業。如果這樣,那麼自私自滿的觀念就可漸漸消除了。

(二)吾輩互相砥礪,

當力戒追求不合實情的虛名【原文】

迪公近日聲望鼎隆,閣下名譽亦日增赫奕,舍九弟比亦薄有名望。鄙人在外,毀譽互見,然究係毀者少而譽者多。清夜自思,尚覺名浮於實十倍百倍也。吾輩互相砥礪,要當以聲聞過情為切戒。

【譯文】

迪公近來名望很高,您的聲譽也一天天顯赫起來,我家九弟尾隨其後也稍有名聲。我領兵在京師之外,人們對我的評論也有非議也有讚譽,不過大體上是毀謗的少而稱讚的多。夜深人靜之時捫心自問,還是覺得自己獲得的名譽要超出實際十倍、百倍。我們之間相互切磋提高,關鍵應當力戒追求不合實情的虛名。

解說與評述

(一)胸襟寬闊,集思廣益

在同幕僚長期合作共事的過程中,曾國藩經常以各種形式向幕傣們征求意見,在遇有大事決斷不下時尤為如此。有時幕僚們也常常主動向曾國藩投遞條陳,對一些問題提出自己的見解和解決辦法,以供其采擇。幕僚們的這些意見,無疑會對曾國藩產生重要影響,這方麵的事例可以說是俯拾即是。如采納郭嵩燾的意見,設立水師,湘軍從此名聞天下,也受到清廷的重視,可以說是曾國藩初期成敗之關鍵。鹹豐四年(1854年)太平軍圍困長沙,官紳求救,全賴湘軍。而羽翼尚未豐滿的湘軍能否打好這一仗,事關存亡之大。曾國藩親自召集各營官多次討論戰守,又在官署設建議箱,請幕僚出謀劃策。曾國藩最終采納陳士傑、李元度的意見,遂有湘潭大捷。鹹豐十年(1860年)秋,是湘軍與太平軍戰事的關鍵時刻,英法聯軍進逼北京,鹹豐帝出逃前發諭旨令鮑超北援。曾國藩陷入極難境地;北上勤王屬君國最大之事,萬難辭推;但有虎將之稱的鮑超一旦北上,兵力驟減,與太平軍難以對峙,多年經營毀於一旦。曾國藩令幕僚各抒己見,最後采納李鴻章"按兵請旨,且無稍動"的策略,度過了一次危機。不久,下安慶、圍天京,形成了對太平軍作戰的優勢。那些聞旨而動的"勤王軍",勞民傷財,貽笑天下。其他如采納容閎的意見,設"製器之器",派留學生出國,使他成為洋務派的領袖。等等,類似事例,不勝枚舉。可以說,曾國藩是把眾人的智慧為己所用的典型人物。他自己深得眾人相助之益,也多次寫信讓他的弟弟曾國荃如法炮製。他說與左宗棠共事,因為他的氣概和膽略過於常人,因而希望能與他一起共事,來幫助彌補我的不足之處。他還勸曾國荃"早早提拔"下屬,再三叮囑:"辦大事者,以多選替手為第一義。滿意之選不可得,姑節取其次,以待徐徐教育可也。"其後曾國荃屢遭彈劾,物議也多,曾國藩認為是他手下無好參謀所致。

與此相反,曾國藩拒絕幕僚的正確建議,而遭致失敗或物議鼎沸的事例也不少。如天津教案的處理,大多數幕僚通過口頭或書麵形式,直接對曾國藩提出尖銳批評,態度堅決,但曾國藩一意孤行,殺害無辜百姓以取悅洋人。其結果,"責問之書日數至",全國一片聲討聲,"漢奸"、"賣國賊"的徽號代替了"鍾鼎世勳",京師湖南同鄉,將會館中所懸曾國藩的"官爵匾額"砸毀在地,幾十年以來積累的聲望一日消失幹淨。曾國藩晚年對未聽幕僚勸陰頗為後悔,"深用自疚","引為漸怍"。他在給曾國荃和曾國潢的信中說:"天津之案物議沸騰,以後大事小事,部中皆有意吹求,微言諷刺","心緒不免悒悒",回到江寧僅一年多即死去。

總體而言,曾國藩能夠虛心納言,鼓勵幕僚直言敢諫,這與他在事業上取得一些成功有很大關係。有人評論說:曾國藩"以懦臣督師,芟夷蘊崇,削平大難,蔚成中興之業,固由公之英文钜武,蘊積使然,亦由幕府多才,集眾思廣眾益也。"

比較而言,曾國藩對幕僚的影響顯然會更大、更深遠一些。多年來,曾國藩一直對其幕僚精心培養,視若子弟,除為數不多的幾個老朋友和名儒宿學之外,一般幕僚亦對曾國藩尊之為師,極為崇拜,一言一動無不視為楷模。從道德修養、為人處事到學術觀點、文學理論,以至政治、軍事、經濟、外交等方麵,無不程度不同地受到曾國藩的影響。尤其經常在曾國藩身邊的人員,朝夕相處,耳懦目染,日積月累,潛移默化,於不知不覺之中,已受其熏陶,增長了見識和才幹。正如薛福成說的那樣,他們雖專屬一行,然而卻能讓他們的智慧彙集一處。比如引水,幕府就是水渠;若要說象是種莊稼,那麼幕府就是播種的地方。因而他能獲得很多人才。曾國藩的另一幕僚張文虎在談及幕僚易於成才的原因時也說,蓋"其耳目聞見較親於人。而所至山川地理之形勝,饋揮之難易,軍情之離合,寇形之盛衰變幻,與凡大帥所措施,莫不熟察之。而存於心久,及其措之裕如,固不啻取懷而予。故造就人才,莫速於此。"至於那些才思敏捷,善解人意如李鴻章者則更是心領神會。獨得曾國藩思想政治之真諦,成為其公認的正宗傳人。曾國藩對李鴻章的器重和賞識是盡人皆知的,對他寄望之厚、花費心血之大也幾乎無人能與之相比。可以說,曾國藩把自己的全部政治觀點和治國、治軍的本領,都傳授給了這個得意門生。李鴻章也向人表示,不僅自己前半生功名事業出於老師的提挈,即其辦理外交的本領,亦全仗曾國藩"一言指示之力"。

(二)容人之諍,虛懷納言

古人言:"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對於一個領導者來說,"兼聽"就得容人之諍。因為,容人之諍至少可以獲得三方麵之益。

一是明己過。明代朱元璋曾說:"人君統理天下,人情物理必在周知",但人君深居高位,往往"隔絕聰明,過而不聞其過",因而必須"有獻替之臣,忠諫之士日處左右,以拾遺補缺",於是告諭中外諸司:"下至編民卒伍,苟有所見,皆得盡言無諱。"朱元璋之言確富哲理,作為一代君王,高高在上,難以了解下情;作為一己之識,處事少慮,難免失之偏頗,如若專己、不進臣諫,勢必多有失誤,而如果虛懷納諫,勢必明了己過。所以,韓非子說:"古之人目短於自見,故以鏡觀麵;智短於自知,故以道正己。故鏡無見疵之罪,道無明過之怨。目失鏡則無以正須眉,身失道則無以知迷惑。"《淮南子·說林訓》也說:"目見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見其眥。"可見,人若有過,能自見者很少,必須虛心求"諫",方能"知迷惑""正須眉""以道正己"。

二是疏"言川"。《古文觀止·召公諫曆王止謗》曰:"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民之有口也,猶土之有山川也,財用於是乎出;猶其有原隰衍沃也,衣食於是乎生。口之宣言也,善敗於是乎興,行善而備敗,其所以阜財用,衣食者也。夫民慮之於心而宣之於口,成而行之,胡可壅也?若壅其口,其與能幾何?"人民有意見,部屬有意見,必須讓他說出來,否則,"川壅而潰",矛盾激化,後果將不堪設想。

三是辨是非。唐太宗曾對臣下指出:"人心所見,互有不同,苟論難往來,務求至當,舍己從人,亦複何傷。"意為上疏爭諫和在朝廷上互相辯論答難,為的是把事情做得更好,即使是最後服從於他人的正確意見,也不會丟麵子的。可見,容人之諍實質上是集思廣益的極好辦法,是明辨是非的必要條件。

可是,"虛懷納諫"的高調唱了幾千年,為什麼仍有不少帝王臣子不能做到呢?原因也是多方麵的。有的因為心胸狹窄,表麵上求言納諫,實際上做的是官樣文章,最終多流於形式;有的"議事議人則可",一旦議及自己,則惱羞成怒,風流大度之氣一掃而光;有的自尊心太強,諫者態度和緩,則熱情納諫,而一旦態度激昂,則難以接受,而不看其所諫內容是否正確。因而,虛懷納諫大多難以真正做到。

那麼,如何做到容人之諍呢?

第一,近直友。大凡能容人之諍者,必近"直友"。因為,"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宋朝的寇準與張詠是朋友,可是張詠敢於對同僚說身為宰相的寇準是"雖有奇才,但學術不足"。冠準知道朋友的人品與個性,可深知他講這話的用意,不僅未生怨恨,反而盛情款待張詠。試想,如果寇、張不是朋友,張詠未必直言評其不足,寇也未必深知其意。隋朝畫家展子虔的人物、山水、鳥獸畫在當時都是第一流的,他聽到的隻是恭維話,於是自以為是世界上最好的畫家,而不把別人放在眼裏。同時代的另一畫家董伯仁則說展子虔不過畫些北方的窮山惡水,不會畫江南的美景。此語傳到展子虔的耳中,當然很為生氣,但仔細一想,很有道理,於是找來董伯仁的作品細細揣摩,這才發現自己的不足,認識了董伯仁的價值,主動去見董伯仁,誠懇地向他學習,兩人在藝術衝突中認識了對方,不斷來往,取長補短,良性迭加,成為極密切的一對朋友。如果展子虔不納董伯仁直言,必無畫技之進步;如果不進而交董為友,也必無良性迭加,互助互進。

第二,容諍言。容人諍言,首先應鼓勵進言。隻有預作鼓勵,才能使部屬踴躍"進諫",無有"後顧"。金王朝金世宗就經常勉勵臣下學習古人舍身納諫的精神。他說:"朕治天下,方與卿等共之,事有不可,備當麵陳,以輔朕之不逮,慎毋阿順取容。"並詔諭:"百司官吏,凡上書言事或為有司所抑,許進表以聞,朕當親覽,以觀人才優劣。"甚至把上書言事作為選賢擢良的重要標準。金世宗還常叮囑臣下:"朕年老矣,恐因一時喜怒,處置有所不當,卿等即當執奏,毋為曲從,成朕之失。"可見其納諫之誠。其次,應使人言無不盡。朱元璋曾說過:"朕每思一介之士,於萬乘之尊,其勢懸絕,平居能言,臨時之際,或畏避不能言盡其詞,倉卒不能達其意,故嚐霽色以納之,惟恐其不能盡言也。"再次,應誠受"苦藥"直言。"直言者,國之良藥也;直言之臣,國之良醫也。除膚瘍,不除症結者,其人必死;稱君聖,謫百官過者,其國必亡。"良藥雖苦口,但能治病;直言雖逆耳,但能治"過"。所以,領導者容人之諍,必得有服"苦藥"之耐心,聽直言之誠意。

第三,聞必改。容諍之誠的最終表現應是以能否"聞過必改"為準。聞則改,是為真容;否則,便是假容。朱元璋對待進諫的態度是:"其有實而人言之,則當益勉於喜;其無實而人言之,則當戒於不喜。但務納其忠誠,何庸究其差謬?"意即有實益勉,無實益戒。金世宗也曾告諭百官:"朕旨雖出,宜審而行,有未便者,即奏改之。""凡己奏斷之事有未當,卿等,勿謂己行,不為奏聞改正,朕以萬機之繁,豈無一失,卿等但言之,朕當更改,必無吝也。"可見,金世宗容人之諍也是以改為先。

第四,置便利。封建帝王高高在上,群臣眾吏難得一見,尤其是"草野"之民更是難見"龍顏"。即使是現在,各級領導與人民群眾在一起的時間也畢竟有限。所以,雖能容人之諍,也難以實現。這就必須為"諫諍"提供一定的便利條件。在我國古代,從漢武帝開始,創設了"公車上書"之製,就是為天下吏民上書言事提供方便。武帝為了獎勵天下吏民上書言事,特設公車司馬一職,屬衛尉,秩六百石。武帝這樣做,旨在"博開藝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學,通一伎之士鹹得自效,絕倫超奇者為右,無所阿私。"於是,一時之間,上書言事者多達千數。朱元璋為鼓勵進諫,還規定"天下臣民,凡言事者,實封直達朕前",使臣民上書能夠送到禦前,不致中途泄密,招致官吏們的打擊報複。因此而促使當時一些質直之士上書指陳時弊,有的甚至不怕觸犯皇帝,犯顏直諫。說明,古代一些君王為方便進諫所采取的措施雖然有限,卻也是有效的。現在,我國各級領導對尊重民意,征求批評意見普遍比較重視,所采取的鼓勵批評的措施較之古代更加有效,更加完善。普遍建立了信訪機構、監督機構,大大方便了人民群眾的"進言"批評。但是,這還不夠,有關工作人員的素質還需進一步提高,製度還需進一步完善,尤其是在對群眾批評意見的處理上,還需更加認真、及時、慎重。

二、論功行賞優遇良才

原文及譯文

(一)對良才以國士相待,傾身結納

【原文】

竊前湖北撫臣胡林翼,由翰林起家,氵存曆外任。鹹豐五年三月,蒙先皇帝特達之知,由貴州道員,不及半載,擢署湖北巡撫。當是時,武漢已三次失陷,湖北州縣大半淪沒,各路兵勇潰散殆盡。胡林翼坐困於金口、洪山一帶,勞身焦思,不特無兵無餉,亦且無官無幕,自兩司以至州縣佐雜,皆遠隔北岸數百裏外。一錢一粟,皆親作書函,向人求貸,情詞深痛。殘破之餘,十不一應。至發其益陽私家之穀以濟軍食,士卒為之感動。會湘勇自江西援鄂,軍勢日振。六年十一月,攻克武漢,以次恢複黃州等郡縣。論者以為鄂省巡撫可稍息肩矣。胡林翼不少為自固之計,悉師越境,圍攻九江,又分兵先救瑞州。督撫以全力援剿鄰省,自湖北始也。九江圍剿年餘,相持不下,中間石達開自江西窺鄂、陳玉成自皖北犯鄂者三次,胡林翼終不肯撤九江之圍回救本省之急。或親統一軍,肅清蘄、黃,或分遣諸將,驅歸皖、豫,卒能克複九江,殺賊淨盡,為東南一大轉機。潯功甫蕆,複奏明以全鄂之力辦皖北之賊。迨李續賓覆軍於三河,胡林翼先以母喪歸籍,未滿百日,聞信急起,痛哭誓師,不入衙署,進駐黃州。論者又以李續賓良將新逝,元氣未複,但可姑保吾圉,不宜兼顧鄰封。胡林翼不以為然,驚魂甫定,即派重兵越二千裏援解湖南寶慶之圍。援湘之師未返,又議大舉圖皖。是時臣國藩方奉入蜀之命,胡林翼留臣共圖皖疆,先滅發匪,保三吳之財賦,雪溥天之公憤。繪圖數十紙,分致臣與官文暨諸路將領,晝夜谘謀。十年春間,大戰於潛山、太湖,相繼克之,遂定圍攻安慶之策,親駐太湖督剿。本年五月,回援鄂省,病中猶屢寄臣書,縷陳勿撤皖圍、力剿援賊之策。故安慶之克,臣前奏推胡林翼為首功,此非微臣私議,蓋在事文武所共知,亦大行皇帝所洞鑒也。

大凡良將相聚則意見紛歧,或道義自高而不免氣矜之過,或功能自負,而不免器識之偏,一言不合,動成水火。近世將材,推湖北為最多。如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都興阿、多隆阿、李續宜、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胡林翼均以國士相待,傾身結納,人人皆有布衣昆弟之歡。或分私財以惠其室家,寄珍藥以尉其父母。前敵諸軍,求餉求援,竭蹶經營,夜以繼日,書問饋遺不絕於道。自七年以來,每遇捷報之摺,胡林翼皆不具奏,恒推官文與臣處主稿。偶一出奏,則盛稱諸將之功,而己不與焉。其心兢兢以推讓僚友、扶植忠良為務。外省盛傳楚師協和,親如骨肉,而於胡林翼之苦心調護,或不盡和。此臣所自愧昔時之不逮,而又憂後此之難繼者也。

軍興以來,各省皆以餉絀為慮,湖北三次失守,百物蕩盡,乙卯、丙辰之際,窮窘極矣。自荊州鹽,各府抽厘,鄂中稍足自存。胡林翼綜核之才,冠絕一時,每於理財之中,暗寓察吏之法。鹹豐三年,部定漕米變價,每石折銀一兩三錢。而各省州縣照舊浮收,加至數倍,鄂省竟有每石十數千者,上下因之交困。胡林翼於七年春間,創議減漕,嚴裁冗費。先皇帝朱批獎諭,謂其不顧情麵,祛百年之積弊,甚屬可嘉。統計湖北減漕一項,每年為民間省錢一百四十餘萬串,為帑項增銀四十二萬兩,又節省提存銀三十一萬餘兩。利國利民,但不利於中飽之蠹。向來各衙門陋規,台局浮費,革除殆盡。州縣征役正課,不準浮取毫厘,亦不準借催科政詘之名,為滑吏肥私之地。各卡委員,日有訓,月有課,批答書函,娓娓千言。以為取民贍軍,使商賈皆知同仇而敵愾,是即所以教忠;多入少出,使局員皆知潔己而奉公,是即所以興廉。貞白之士,樂為之用;欺飾之徒,譴責亦重。故湖北瘠區,養兵六萬,月費至四十萬之多,而商民不疲,吏治日茂,斯又精心默運,非操切之術所得與也。

自頃八月以來,安慶克複,江、鄂肅清,方幸全局振興,便可長驅東下,不圖大功未竟,長城遽頹。湖廣督臣官文奏請將胡林翼敕部優恤,諒蒙聖慈矜鑒。臣與該故撫共事日久,相知頗深。鹹豐四年,曾奏推胡林翼之才,勝臣十倍。近年遇事谘詢,尤服其進德之猛。不敢阿好溢美,亦不敢沒其忠勳。謹將該故撫以死勤事大略情形,據實瀆陳,伏乞飭付國史館查照施行。

【譯文】

前湖北撫臣胡林翼,由翰林起家,曆次在京外任職。鹹豐五年三月,承蒙先皇帝識才重用,由貴州道員,任期還不到半年,調任湖北巡撫。當時,武漢三鎮已三次失陷,湖北的州縣也大半淪陷,各路兵勇也潰散殆盡,胡林翼被困於金口,洪山一帶,深思熟慮,勞身焦思不單單無兵無餉,也無官無僚,自兩司到州縣的佐朵,都遠隔北岸數百裏之外。一錢一糧,都親筆書函,向人借貸,情深詞懇。然而殘破之餘,幾乎沒有響應。於是他就散發他益陽私家的穀子來充濟軍糧,士卒為之感動非常。正好遇上湘軍從江西援助湖北,於是軍威日振,鹹豐六年十一月,攻克武漢,依次又光複了黃州等郡縣。我原以為身為湖北巡撫的他可以稍作休息,而胡林翼並沒有一點鞏固自己的跡象,他的軍隊進入越境,圍攻九江,又分兵先救下瑞州。於是督撫以全力援剿鄰省,從湖北開始了。九江圍剿了一年多,雙方相持不下,中間石達開從江西窺視湖北,陳玉成從安徽進犯湖北三次,胡林翼也最終不肯撤九江之圍來回救本省之急。他或親自統帥一軍,肅清蘄、黃,或分派諸將,收歸安徽、河南,最終攻克收複了九江,幾乎將亂賊斬盡,使東南局勢大為好轉,接著又奏明以全湖北的力量懲辦安徽北部的亂賊。等到李續賓在三河鎮全軍覆沒,胡林翼因為母親病故先歸故裏,百日喪期未滿,得到信後急起,痛哭誓師討賊,不入衙署,直接進駐黃州。論者又認為李續賓良將剛剛逝去,元氣沒有恢複,隻可姑且保住自己的範圍,不宜兼顧鄰封。胡林翼則不以為然,驚魂未定,即派重兵跨越二千餘裏援助解湖南寶慶之圍。援助湖南的軍隊還沒有返回,又計議大舉進攻安徽。當時,臣國藩正奉命入蜀,胡林翼挽留臣共商克皖大計,主張先滅亂匪,保住三吳的財富,為天下報仇雪恨。他繪了數十張圖紙,分別送到臣和其他諸路將領手裏,不分晝夜的詢問謀劃。鹹豐十年春天,大戰於潛山、太湖,並相繼攻克。於是他又製訂出圍攻安慶的計策,親自駐守太湖督辦剿匪之事。本年五月,又回師援助湖北省,病中還屢次給微臣寫信,力陳不要撤去對安徽的包圍、致力剿滅援賊的計策。所以,安慶的攻克,微臣前麵奏請推胡林翼為首功,這並非微臣的私下計議,而是其豐功偉績為文武所共知,也是聖上所洞察的。

大凡良將相聚到一塊就好發生意見分歧,或者自恃道高義重氣盛,或是自負自大,而不免被人小看。一言不合,就大動幹戈。近世的將才,首推湖北的最多。如塔齊布、羅澤南、李續賓、都興阿、多隆阿、李續宜、楊載福、彭玉麟、鮑超等,胡林翼都把他們當作國士相待,傾心結納,使他們人人都能歡心,有時他還分出私財來惠恩他們的家室,寄一些珍貴的藥品來安慰他們的父母。身處前敵的諸軍,夜以繼日的竭力尋求糧餉,尋求支援,信使往來饋贈物品,不絕於道。自鹹豐七年以來,每逢遇到有捷報的奏折,胡林翼都不一一奏來,而推到官文和微臣處主稿。偶有出奏,則盛稱諸將的功勞,卻不提及自己。他的心時時刻刻都想著推讓同僚朋友,扶植忠良。外省都盛傳楚軍內部非常協和,親如骨肉,而這些都是和胡林翼的苦心調理愛護分不開的,我們都不得而知。這些讓微臣自愧昔時趕不上,而恐怕今後難以繼承。

自興兵以來,各省都焦慮糧餉不足,湖北三次失守,百物滌蕩殆盡,乙卯、丙辰之際,已經窮困窘迫非常。自從荊州鹽,各府抽出厘金,湖北中部稍稍可以自存。胡林翼乃絕世的人才,每於理財之時,常常暗中督察百官。鹹豐三年,部定漕米變價,每石折合白銀一兩三錢。可是各省的州縣卻照舊浮收,加到數倍,湖北省竟有每石十數千的,上到朝廷下至平民都為此交困。胡林翼於鹹豐七年春天,建議減價漕米,嚴厲裁減冗費。先皇帝批下獎諭,說他不恂私情,不顧情麵,摒棄百年來的積弊,實在可嘉。湖北減低漕米一項加起來,每年為民間省錢140餘萬串,為帑項增加白銀42萬兩,又節省了提存銀31萬餘兩。利國又利民,但不利於那些中飽私囊之徒。向來各衙門的陳規陋習,浮用的經費被革隊殆盡。州縣征收差役和課稅不準多收一毫一厘,也不準以催科政詘為名,為奸官滑吏肥私。各卡的官員,每月每日都有訓練,批答書函,可以娓娓千言。因為軍民共仰,使端賈都能同仇敵愾,他就這樣教人們忠誠;多入少出,使局員都知道潔己奉公,他就是這樣提倡廉潔的。清白之士,可以得到重用;欺詐嬌飾之徒,就要受到重重的譴責。所以,湖北貧瘠地區,養兵六萬,月經費達40萬之多,而商民並不疲弊,吏治日益清明,這又是精心管理,沒有一定能力所能做到的。

自八月以來,攻克安慶,江、鄂的殘匪得以肅清,才慶幸全局振興,便可長驅東下,大功垂成。湖廣督臣官文奏請優待撫恤胡林翼敕部,承蒙聖恩明鑒。微臣與該故撫共事時間長了,相知深。鹹豐四年,曾奏推胡林翼的才幹勝過微臣十倍。近年來遇到事詢言;尤具歎服其道德的更加高尚。臣不敢誇大陳詞,也不敢掩沒其功勳。謹將該故撫的大略情形,據實來陳述,懇請付國史館查照施行。

(二)名實相符,勞賞相當

【原文】

昨奉年終頒賞福字、荷包、食物之類,聞弟有一分,春霆亦有一分,此係特恩。吾兄弟報國之道,總求實浮於名,勞浮於賞,才浮於事。從此三句切實切實做法,或者免於大戾。

【譯文】

昨天奉旨頒賞年終福字、荷包、食物之類禮物,聽說你有一份,春霆也有一份,這是特別恩典。我們兄弟報國,總求名實相孚,勞賞相當,才足任事。從這三句切實做去,或可免於大禍。

(三)刑賞患歸於忠厚,用舍一本於公明

【原文】

夫人君者,不能遍知天下事,則不能不委任賢大夫。大夫之賢否,又不能遍知,則不能不信諸左右。然而左右之所譽,或未必遂為藎臣;左右之所毀,或未必遂非良吏。是則耳目不可寄於人,予奪尤須操於上也。

昔者,齊威王嚐因左右之言而烹阿大夫,封即墨大夫矣。其事可略而論也。自古庸臣在位,其才艸泣事則不足,固寵則有餘。《易》譏覆涑,《詩》賡鵜梁,言不稱也。彼既自慚素餐,而又重以貪鄙,則不得不媚事君之左右。左右亦樂其附己也,而從而譽之。譽之日久,君心亦移,而位日固,而政日非。己則自矜,人必效尤。此阿大夫之所為可烹者也。若夫賢臣在職,往往有介介之節,無赫赫之名,不立異以徇物,不違道以幹時。招之而不來,麾之而不去。在君側者,雖欲極譽之而有所不得。其或不合,則不免毀之。毀之而聽,甚者削黜,輕者督責,於賢臣無損也。其不聽,君之明也,社稷之福也,於賢臣無益也。然而賢臣之因毀而罷者,常也。賢臣之必不阿事左右以求取容者,又常也。此即墨大夫之所為可封者也。

夫惟聖人賞一人而天下勸,刑一人而天下懲,固不廢左右之言,而昧兼聽之聰,亦不盡信左右之言而失獨照之明。夫是以刑賞悉歸於忠厚,而用舍一本於公明也夫。

【譯文】

作為君主,不可能通曉全部天下事,不能不委派任用有賢能的大夫,但大夫的賢與不賢,又難以全部了解,就不能不信任自己左右的臣屬,然而自己左右所讚譽的,有的未必就是忠臣。左右之所詆毀的,有的未必就不是賢良的官吏,所以說耳目不能倚靠別人代替,予奪之權應該掌握在君主的手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