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簡稱菌痢,是由痢疾杆菌所致的一種常見腸道傳染病,多發生於夏秋季,但常年都可有散發病人。
菌痢病人和帶菌者為本病的傳染源。帶菌者是指沒有任何症狀,但糞便中含有痢疾杆菌的人。菌痢是通過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汙染水、食物和手而傳播,蒼蠅可散播病菌,有很大的危害性。另外,營養不良、胃酸缺乏、過度疲勞或患有腸道寄生蟲病者容易得本病。
菌痢可分為急性和慢性菌痢。主要症狀有發熱、腹痛、腹瀉、裏急後重(肛門墜痛、有排便的感覺,但又排不出)和膿血便等。
病菌侵入人體後一般在1-3天出現症狀。起病大多很急,病人有怕冷、發熱、頭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等現象,隨之出現腹瀉,最初糞便為糊狀或水樣,繼而很快轉為含有粘液膿血的典型糞便。大便次數每天可多到幾十次,量很少,常常隻有膿血,伴有陣發性腹痛和裏急後重感。一般於l一2周內症狀可自行消退。如治療不當或延誤治療可轉變為慢性,症狀反複發作或持續不愈超過2月以上時即稱為慢性菌痢,患有慢性菌痢的病人如遇飲食不節、過度疲勞、受涼等都可引起急性發作。
中毒性菌痢則多發於2一7歲的兒童,中毒症狀嚴重,起病甚急,發展極快,病人突發高熱(40℃或更高),精神萎靡、嗜睡或煩躁不安,隨後反複驚厥、神誌昏迷。同時可出現麵色灰白、口唇發紺、四肢發冷、脈搏微弱、血壓下降等休克症狀,或出現呼吸節律不齊、深淺不勻、雙吸氣或呼吸暫停等呼吸衰竭症狀,腹痛、腹瀉等腸道症狀在早期常不明顯,甚至不出現。
診斷菌痢時應注意與急性阿米巴痢疾、急性壞死性腸炎、血吸蟲病、直腸癌、結腸癌等疾病相區別,因為這些疾病也可有腹瀉、粘液膿血便。
對急性菌痢病人要進行徹底和合理的治療,以防止轉化成慢性。急性菌痢病人必須臥床休息,多喝水,飲食以容易消化的流質食物為主,如米湯、藕粉、稀粥、麵條等。牛奶不宜多喝,以免增加腹脹,切記不要過早地給予有刺激性或多渣食物。病人有嘔吐不能進食或有失水、高熱時,要適當給予靜脈滴注生理鹽水和5%葡萄糖液,必要時加用氯化鉀溶液和堿性溶液,以糾正失水或電解質紊亂,同時可用抗菌藥物,如甲氧苄氨嘧啶、磺胺嘧啶、磺胺甲基異惡唑、痢特靈等。
對中毒性菌痢以高熱、驚厥為主要表現者,應用低溫療法,予以物理或藥物降溫,一般退熱劑無效時可用亞冬眠療法。有休克時進行抗休克治療。有腦水腫呼吸衰竭時,應及時快速靜脈滴注脫水劑,並嚴格控製輸液量,給予呼吸興奮劑。慢性菌痢除抗菌藥物外,應改善病人一般情況,加強免疫力,應用中西醫結合治療腸胃功能紊亂。
菌痢病人的糞便裏有大量痢疾杆菌,在陰暗溫暖的條件下可活幾個星期。但痢疾杆菌對各種消毒劑都很敏感,新潔爾滅、過氧乙酸等均能殺滅此菌。為了預防菌痢傳播,應注意環境衛生和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加強食物、水源,糞便的管理和消滅蒼蠅。